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属于皮肤科常见病。我们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且不良反应例数显著减少,推测可能与组方的滋阴凉血解毒的功效有关,留待进一步研究。此治疗方案中西并用,内外合治,阻断痤疮发病的各个环节,疗效可靠,值得临床选用。
《临床医学工程》报道临床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促进临床医学工程信息交流,推广现代工程实用技术与方法,提高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应用水平,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人员。读者对象: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
痤疮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与雄激素作用于皮脂腺导致皮脂溢出过多、毛囊角化过度、角拴形成、痤疮丙酸杆菌增殖等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 一般认为是肺胃热盛引起,亦有医家认为与肾阴不足,肝经郁热有关[1]。本院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寻常型痤疮11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符合寻常性痤疮诊断标准,Pillsbury II级[2],皮损主要表现为面部和(或)躯干前胸、后背散在或多发黑头粉刺及散在炎症性皮损,浅在性脓疮,炎症性皮损逐渐增多,男女不限,年龄16~35岁。病例排除标准为①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近一年有生育要求的患者;②治疗前2周内内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③聚合性痤疮等严重型痤疮及继发性痤疮。④高血脂患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入选118例寻常型痤疮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电脑预先编制随机数字)分为2组:治疗组59例,男17例,女42例;年龄16~32岁,平均23.2岁;病程6月至8年,平均2.5年。对照组59例,男18例,女41例;年龄16~35岁,平均24.1岁;病程6月至10年,平均三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均告诫患者少食脂肪和糖类,多吃蔬菜和水果;不用手挤压皮损;不熬夜;不暴晒。2组均给予维胺脂胶囊(商品名:三蕊,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0mg,每日三次,同时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商品名:奥络,香港澳美集团生产),每日一次,疗程6周。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方治疗,一日一剂内服,方由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黄芩10g、桑白皮10g、蛇舌草15g、鱼腥草30g、黄柏10g、丹参30g、皂角刺10g、白芷10g、甘草6g组成,功能清肺热、凉血解毒、滋肾阴。
1.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向原则2002版•痤疮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制订。在接受治疗后第6周末评价疗效。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仅遗留有色素沉着,症状消失;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加重。痊愈和显效例数的百分比合计为总有效率。
1.4安全性评价 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抽血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肝肾功能。记录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6周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治疗6周后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13例患者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对照组22例发生局部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良反应主要表现脱屑、皮肤干燥、瘙痒等。上述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到中度,且为一过性,停药后可以较快缓解,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脂的异常。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发病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针对发病环节,治疗主要是抑制毛囊皮脂腺腺管异常角化和皮脂分泌、抗菌、抗感染、抗雄激素为主。维胺脂胶囊和夫西地酸乳膏为报道治疗痤疮的有效药物[3],维胺脂具有促进上皮细胞分化,降低皮脂分泌,抑制皮脂腺导管上皮过度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夫西地酸为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祖国医学将寻常痤疮归属于肺风粉刺的范畴,中医文献对其症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都有诸多记载,为当今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众多医家认为痤疮发病主要机理在于阴虚火旺、肺胃积热、血瘀凝滞肌肤。素体阴虚火旺为本病最基本最关键的病理机制,为发病之本,肺胃积热、血瘀凝滞为发病之标,故临证以养阴清热,凉血散瘀为治疗总法则。笔者据此法则自拟清痤方,方中蛇舌草、鱼腥草、桑白皮、黄芩、黄柏清肺热解毒;女贞子、旱莲草滋肾阴;丹参、皂角刺、白芷活血化瘀散结。
参 考 文 献
[1]李红毅,范瑞强.清肝养阴治疗女性痤疮的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3):168-169.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
[3]李张军,王香兰,郭碧蓉,等.维胺脂胶囊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6(5):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