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西医二者在理论体系、临床诊疗技术等方面各有长短。发展中国特色医学应该摒弃“西医为主,中医保健”以及“中医西医化”的模式,从国家、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生等各个层面努力,借助中国传统医学的平台,将中医的诊疗思维与现代医学相关的检查和治疗方法相融合,深入发掘传统中药的科学内涵,实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 医学职称论文发表,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医学技术,临床疗效
Developing medical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integrative medicine
MENG Guilin1,2 LIANG Xinglun2,3 ZHAO Yanxin1,2 FU Jin1,2 LIU Xueyuan1,2
1.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072, China; 2.School of Medicin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Shanghai Yangpu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such fields as theory system,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abandon the mode of "western medicine as main, Chinese medicine as health care" and "western medicine modeling of Chinese medicine", strive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 hospital administrator, medical worker and medical students, in virtue of the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x together the though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ith detecting and treating method of modern medicine, explore deeply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alize the real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 Integrative medicine; Medical dialectical therapy; Medical technology; Clinical effect
自从西医引入中国,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之间就较量有余而合作不足。伴随着全球医学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医学事业该何去何从?是坚持中西医各自为营、互相斗争,还是另辟蹊径,依靠独特的本土资源实现中西医结合来发展中国特色医学模式?事实上,中医与西医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诊疗手段都不是水火不容,反而有很多共通之处,也为中西医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1 中西医理论体系比较
西医来源于古希腊医学,现代中医传承于中国传统医学,这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分属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体系,也表现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西医强调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病理的变化决定疾病的转归,这是一种“以疾病为本”的医学模式。中医的思想方法和表达方式,取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自始至终都致力于“以人为本”,在辨别阴阳的基础上看病施药,它不敌视疾病,而是发挥辨证的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即“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尽管如此,中西医在整体诊疗方面仿佛不谋而合,例如近年来WHO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注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中医自古就讲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彼此影响。
对此,中国科学院余谋昌先生做了精彩的解读:西医以大量的客观数据为依托,善于精确地分析实验室、影像学提供的指标,对症用药,即治“人的病”;中医注重整体剖析因果,通过脉象、舌诊等辨证施治,即治“病的人”[1]。此外,与西医相比,追本溯源,中医的“治未病”和“药食同源”思想在哲学思维上更胜一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核心在“防病”,通过养生保健等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源头防止疾病对人体的侵害[2]。随着对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视,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中医养生讲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针对阴阳体质,个体化地提供饮食、进补、锻炼指导,促进阴阳调和,促进了预防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发展[3]。
2 中西医临床诊疗技术比较 中医和西医在诊断疾病方面都注重对患者病史的询问,比如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的询问都非常的仔细。在体格检查方面,简单地讲,西医有“视、触、叩、听”,中医有“望、闻、问、切”,方法何其的相似。治疗手法方面,二者都注重一般治疗,患病期间卧床休息,必要的禁食,以及机体免疫力的提高。现代心身医学与传统中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心身医学强调情绪、心理应激对身体免疫、循环、神经系统的影响,中医理论也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和“内伤七情”之说。
虽然中医学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厚,但在临床诊疗方面与西医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①临床资料多来自医者的个人经验,循证医学的证据与前瞻性的研究资料均较少;②理论整体但不具体,无法从前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角度分析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药物的作用靶点;③治疗方案缺乏统一规范和指导;④缺乏客观公正的临床疗效指标;⑤新药的研发较为欠缺,而且原有的药材种类正在减少[4-5]。
诚然,西医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如解剖学、影像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为基础,是发达的临床医学,更容易为公众接受[6]。中医中药也有其独到之处,医者整体把握患者的疾病状况,辨证施治,通过药物的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疾病的恢复和治愈有很大的作用[7-8]。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增高,西医治疗一般运用秋水仙碱、别嘌呤醇调节血尿酸并促进其排出,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疼痛症状,但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多,使得患者依从性较差,很难得到治愈。中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与宿主交互作用,为湿浊、痰凝、血瘀、热毒的结果,所以在痛风的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化痰通络为主,选药注重君臣佐使的搭配,尽量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症状和体征都能得到明显的缓解。
