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职称论文从《乡土中国》看现代中医传统文化的废与留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3-05 16:22 热度:

   中医是我国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医学,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本文是一篇医师职称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从《乡土中国》看现代中医传统文化的废与留。

  【摘 要】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点明,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先生出于时代的判断准确深刻又具备中国特色。这一特色在中国历经数千年,而在近代它却频繁地遭受着重大冲击。中医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大传统文化也同乡土社会一样,遭受着西方医学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时间与纬度上两者均具有一定的横向相似性。在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与传统中医的传统性都在变与不变中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为适应而变,同时为生存而不变。

  【关键词】 乡土中国,传统中医,传统可注释性礼

  引言

  传统中医的产生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农业特别是耕作业为经济基础的经济结构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农耕经济下,某一个群落的人生于斯,死于斯,草药与经络针灸这样缘于巧合却行而有效的治疗方式被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主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农业在当代中国经济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已经不再是当代经济结构中的主体成分,但仍旧并将永远占有一定比重。同时在城镇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流动性的大大增加,这使得适用于传统地区的传统中医疗法与经代代筛选后生活的人们形成了错位,有些时候古方并不奏效,因而出现了对传统中医的质疑声。随之而来的,与稳定农业特别是耕作业相辅相生的乡土社会和传统中医是否也会受到冲击?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界限是什么?在中国是否可能出现传统中医的终结?

  一、传统中医与乡土中国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教化权利”、“长老统治”等核心概念,并对“愚”、“私”、“注释”等概念做了解释和说明。对应着以下笔者认为《乡土中国》中所体现的四个特征,传统中医中也存在有对应特征,接下来将作出解释。

  (一)符号与象征

  文字的功用,在于传情达意,通过双方都能理解的象征体系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外邦人不懂得经络、不懂得寒湿并不能认为其“愚”正如乡下人不识字也不应该将“愚”视为他们的普遍症候,只因为这一象征体系对他们来说并无用处。

  空间上的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已有了一套共通的象征体系。在传统中医中这一象征体系的体现便是抽象而又根生于传统中华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中阐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认为人由阴阳两大类物质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时刻处于运动与变化当中。这套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与理解能力,正如传统中医中的“伤寒”、“脾虚”等名词伴随着文化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但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浸透让这些中医术语仅从字面上便能被理解个大概。老人家常说不要多吃龙眼会上火,多喝菊花茶可以清肝明目,木耳润肺、红糖暖宫,人们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些理论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它们,并传承着它们。

  (二)差序格局与同心圆式人际关系

  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团体瓜分,界限分明,权利和义务分明,费先生称之为“团体格局”。推之到医疗界也是一样,药物科属之间界限分明,成分与剂量明明白白不能有丝毫偏差。西方国家的人寻求医生的诊断靠的是病例和明明确确的医疗诊断书,药物的每一种成分都需要注明以防止过敏等意外的发生。每个社区有自己的社区诊所,大家也通常按片区、按疾病类型寻求医学帮助,如耳鼻喉科、外科、神经科等等。医师技术水平与口碑也存有明确的考核指标。

  中国乡土社会生活中的医学则呈现为另一种格局。柴胡、党参、草决明……草药名称界限不清,剂量与成分更是模糊不清。传统中医中没有明确的度量系统也没有严谨的理论系统,不需像当代医学实验经过假设和实验求证。靠的是以不流动性为基础的一代一代的经验累积。哪种草药能治哪种病都已经是默认,草药中的哪种成分起到了哪种作用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有效果。举个例子,中医理论中柳树皮能够清火退热,对退烧有明确的效果。几钱柳树皮煎煮便能治病这是中医的说法,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来这是柳树皮中的水杨苷经酵素转化为水杨酸之后起了作用。传统中医并不在微观上关注药物起作用的原理机制,仅仅是经验传承,也因此不能像西方医学将水杨酸改造成乙酰水杨酸,也就是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避免了水杨酸对胃壁细胞的副作用。只要物种没有进化到失去这一成分或是人类改变到不对这一成分起反应,那么使用这种草药都是行之有效的。

  传统中医行业中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为原则,推出的水纹便是自己的人际范围,小至隔壁几户,大至全村百姓,势力厚薄决定了圈子的大小。同心圆与同心圆之间的交错和重叠越多,人际网络也就越复杂。费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在这样的中医体系下,中医师的治疗范围涵盖了所有疾病,不论什么疾病都能找同一位中医师治疗。某个中医师的手法高超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统计加权得出的,更多的是口口相传。某一位中医师被传得多了、传得神了也就成了顶级医师,“名医”一词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技术高超,而是出名。同一片空间区域内的中医师一般不止一位,以他们为中心扩散出的水波交集越多,越密变越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行业内将病患互相推荐给对方,互相褒贬靠的更多的也是每位医师的主观认识,而不是严格的业绩统计。

