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是自由的,因此,他们也是心理活动非常活跃,情感非常复杂的一个群体。而潜在情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未在大学中得到可贵的友谊和体验到充实的大学生活,从而萌发了孤独感。孤独这种潜在的情感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许多行为。因孤独而恋爱,因孤独而迷恋网络等等。当然,潜在情感绝非孤独感一种,它应该是亲情、爱情、友情共同影响而产生出的复杂情感。其实西方一些学者已经对潜在情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们总结其经验,然后结合实际进行了调查,从而揭示潜在情感同大学生一些实际行为的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潜在情感,孤独感,爱情,迷恋网络
大学生是心理活动非常活跃,情感非常复杂的一个群体。潜在情感影响与控制着这些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大学生的潜在情感理应受到关注。如果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假如忽视或放任不管则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然,这些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是不胜枚举的,五四运动、八九学潮及马家爵惨案等等即是典例。
大学生是自由的,这个自由包括思想的自由与行为的自由。这种自由源于他们脱离了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步入了相对宽松的大学,他们不再受到父母、老师的严密“监视”。可是自由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他们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未知因素。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缺乏对自己准确定位的能力,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离开父母和朋友使他们觉得孤独,身处陌生的环境使他们觉得不适甚至茫然,由高中的紧张突然变为大学的闲散又使他们暂时失去了一直以来考大学的奋斗目标,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之中。孤独感、茫然感、空虚感使他们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些发泄情感的出口。于是,爱情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消磨时光的另一“良策”——上网也在同学中流行普遍开来。当然,上网也不单单归因于同学们孤独无聊的感觉,有很多也是由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部分同学由农村进入城市,以往并未接触过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此时网络对其的吸引力就不言而喻了。
自由以及环境变迁等原因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重要的。然而,大学生的行为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我们可以一语道破的。因此,我将这些原因定义为潜在情感。例如有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其实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有害性,却仍然无法抗拒网络的吸引力。另外其在爱情问题上也有所表现。甲选择了女友A而并不是B,可是以外人的标准来衡量,B无论是在外貌还是才学方面都远远超过A,为什么却是各方面都不出众的A占据了优势呢?其实,是潜在情感在无形中左右了大家的行为。在此,我们并不能一味地强调这些行为的原因是缺乏理性思维,或者说他们并未完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我希望能通过调查来显示及推导出影响大学生行为的潜在情感,它也许来自于家庭问题,也许来自于自身对感情的认识,也许来自于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调查推导得出来一些本质的东西。
西方学者对于潜在的心理已进行过一些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代表首推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常把人格喻为冰山,露出水面者仅为一角,而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潜意识的,由于行为的原动力在于潜意识冲动,心理学对行为原因的探讨,不能单靠对个体的观察,也不能又个人自陈,而必须设法揭露其内在心理动机,因此,个体行为都有其表面意义和真实的潜意识意义,在弗洛伊德著作中,主要即在解释人类行为的深层之潜意识意义,而弗洛伊德主导的心理分析治疗法,主要目的即在于帮助病患了解与领悟其潜意识动机。另外,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含三种互助历程,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而三者间时常冲突,使个体常常体验到“进退两难”,即同时处在相反方向的拉扯间,通常由自我控制冲突,制衡本我与超我,同时,本我之欲求或超我之制裁会威胁霸占自我之控制(指对不被接纳之行为或感受而产生之自我控制),此时,自我感到了焦虑。其实,这些观点在我们周围的大学生中已明显地被证实。正如那些明知沉迷于网络不对而又不能自拔的同学一样,最终也造成了他们的焦虑、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以及对前途的渺茫感。
正如弗洛伊德将人格喻为冰山一样,露出水面者仅为一角,潜在情感就是淹没在海水以下的那一部分。我们要想窥其全貌是难之又难。于是,我认为应该将水面以上的那部分剥离掉,那么水面以下的部分就会向上浮动,自然地显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我们对潜在心理的调查要想直接触及潜在本质,就只能从表面现象入手,逐层剥除,然后经过推理验证,得出我们想要研究的潜在心理的那一部分。
