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论文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5-21 18:01 热度:

   摘 要: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患关系的现状呼唤人文关怀。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弱化的现实,促使我们对当代医学人文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论文,新医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患关系的现状,医学领域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尤为强烈。作为医学院校,不仅担负着对医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责任,更应肩负起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基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弱化的现实,促使我们对当代医学人文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以期促进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融合,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医学人才。

  1 新医改的实施愈发彰显医学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医学人文素质是医生向菩、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出既符合公众利益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医疗改革机制,使卫生政策、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各种充满人文素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也将更加适应人民群众身心发展需要,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机制上和制度上的保证。

  新医改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既是对医学人文属性的认同,更是对医学人文素质的价值重构。在政府已强化责任和加大投入来实现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立公平的卫生社会服务体系、充分体现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的人文关怀,就成为了医护人员和医学教育者的当务之急。因此,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愈发彰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培养既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神圣使命感,又有“乐于奉献、深入基层”高尚人文情怀的新型医务工作者,这是时代的希望,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

  2 新医改的人本特点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医改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将广大医务人员作为主体,医疗服务对象、内容、范围和形式等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人文行为不仅对医疗卫生改革的绩效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且肩负着将医学行为引向正确发展轨道的职责。

  2.1 克服趋利性,回归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新医改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强调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从而使医药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这一公益性的回归,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强化社会效益第一、患者至上的医德原则,提高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改变原来那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注重经济收入,通过大处方、大检查、大治疗从患者那里获取高额医疗费用,甚至收取红包、回扣,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卫生服务行为,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治病救人的职责。

  2.2 坚持公平性,践行卫生服务最基本的伦理目标

  新医改高度关注公平性问题,摒弃了原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并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去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把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同时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医疗需求方,让包括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所有社会公众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公平是评价新医改运行绩效的关键维度,也是卫生服务最基本的伦理目标。医务人员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一方面,不论患者的权力大小、地位高低、经济好坏都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另一方面,对患者药物的使用、技术的诊断和医疗费用的收取上也应平等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

  2.3 尊重患者的基本医疗保健权,提供人性化和道德化的医疗服务

  新医改重视发展和依靠社区医疗和基层医疗,将卫生保健服务的重心从大型医院逐渐转移到社区和基层,把基本医疗保健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和核心。两年来,一个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新医改向“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迈进的同时,也使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和使用基本的卫生服务产品被看成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与患者平等的基本医疗保健权相对应的是医务人员为病人诊治的基本义务。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结合基层卫生保健体系的需要,在进行医疗实践时要有利于促进人人享有保健目标的落实,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患者“居高临下”和“以我为主”的不平等的保健服务的态度与作风;而且要为病人提供治疗方案、效果的利弊及并发症、治疗费用等方面的信息,以供病人选择嘲。

  2.4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做到治疗的经济和效果的最优化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保证有病能就医、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重要条件。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应站在患者的立场上选择治疗方案,不仅考虑疗效的好坏,同时也要考虑经济耗费的多少,尽量减轻其负担,进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做到既要治好病,又要费用、效果最优化,满足患者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2.5 增强健康责任意识,主动拓展医疗服务内容

  新医改背景下,“医疗服务组织开始从大医疗中心向社区医疗、向基层医疗转向,这是医学迈向大众,迈向人人享有保健,实现全人关爱的重要进步”。这一背景下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形式由原来的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面综合,并进一步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治疗患者眼前的疾病,还要考虑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回归社会的问题,能够根据患者对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的总体需要提供有效的卫生服务,对患者进行基本卫生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有效地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去除病因。让医学从主要着眼疾病和健康问题自身转变到着眼以人为本和人与社会、环境关系为主,从而实现人人享有的科学的、全面的、有效的医疗服务 。

  3 把握新医改的人本特点,形成新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实现新医改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医学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医学院校要以卫生服务发展的特点以及医务人员为适应新的卫生需求而应该具备的能力为导向,积极促进医学的人文回归。

  3.1 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是医学学科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交融、互动共进,为人类提供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只能通过医学与人文的结合,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反映到医学教育上,就是要求把强化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均作为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合起来,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在资金、场地、师资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医学教育者必须超越“专业”立场,站在“教育”立场看待人文教育,必须理解人文教育实际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专业教育是根植于它的基础之上的;它们在医学教育体系中,都居于“主流”地位,专业与人文相互结合、渗透,不仅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医学人文课程

  结合基层卫生保健体系的需要,以社区为导向,在整体上优化医学课程结构,确保人文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医学、卫生保健的需要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比例和数量,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把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让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的每个环节。在课程形式上,要探索少而精的必修课与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人文课程重点在于展示人文知识的主要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建构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因此,必修课程不宜太多,应遵循“以选修课为主,辅以必修课”的原则,在确定医学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的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在课程安排上,要注重其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及整体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前后开设顺序关系,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

  3.3 突出医德医风教育

  新医改的实施尤其突出现代医学教育在强化医术的同时必须注重医德医风的教育,医学院校应切实将国家卫生事业改革的实践与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情况相结合,把医德医风和医学技术一样作为医疗实践的核心。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医学生新医改形势下需要具备的医德医风要求,建立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目标。其次,构建一个医德教育的有机系统。将医德教育覆盖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延伸到专业基础教学、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使医学道德教育成为医学教育的联结点。我院还注重拓展教育渠道、将医德教育推广到医院,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医院医德规范》、《医院文明用语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学习,不仅使医务人员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对医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的医德医风培养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再次,积极贯穿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早实践、多实践,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服务于敬老院、福利院,参加社区医疗咨询服务,赴贫困地区义诊,考察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等,使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医德医风的内涵,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3.4 建立师资融合机制

  要更好地促进新的医学人文素质的落实,很重要的一点是医学专业学者与医学人文学者的合作与结合。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他们缺少临床实际经验和对医院实际状况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鼓励其进修学习、攻读学位,造就一批医学、人文交叉型的教师;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所有专业教育,特别是临床专业教学中,强化人文意识、渗透人文素质,让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医学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讲授中,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救死扶伤”的职业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等人文素质理念,努力追求并实现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比翼共进。

  3.5 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大力培育医学人文素质,要重视相关设施和文化环境的作用,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文化软环境和硬件环境。如营造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重视图书馆、实验基地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主动依靠第二课堂,通过举办讲座、报告、沙龙、读书活动等方式全方位进行医学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加强网上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同时,应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既注重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建筑设施,更要雕琢有着浓缩深刻文化内涵的物象景观,提升其人文价值和医学韵味。与显性人文课程一道,共同构筑内涵厚重、空间广博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袁顺平.医学及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3,8(4):1214.

  [2]曹阳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学人文关怀[J].现代医院管理,2012,4(2):1011.

  [3]王晓仲.人文奥运唤回人文医学[J].中国卫生,2012(8):7.

文章标题:医学研究生论文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2683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