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诊断及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突发性耳聋患者10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多项与突发性耳聋预后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性别、年龄、患侧耳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发病后开始治疗时间、发病时听力下降程度、是否早期使用激素等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发病后早期治疗及早期使用激素有助于患者听力恢复;患者听力的下降程度越大,预后就越差。
关键词 儿科快速发表,突发性耳聋,预后,相关因素
突发性耳聋又称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SSNHL),简称突聋,该病在耳鼻喉科较为常见。按照中华医学会的定义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者3d之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伴或不伴有眩晕、恶心、耳鸣等。由于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尚无统一方案,目前临床也无特效药物或手术疗法能使突聋患者完全恢复听力。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在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参考相关文献,选取多项可能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开始治疗时间、听力下降程度、激素的早期使用等,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对突发性耳聋预后可能有影响的相关因素,从而为临床早期干预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及判断其预后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突发性耳聋患者103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结合本地区患者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患侧耳、发病后开始治疗时间、发病时听力下降程度、是否早期开始使用激素等。同时,建立长期、有效、及时的随访,并将随访内容进行及时记录。
统计学分析:调查资料统一编号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结果
年龄:本研究中,患者年龄11~82岁。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经X2检验,X2=1.114,P=0.892,年龄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性别:不同性别的比较,X2=0.423,P=0.810,性别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患侧耳不同的比较:X2=2.210,P=0.714,与其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患侧耳与预后无关。
发病后开始治疗时间的比较:经统计检验:X2=14.887,P=0.00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患者开始进行治疗的时间与预后有关系,发病后治疗越及时,治疗的有效率就越高,效果就越好,见表1。
早期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将本研究资料分为两组,其中从开始发病到使用激素治疗间隔1~3 d者为一组,>3 d的患者为另一组,分别观察其疗效,在发病≤3 d即获得治疗的患者共50例,其中激素组22例,非激素组28例。激素组治疗有效率63.6%,而非激素组有效率仅42.9%,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3 d后接受治疗的患者共53例,激素组19例,非激素组34例。激素组有效率63.2%,非激素组有效率55.9%,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目前,引起该病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病毒的感染、药物中毒、内耳供血障碍、自身免疫性或免疫介导的内耳疾病等相关因素有关。目前认为,突发性耳聋的预后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间听力损伤的恢复程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这与Pajor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年龄在50岁之前和50岁之后,其预后是有明显差异的,这可能与统计方法及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关系。根据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患者患耳的侧别与预后也无明显统计学关系。
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但是,相比与用其他方法治疗,用激素治疗是否疗效更好,现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由于突聋病因的不确定性,其治疗方法也呈现多样性,包括改善耳蜗血流、抗病毒、抗炎治疗、高压氧舱等。根据文献报道,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早期采用激素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可导致患者突发的长期的听力下降,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因目前引起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并且多种因素均可影响突发性耳聋的预后,故对影响该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为突发性耳聋预后的评估、疗效的判断等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