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理论说理为主的学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教材的理论知识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以背诵、记忆等方式来获取教材中的价值观念。这一相对封闭性的教学方式使得儿童止步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的表层认识,无法深入思考和探索理论知识背后的价值意义。儿童哲学教育项目P4C (Philosophy for Children)起源于美国,由李普曼和他的同事设计制定。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旨在提高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哲学走进儿童生活。儿童哲学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文章将以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儿童哲学教育渗透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
一、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儿童哲学教育的关系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儿童哲学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儿童哲学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形成一套观察、思考和行动的准则。尊重儿童的好奇心,注意儿童的观察特点,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指导行动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智慧是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正在推动哲学思维走进课堂,培养小学生乐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和生活意识。创新来源于思考,但是儿童的思考往往带有哲学意味。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于是,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耐心观察、探索发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样表达。教师在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正确的儿童观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发掘儿童内在的情感、道德和法治意识。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旨在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意识。儿童哲学教育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儿童哲学教育不仅要求儿童对道德行为作出推断,同时要求儿童在实践中验证其推断的道德行为。[1]哲学对生活的关照,对话是重要的方式,质疑是独特的精神。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引导对方思考,通过质疑明确概念,从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充分运用了对话交流的哲学方法和质疑的哲学精神,例如,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的能力与方法提出要让学生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集体生活。在课程性质中强调儿童的问题意识,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由此看出,儿童哲学教育能够运用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启发。
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儿童哲学教育内涵的补充。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对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的重视使儿童哲学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此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儿童哲学教育在其时代的背景意义下,需要充分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中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其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融合了时代内容,在帮助学生发展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同时,也促进其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包含的时代信息不断丰富着儿童哲学教育的内涵。
二、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源于自我在生活体验中的认知和感悟。儿童对事物产生的好奇心往往富有哲学意味,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哲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社会生活的同时,呵护他们的哲学天性、训练他们的哲学思维,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理解力。
(一)呵护儿童的哲学天性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追求智慧是一种观察、思考、质疑、对话和探究的过程。呵护儿童的哲学天性对儿童早期的人格塑造具有深远的意义。康德在《论教育》中提出:一个儿童的聪慧必须是孩子式的聪慧,而不能是对成人盲目的模仿。如果一个孩子满口成年人的那种道德说教,那就完全超出了他那个年龄水平,纯粹是一种模仿。他应该只具有儿童的理解能力,而且不能过早地表现出来。这样一种早熟的孩子决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有见地、具有开明思想的成人。[2]在当今的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儿童总是通过他们的视角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我们在导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教师注重的是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但是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是道德"的问题。这说明基于儿童视角产生的疑问往往带有元认知的性质。让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激励儿童充分发挥其哲学天性,对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追问、思考,由此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因此,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呵护儿童的哲学天性,保护儿童对智慧的追求,善待儿童好思、好学、好问的天性,将其引上求真、向善、审美的人生之路。
(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具有高度自觉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这三大特性体现在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体现在哲学思考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追求的逻辑走向等。[3]李普曼一直致力于锻炼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将哲学带入儿童生活。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以小学和初中生活为基础,围绕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因此,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与成长中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如今,大多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堂,往往对行为准则的是非对错未加探讨,轻易否定多元观点,以此树立标准答案的权威。因此,呵护儿童的哲学天性,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儿童的视角去探索生活,教学生学会抽象地、批判地去反思自我、生活与社会显得更为重要。
(三)提高儿童的道德理解力
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李普曼认为道德教育包括推理、塑造性格、疏导情感与训练敏锐的观察力等。[4]让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周边的道德事件、社会现象和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李普曼曾经提出:儿童的欲望和情感是可以被教化的,因为通过教化,儿童可以去追求更精的食品、更好的朋友、更美的艺术作品、更惬意的交际环境,从而把自己的欲望纳入到更明智和理性的轨道上。[1]因此,在儿童哲学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儿童哲学思维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理解力。现今的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堂单一地强调道德认知,或者道德情感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适当的认知技能和情感作用的结合,能够促进儿童在道德实践中"建设性行为"的发生,从而促进儿童建立道德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1]于是在学习和生活情境中,若让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走出课堂,在课堂之外运用哲学思维进行批判与反思,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三、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方法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具备生活性和实践性,这决定了儿童的感知体验和直接经验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来源。李普曼在苏格拉底和杜威的影响下,儿童哲学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哲学对话和群体探究为主。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儿童哲学教育方法,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上探索启发哲学智慧的方法。以下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为例,从教学内容、情境创设、课堂互动等探讨思想政治课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方法。
(一)梳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的哲学主题
儿童哲学教育通过哲学的方法影响儿童的成长,即通过哲学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因而道德思维的发展有赖于哲学方法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分析梳理教学内容中的哲学主题,能够在教学中发掘学科的哲学意义,给予儿童哲学启示,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内化为自觉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下以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为例分析其蕴含的哲学主题。(见表1)
(二)创设课堂探究群体
儿童哲学教育倡导把课堂转变为一个学习探究的群体,即通过构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把课堂转变为目标一致的探究群体。在这个探究群体中,学生学会通过思考将外界感知的经验加以逻辑论证和批判性思辨,逐步构建自我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群体探究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材料呈现、建立探究(学生提问、教师提出可以引发哲学思考的问题)、发展探究群体(师生讨论、生生讨论)、课末小结。[4]由于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生活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利用生活情境材料适当导入,有助于产生对话、情感和思考,包括将生活中典型的道德事件以趣味的方式带进课堂,可以启发学生的哲学思考,从而逐步产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以下以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内容为例,设计一节儿童哲学教育活动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
一、教学活动:让学生讨论生活中职业角色,并且说明每一职业对应的工作内容
二、教师提问(导入)
想想自己和身边的人在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他们承担着什么责任?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不同的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样吗?
他们的工作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创造幸福生活需要不同的角色各尽其责吗?
什么是幸福?
你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为什么?
哲学思考:幸福的定义、幸福生活、主观的幸福
三、让师生对幸福的经历和体验进行讨论交流
四、内容拓展--角色+责任→幸福
是否让个人扮演的每个角色都获得满足的体验就是幸福?
在每个角色中,出于爱去承担责任、履行职责,是不是就能创造幸福?
五、总结反思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去创造幸福?
(三)引导哲学对话交流
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发挥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哲学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哲学对话交流。李普曼认为"开放的对话形式是儿童哲学教育对苏格拉底哲学教育方法的复归".[5]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师生对话交流,给予学生哲学启示,从而发展其对哲学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中小学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和儿童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六种类型:记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评价型提问和综合型提问。基于责任与角色并结合这一课的内容,教师需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见表2)
儿童哲学教育走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为儿童学会生活提供了哲学的视角。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对儿童的思维加以引导,提高儿童的哲学素养,培养其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其获得的独立探索的智力成果,萌发儿童早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奠定儿童的哲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吕绍娴李普晏儿童哲学中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10, 12.
[2] Howard A. Ozmon, Samuel M. Craver.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Seventh Edition) [M]. 石中英,邓敏娜,译北京:中国轻。 I业出版社。2006:45.
《让哲学之光照亮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堂》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作者: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