3 互取精华实现中西医结合
实际上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取其精华,提升医疗水平。比如,中医取自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深奥,较难被外界所理解、认同,应该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更开放地向世界介绍中医,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中医带来的福音。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现代西医往往能力有限,中医通过对患者不断的调理,获得令人欣喜的结果。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急性发作,西医通过适用抗生素、吸氧、止咳、平喘、化痰疗法,控制症状效果显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无法根治疾病,患者往往会有周期性发作,而且可能并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衰等[27];经验丰富的中医往往通过调理患者,循序渐进地根治困扰患者良久的慢性支气管炎,从源头阻止了疾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但往往疗程较长,起效较慢。故虽然中西医二者的理论基础和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也相差甚远,但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所以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通过取长补短,寻找跨学科整合思路,使两种医学在理论健全、诊疗水平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研究发展研究报告2008》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也有别于现代的西医学,是取二者之长,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以期达到中西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是我国拥有原创优势的新医药学。
3.1 现今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3.1.1 简单结合:西医为主,中医保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急性疾病要看西医,亚健康状态、病愈调理要看中医。另外例如在治疗恶性肿瘤时,人们总是首先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根治,如果无法手术,则行放化疗、靶向治疗,只有当上述手段均告失败,才转投中医服用中药,期待发生奇迹。其实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中医药可以全程参与,所起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保健范畴。放化疗期间的副作用常是患者难以坚持的原因:化疗后患者常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以及消化道溃疡,可以结合一些理气健脾、降逆止呕的中医药进行调理;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等免疫抑制剂等的使用常可引起患者肝肾功能损害以及骨髓抑制,可以加用补气养血、排毒的中药改善。但这些都必须经过肿瘤科医生和中医科医生的协调和商讨,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切忌患者私自配药,以防产生其他不良反应。通过服用中药能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9]。不仅如此,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对血液病的研究中,曾发现砒霜(三氧化二砷)可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并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3.1.2 中医西医化 摒弃中医的传统理念,否认中医理论存在的必要性,肢解中药方剂,试图通过改善提纯工艺提纯中药单体成分,找到针对性的提纯药物,并且完全以西医的临床标准评价中药疗效。殊不知中药建立于整体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中药本身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而且不同的炮制方法,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相差径庭。比如生莱菔子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多用于消食除胀。总之,这种做法不仅收效甚微,甚至阻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未能扩展西医的诊疗层面。发展中国特色医学,应该避免“中医西医化”的错误认知,承认二者并存、寻找互补的方面,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开放性整合创造出新的医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
3.1.3 中西医双管齐下,互相补充 比如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单纯的西医治疗,很难痊愈,单纯的中医治疗,往往能够治愈,但是疗程长,患者很容易失去信心[10]。在临床上,实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如采取西医液体疗法加中医中药结合针灸治疗面瘫),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实验组极大地缩短病程,使患者能尽快地看到疗效,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结果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11]。
再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均非单一致病因素。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案效果显著,但几乎需终身服药,并且伴随着疾病的进展,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高,使得患者不得不加大药物剂量或者增加药物种类。中药作用温和稳定,成分复杂,通过中西医结合,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方剂或者中成药都可大大延缓药物的耐受性,调理患者体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改善了单纯的中药治疗作用效果较慢、口感较差、患者不易坚持的缺点。 除此之外,中西医结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中医学的针灸疗法,运用经络循行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可对某些疾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如针刺四神聪、印堂、安眠等穴位可改善患者失眠健忘等症状,可以借鉴运用于早期老年痴呆的防治工作。如今,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保护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也可以在中医的针灸学中另辟蹊径。
不仅如此,在思想上也可以通过结合互相弥补互相补充,比如,西医强调的“稳态”的概念,跟中医的“天人和谐”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心身医学强调心理因素的变化,可能通过应激对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也恰好是中医哲学中“相由心生”的表现[12]。
