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指导发表45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诊治分析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4-07 16:43 热度: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诊治情况,并分析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患者抢救流程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按照危重症抢救流程救治)和对照组(传统抢救流程救治),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以及孕妇并发症情况;根据患者是否为转院患者分为住院组(24例)和转入组(21例),对比观察两组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再出血量、休克纠正时间、产褥感染、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组孕妇失血量、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围产儿结局等情况均明显优于转入组(P<0.05)。结论:及早发现,赢得有效的抢救时间可有效改善母婴结局,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孕产妇危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抢救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抢救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医学论文指导发表,产科,失血性休克,就诊有效时间,危重症抢救流程,母婴结局

  失血性休克是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指快速出血量在人体总血量20%以上引发的休克症状,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或处理方式不对,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威胁孕产妇及胎儿预后;当出血量超过人体总血量50%时,则会导致产妇死亡[1],目前产科失血性休克已经成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往往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且危重,休克纠正时间长短、失血速度、失血量、有效止血时间、产妇机体的耐受性等因素都与产妇预后具有密切的联系。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有效的对症处理办法是改善孕产妇及胎儿预后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5例产妇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5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介于18-42岁之间,平均(28.3±7.9)岁;初产妇17例,经产妇28例;孕周均在28周以上,最大孕周为41周;分娩方式:经阴道自然分娩17例,剖宫产28例。现将患者是否为转入我院治疗分为住院组(24例)和转入组(21例),两组患者在主要发病病因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同时将所有患者按照抢救流程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以及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

  1.2 产科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及休克纠正指标

  ①产科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3]。各种原因导致产妇出血,出现谵妄或反应淡漠、异常兴奋、昏迷、迟钝等症状,脉搏在120次/min以上或在50次/min以下,患者会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细胞缺氧、血液灌注不足、代谢紊乱等病理反应。②休克纠正指标。脉搏在100次/min以下,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脉压差在30mmHg以上(1mmHg=0.133kPa);血压恢复正常,收缩压在90mmHg以上;血气分析指标均正常,尿量在30ml/h以上,尿色清亮;患者意识清楚,体温正常,面色红润,反应良好。

  1.3抢救方法

  1.3.1对照组。采取传统抢救流程,一旦发现孕妇发生失血性休克后,即刻启动产科专门的抢救小组进行急救,首先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鼻导管给氧,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密切监测患者呼吸、脉搏、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在1h内应给予250ml浓度为5%碳酸氢钠溶液、500ml低分子右旋糖肝、1500-2000ml平衡液静脉滴注。应认真查找孕产妇出血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止血治疗,精确计算患者的失血量,根据计算结果输入全血及红细胞悬液(输入比例为1:3)。待患者的抢救成功后,再返回普通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

  1.3.2观察组。采用危重症抢救流程,在发现孕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后,应立即组织产科、医务科、检验科、药剂科以及麻醉科等多科室医护人员形成专门的抢救小组。待患者入室后,应取患者平卧位,迅速开通2条或2条以上静脉通道,给予面罩辅助给氧,注意加强患者的保暖措施,必要时可采取呼吸机辅助通气,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应密切检测患者的呼吸、脉搏、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变化情况,计算液体出入量,并做好相应记录,应对肝、肾功能,血常规、动脉血气、凝血功能、电解质等变化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其次应采取限制性液体进行复苏治疗,开始半小时应给予1000ml平衡液快速输入,待15 min左右,应给予500ml输贺斯(主要成分为羟乙基淀粉、高渗盐水)静脉输入,积极纠正酸中毒症状,恢复患者平均动脉压在60mmHg以上。应按照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1:2:3的比例补充相应的红细胞悬液;应针对不同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止血治疗,若患者出血甚为凶猛,且止血难度较大,凝血功能出现严重障碍,应立即进行子宫切除。待患者抢救成功后,应继续转入重症监护室加强监护,积极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采取相应的肝肾功能以及胃黏膜保护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转入组和住院组母婴结局。如表1所示。

  表1 转入组和住院组母婴结局对比

  2.2不同抢救方式的抢救效果及并发症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抢救方式的抢救效果及并发症对比

  3.讨论

  产科出血往往发病较突然且急,加强高危因素患者的识别与管理,可赢得宝贵的临床抢救时间,根据国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报道,休克后1h内被称为“黄金1h”,若在该阶段采取有效的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以及转归。本组研究表明,在医院住院待产的孕产妇相对转入治疗的孕产妇而言,失血量,孕妇发生心力衰竭、死亡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明显较低(P<0.05),且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等不良妊娠结局明显改善。提示应加强产前检查,注意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并建议具有高危因素产妇到具有抢救能力的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可从源头上降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风险,改善孕产妇及胎儿预后。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查找失血原因进行对症治疗,避免多脏器功能衰竭是临床处理失血性休克的关键,因此需要制定一个科学、规范、合理的抢救流程。本组经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休克纠正时间、再出血量、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由于观察组中产科抢救小组由产科、药剂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共同组成,人力、物力资源更加充足,可有效提高抢救流程的规范性、有序性、有效性。

  综上所述,及早发现,赢得有效的抢救时间可有效改善母婴结局,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孕产妇危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抢救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抢救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祖清,杨敬宁,杜娟,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5( 11) : 1032.

  [2]余艳红,黄莉萍.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5( 2) : 148.

  [3]陈敦金,许波.产科失血性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监测及补液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3(3):171―173.

  [4]于威威,吴琦嫦,王宏.2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34:4812.

文章标题:医学论文指导发表45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诊治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2610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