  差序格局下的这一网络是有弹性的,也正如先前的比喻水纹一样起伏波动,伸缩不定。乡土社会中医师往往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规章,甚至连规章的边界都是模糊的、可商议的,水纹圈子即中医行业里的人对自己评价是影响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耻感文化”的体现。如今中西医在网络上争执不断,而传统中医行业内部反而并不太在意,一句“否定中医的人大多数不懂中医”就将对立者推出了自己的水纹圈子外,打骂褒贬与己无关。所有的水纹圈子外的世界与自己无关,水纹圈子内的评价指标又都是不明确的、模糊的,可以根据自我来进行调整的。这便是差序格局中的传统中医相处模式,这一模式的存在对于中医改革来说是一股不小的阻力。   当然今城镇化与全球化的推进使这一格局受到了影响,口口相传的辐射面受限许多,现代宣传媒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没有依据的口碑,证书、误诊率等凭据开始受到重视,此时的差序格局有了些许改变。

  (三)长老统治与教化权利

  传统中医行业内的权利与乡土社会中一样,既非专制亦非民主的,而是教化性的。中医行业在长幼之序的儒家规范下自然产生长老(由于经验丰富常等同于技术最为高超的医师)。中医长老一方面行使教化性权力来维护行业稳定,新进入的医师弱违背了规范会被行业驱逐,遵循规范则会得到留下来的资格。在代代相传的行规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另一方面中医长老也维护着中医理论的权威,使人们对其坚信不疑。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成了唯一权威,即告诉了我们对行为和目的间的关系无需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前面柳树皮便是这样的例子。传统中医的权威性使人产生敬畏感,遵循传统是生存的保障,人们出于内心的服膺以接受传统中医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并将中医的疗效传递下去,此时,传统中医的地位便坚实了,“礼”也在医疗方面产生了。“礼”是被社会接受的规范,这种规范的推行,则依靠对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周而复始的教化。甘草止咳,当归补血,四物炖母鸡对女性有好处……长辈和中医不断地重复使这些中医传统被大家接受为事实,并传递给下一代。此时的“礼”,在医疗领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而此时的中医长老行使的权力称为教化性权力。教化性的权力不是横暴的也不是同意的,因此教化的目的并非为获取利益,教化本身也不需要听取他人的意志后才得以执行。

  现代西方医学的引入使这份教化权利受到了质疑,不按照规定的方法做也不一定会有不幸,而照着做或许会出问题。随着一部分人对中医的信任感下降,这份服膺也逐步在弱化。

  (四)传统的名实分离

  表面上看,传统中医几千年来除了设备和卫生的改进外几乎没有变化,人们偏向于认为越古老的方子越有效,传统中医学自古主导着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在乡村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体系中。而实际上每个时代对传统中医这一庞杂而说不清的概念的理解,又都有着些许难以察觉的偏差。

  时代在变迁,物种同时也在进化,这点无法阻止。即使是缓慢的变迁也会造成医学环境的变化。变化与传统不适,质疑便产生了。教化权利下的传统中医体系中,质疑传统是不被群体所接受的。于是出于自我保护,质疑渐渐地被时间冲淡,成为了“注释”。人们用引入注释的方式,在遵从中医传统的原则下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删除自己认为不适的内容。表面上承认传统而实际内容却随着“注释”的改变而有所变动。名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但确越来越顺应时代也越来越实用。举个例子,对传统中医的现代研究当前主要采用与西医解剖组织相对照的思路,研究结果中将“脾”看成是消化系统的器官,“三焦”是网膜或淋巴系统,“肝肾同源”则是指肝病患者具有骨性肾虚表现,血钙、血磷及相关激素下降……

  从古至今的医师孜孜不倦地注释着传统医学著作――这实际上是争抢话语权的一种行为――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重新阐释着经典,阐释着对这个领域的见解与建议。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套缘于生物本能而偶然诞生的医疗体系无法涵括变迁多年的医疗现实,注释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为原本沉闷的五行理论注入了新活力,这是中国传统医学得以维系并发展的内在因素,也让中国传统医学对外来物有了强大的包容力。

  二、传统中医的变与不变

  (一)关于传统中医的“不变”

  当今的中药店仍是高大扁平的老式木柜,秤杆称量,牛皮纸包装,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的同时也有着现代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氛围。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透露着一股科学严谨势头。传统中医学因为其传统得到了政府的庇护,被制度化后纳入了国家医疗体系,同时受到大学院校支持。

  传统中医的支持者中,最常见的观点认为中医纯粹是一种经验,它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一观点用功能主义模型解释中医,应用大于理论。