3.2 实现中西医结合所需的努力
从美国政府号召攻克癌症到如今已经将近三十年,现在仍然没有更大的进展;除此之外,阿尔兹海默症、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与精神疾病都还在研究试验阶段。而中医中药很多都对此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就有目共睹,有关部门可以筛选出有效药物,对其进行临床药理研究,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为攻克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13-14,24]。
通过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国特色医学模式这条路既是前途光明的,又是过程崎岖的,需要上自国家下至普通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3.2.1 国家层面 加大医学院校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医疗制度,并从媒体和社会舆论方面改善不良的医疗现状,公正客观地反映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和热忱,打击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信任违法犯罪,鼓励更多的学子投入到医学事业。鼓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将更多的资金向医药研发倾斜,加大传统医药的现代研发,并且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珍贵的中药材的流失。此外,加强医学专利的保护,鼓励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投入到科研创新的热情之中。以国家的引领带动医学事业的发展,从上到下形成一个良性的医疗、科研环境[15]。
3.2.2 医院管理者层面 医院管理者应尝试改革医院布局。传统中医和西医都有自己的群众基础,相比之下,老年人更倾向于传统中医,而社会的主力层更看重西医的治疗成效。与西医的强进势头相比,单从科室所占全院的比例就能看出中医科的发展显然处于下风。医院管理者应适当扩展中医科的规模,倡导全体医者摒弃“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以群众的健康为大局,互相学习,促进中国特色医学的发展[16]。
3.2.3 医务工作者层面 医者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共融[17]。中西医科室在一定的时间组织全院病例讨论,提出各自的诊疗方案,互相切磋,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医者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自然的会碰撞出学术的火花,为医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星星之火。转变诊疗中单纯运用个人经验的观念,运用循证理念,将以往的诊疗病例进行Meta分析,整理出着实有效的方案和方剂;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的统计学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找出以往研究的弊病,为新的研究提供思路[18]。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医药的发展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它的临床价值才能蓄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中国特色医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的舞台。
3.2.4 医学生层面 发展中西医结合之路,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西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程的时候适当的添加改进中医学教程,改善教学方法,加大中医学课时量,中医院校亦是如此,适当地渗透西医的诊疗方法和理念[28-29]。改变医学生由于其自身知识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对除此之外的医学内容不容易掌握的现状,在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的比较中,阐述二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在比较鉴别中掌握更优的思想原则。除此之外,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即PBL(Problem Based Lecture)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知识总结和临床辨证能力:PBL于1993年被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所推荐[19],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立足于学生思维解放、创新发掘的教学新模式,近年来也得到了教学界不少学者的肯定[20-21]。在医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实习过程中均可以适当应用PBL教学,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发展中国特色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将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中西医结合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结合,也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全权接纳。深入领会中西医各自的理论精髓,面向世界,以开放的心态,全方位引进、吸收现代技术和思想观念,积极开展自主、民主、自由、多元的研究与交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动力[22-23,25-26],借助中国传统医学的平台,通过“治未病”发展预防医学,将“辨证施治”的诊疗思维与现代医学相关的检查和治疗方法相融合,及时介入心理治疗及早期康复,深入发掘传统中药的科学内涵,力争为人类科学、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谋昌.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8.
[2] 唐莉.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J].亚太传统医药,2010,6(8):1-2.
[3] 王晓迪,郭清.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健康研究,2012,32(4):284.
[4] 华红.干燥综合征西医、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3:145.
[5] 祝世讷.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0-90.
[6] 阳信生.神奇的西医[J].文史博览,2012,7:41.
[7] 罗辉,韩梅,刘建平.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3):256-270. [8] 胡伟,钱先.干燥综合征中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现状及启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322-324.
[9] �u友.看中医的学问[J].知识就是力量,2012,4:11.
[10] 王磊,曹春焱.周围型面瘫的中西医综合疗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2(4):2
[11] 肖亮.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癫痫病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