据调查,周围有一部分同学在大学中并未得到期望得到的结果,因为他们平时无所事事,并未投身于学习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对学习没兴趣而沉迷网络,或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世界中以致荒废了学业。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理性的思维,而是因为一种潜在情感驱使着他们这样做,这种情感便是孤独感。下面着重以孤独感为例来进行一些针对于潜在情感的分析。经过我们一千份的抽样调查,有88.1%的同学感到孤独,其中有18.6%的同学时常感觉孤独。对于这种孤独感,我将其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远离了自己交往多年的好友,进入了陌生的环境。这对于大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改变,在我们的调查表中,他们觉得自己最可贵的友谊来自于童年玩伴的有8.2%,小学时期的有9.7%,中学时期的有63.6%,大学时期的却仅有18.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得到了最可贵的友谊。我们试想,大学生大多觉得自己并未在大学期间得到真正可贵的友谊,那么他们能不觉得孤独吗?为何多数大学生又觉得自己并未得到可贵的友谊呢?我们又做了其他的调查,大学生认为友谊维持的关键在于双方相互信赖、互帮互助,其中有75.4%,而时空距离不能太远只占6.3%,相同的兴趣占12.4%,对重要事项见解相同占5.9%。可见大学生还是把信赖放在了第一位,另外,他们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烦恼的原因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占79.2%,由于缺乏交流不能说服对方的占16.4%,而认为别人是错的的几乎没有。最后大学生有56.2%认为自己为人一般,朋友不多。由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认识到友谊是建立在信赖的基础上的,而他们由于对事物看待角度不同等原因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在别人眼中为人一般、朋友不多的人。我认为,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自然对事物的看待有较大的差异。这也影响到了他们同周围同学的交流。
第二,大学生没有体验到充实的大学生活,而在无聊中虚度时光。于是在尽情玩乐之后发觉自己毫无收获而陷入了自责与孤独之中。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有多达29.7%的同学从不曾为自己做过大学生涯规划,而经常缺课的人又有14.4%,在调查中显示,他们缺课的理由有很多是由于对学习没兴趣。于是,很多人去上网,上网做什么呢?仅有39.3%的同学是为了查资料、学习,更多的同学在玩网络游戏、找人聊天中以消磨时光。而在这样无目标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学习成绩又如何呢?其中认为不错的仅有24.5%。也许这就是自由惹的祸。那么这样的结果下是否会产生压力与紧迫感呢?调查显示,有67.5%认为压力适中,另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压力也增加,调查中,觉得压力很重,需要排解的同学大部分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面临着社会的选择和沉重的就业压力。
第三,另外有一部分源于本身内向的性格。例如,调查中独生子女对于孤独的感觉较非独生子女要明显一些。在同父母的交流方面,常和父母交流的占49.6%,出现难题才交流的有28.4%,少有交流的占22.0%。我认为,同父母的交流对于学生非常重要,假如与父母都不能经常地交流,那么与同学的交流就不会非常融洽。
以上便是我们对大学生产生孤独感原因的一些看法。同时孤独感又导致了大学生很多行为的产生,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主要的烦恼大多来自学习成绩(60.6%)、爱情问题(25.3%)、家庭问题(14.1%)。可见大学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而正是由于我们以上提到的各种原因使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这应该是与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分不开的,父母要求严格期望很高的占47.6%。另外,我们可以看出,爱情问题在大学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以下便是我们对大学生爱情问题的一些调查及分析。
现在很多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只是为了一时好玩,缺乏慎重性,然后毕业了各奔东西。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却显示出了其他的结果,在调查中有这样一题:假如你在大学恋爱了,最可能的原因是:A、觉得孤单,需要异性的关怀(40.2%);B、别人找了,自己也得找个(16.3%);C、我就是喜欢对方,没他/她不行(36.8%);D、为了享受激情的感觉(7.1%)。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恋爱并不是抱着玩玩的随便心态。我们还可以发现,因孤独而找男女朋友的很大一部分是女生,从而可以反映部分女孩子依靠性较强的心理。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大学生的恋爱。但是也不能过分美化大学生的爱情,因为它毕竟还是有负面影响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据调查,大学生谈恋爱后,有60.5%和周围人的交流减少了。二人世界固然美好,但却不能因此而封闭自己。同时大学生要正视孤独感,不能让孤独感来左右爱情。
部分大学生未在大学中得到可贵的友谊和体验到充实的大学生活,从而萌发了孤独感。孤独这种潜在的情感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许多行为。因孤独而恋爱,因孤独而迷恋网络等等。当然,潜在情感绝非孤独感一种,它应该是亲情、爱情、友情共同影响而产生出的复杂情感。学校与社会应该对他们给予帮助,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展望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从而充实地学习和生活。另外,我也希望我们的调查能为大学中的心理咨询室提供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