医师职称论文

  传统中医中穴位被发现的最早来源无从考据,被最广泛接受的一个说法是先民中有对针砭穴位敏感者偶然撞到或掐到这些部位并记录下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古代医师发现了某些穴位对人体某些方面有某些效果,归纳整理后,用线条连接起来。这些假象线结合当时他们已知的人体知识,产生了早起经络理论。现代解剖学中找不到经络的对照组织,这是是必然的因为本来就是假象线。传统中医作为一种来自统计学的结构本身便难以被说明,是一种功能主义模型。

  中医学是少数沿用至今的中国传统科学学科,并未像传统天文学、地理学那样完全被西方新式科学取代。当代的我们应该勇于承认中医并不是狭义上需要满足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室检验的科学,甚至不是一种结构的、公理化的科学,但从广义科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宽泛的、模型化的科学。

  传统中医在当代的盛行一方面来源于它深厚的历史沉淀使之具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正统感和神圣感。另一方面也因其给人带来的安全感。着重标榜的“纯天然”在当今食品安全频发的年代变得急剧诱惑力。总有些人觉得纯天然的东西都是无害的完全不曾思考植物花了那么多年进化出毒素就是为了不让自己被吃掉。当然对于并不富裕的人来说,当西方医疗确诊绝症,建议用不近人情的方式进行治疗时,传统中医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一罐在炉子上小火慢煎了两个小时的中药或许无法拯救一名濒死的癌症患者,但多少能带来一线康复的希望。这里并不是说传统中医一无是处,仅仅心理角度,中医对病人的安抚效应不容小觑。

  经验并不是一种应该赶尽杀绝的东西,无论传统中医是否应该被现代医学所替代,中医医师在个人治疗和安慰病人中所用的技巧无可厚非。在关乎人民生命与健康问题时,优秀中医医师的个人经验不失为是一种宝贵资源,在现代医学把所谓的经验与技巧研究透彻化为己用之前,传统中医这个由统计推出的模型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二)关于传统中医的“变”   由于笔者是理科生,在思考社会学问题的时候不免联想到理科定律,谨在此引入一个概念“熵”。熵是用以计量无序性的度量,熵值越大无序性越强。这里的无序性与社会学一般理解上的无序不同,越大的无序程度意味着越均匀的分布,即越稳定的状态。只要两个体系存在差异,存在交互的通道,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体系中各因素的无序程度将增加直至趋于均匀稳定。

  近代以前的中国近似于一个封闭的国家,交互的通道不存在也就没有与其它文化体系融合的可能。然而近代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交互通道出现了。中国传统中医体系与西方及其它各国的医疗体系的差异成为了一股“势”,推动着双方的体系影响与融合。变是一定的,问题是怎么变?

  近年来,流传最为广泛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可是对如何现代化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接轨,以客观、标准化、定量为基本要求,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对中医学的检验与开发,以及将中医中的阴阳、脏腑、经络等抽象概念用现代医学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使之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下文科学均指这种要求逻辑明晰、满足数学实验和实验检验的狭义科学。

  而事实上,现代中医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众多研究者将古老传统与西方解剖医学、分子科学结合,证实了诸多药材的效用,如甘草中的的甘草次酸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确实能平喘镇咳。另一方面中医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中药出现了胶囊、针剂等形式,甚至于针灸也通上了电,有多档调节模式。

  结论

  《乡土中国》中费先生在书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传统中医也是一样,这种体系数千年来通过文化和传统浸透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法面面,同时与其它体系互相作用,互相交融,共同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尽管当今城镇化、全球化趋势急剧发展,西方医学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中医的“乡土性”和“传统性”并未被根除,其中蕴含的意义也并未被吃透用好,笔者认为,传统中医是不会被彻底废除的。不过它是被改变了的,加了注释的“乡土”。

  中医存在的意义无可厚非,但只要宣称中医本身是正当狭义科学这一说法仍被坚持,中医的意义就无法体现。中国传统可以是伟大的,但传统在现代的应用需要现代方法来指导。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二者都能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健康、更美好,也都应该且能够成为国家自豪感的合理来源。但想要把这些真正变为现实,中国传统医学必须先从思维上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医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医药导报》是由湖南省卫生厅主管,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管理局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全面贯彻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努力发掘、继承、发扬中医药传统学术和文化,报道国内外中医药新成果、新焦点、新动态,活跃学术气氛,促进中医药发展和现代化,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医药医疗、科研和教学服务。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并重,注重实用,面向临床的办刊宗旨。集导向性、研究性、应用性、可读性于一体,全方位服务于中医药事业。

文章标题:医师职称论文从《乡土中国》看现代中医传统文化的废与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3034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