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技术发明至今,经历了从圆筒留声机到数码录音近百年的长足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典音乐在演奏方式、演奏环境、乐器构造、录音技术及音质评判标准上都有别于其他风格的音乐,进而古典音乐的录音剪辑工作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是录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之一。
一、古典音乐的录音特点
(一)自然空间
古典音乐的录音一般在音乐厅或大型录音棚进行,要求自然的声场环境。混响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容易引起声音浑浊不清,过短则声音较干涩干瘪。自然声场的理想混响时间约为1.2~1.5秒左右。在实际古典音乐录音工作中,也存在自然混响与人工混响混合使用的状况,但比例不大,且以自然混响为主,加入少量人工混响,力求自然亲切,人工修饰的痕迹越少越好。
(二)比例均衡
古典音乐的录音讲究声音比例平衡,特别是在录制内容为交响乐及室内乐的时候,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要想获得丰满均衡的整体音响效果,除了乐队、指挥、乐手自身的调整以外,前期及后期的录音技术的调整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另外,整体音响音色总和与个别声音的细节(滑音、揉弦、呼吸等)的平衡,基音与泛音音色的平衡等,也是古典音乐录音比例平衡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定位准确
古典音乐的立体声录音要求还音后的声像定位准确,包括乐器(人声)声部方向感、距离感、甚至是空间感的还原。听众在使用音箱或耳机聆听录音后,能够明确感受到音乐的来源位置,犹如置身音乐会现场,仿佛乐手们就在面前演奏演唱一样,是古典音乐录音所追求的标准之一。重放还音后,声音偏左或偏右,偏前或偏后,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的录音,都称不上是成功的古典音乐录音。
二、古典音乐录音剪辑技巧
录音剪辑工作是前期现场录音结束后,后期系列编辑制作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它既是对前期录音工作所获得的丰富素材的系统整合与梳理,也是对前期录音有选择性的修剪与编辑,同时为下一步要进行的混音、母带处理(Mastering)等工作提供优质的录音素材,是整体录音工作中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总的来说,剪辑工作主要有以下技巧:
(一)制定剪辑计划
1.梳理、归纳录音素材
面对复杂的录音素材,剪辑师应先进行梳理、归纳以及分类工作。首先,要了解这部作品一共有多少个录音素材,即录了多少遍,并重新命名编号录音素材。其次,要搞清楚每个素材的长短,在总谱上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特别是大型的音乐作品,往往采取片段式录音,因此弄清素材的起始点有助于提高剪辑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一般来说,完整性(全曲演奏/演唱)素材的情感表达较为连贯、完整;补录式片段性素材通常技巧发挥较好。最后,是区分录音素材的质量,包括演奏演唱质量和录音质量两个方面,用文件名或颜色加以区分。
2.确定基础母素材
在梳理归纳工作后,要找到相对来说最好的一段录音素材,以这段素材为基础母素材,开展编辑工作。如剪辑师已经参与了前期的录音工作,有些甚至就是录音师本人或录音助手本人,那么就很容易找到基础母素材。如剪辑师没有参与前期录音工作,又没有相应的录音笔记可供参考,那就需要对照总谱完整聆听录音素材,对素材进行梳理、归纳、分类,以便找到基础母素材。基础母素材的确定,需要对演奏质量、录音质量、音乐总监和演奏者/演唱者意见综合考量。剪辑师需客观地进行判断,如与音乐总监和演奏者/演唱者意见相左时,可做两个以上版本的录音剪辑。
3.规划剪辑步骤
在确定基础母素材后,需再次仔细聆听该素材,对于需要修改、编辑的地方做出判断,确定剪辑修改方案及替换素材。一般来说,基础母素材有以下几种情况时需要修改替换:
(1)错音
错音一般分为音准错音和节奏错音两种情况。在独奏独唱环境下音准错音可采取替换素材和自动校对两种剪辑方法。但是在带有伴奏的独奏独唱、重奏、合奏等形式下的音准错音,推荐使用替换素材的剪辑方法。音准错音的替换素材,应尽可能短小,只替换错音即可,尽量保持声音素材的一致性。节奏错音通常只能采取替换素材的剪辑手段,一般是选取几小节的素材替换。
(2)音色不佳
音色受演奏演唱者状态、乐器状态、自然环境、拾音器摆放、甚至电流电压等多种因素影响。
(3)杂音
杂音分为演奏(唱)杂音、环境杂音、设备杂音等几种情况。演奏(唱)杂音如弦乐器的“狼音”,唇齿口水的声音。环境杂音包括桌椅、谱架、翻乐谱、空调排气的声音。设备杂音包括电脑软件性能、线路屏蔽、接口松动等产生的杂音。
(二)素材替换连接
两个素材的替换连接通常是根据波形来判断接口处。要替换一个完整波形一般有“波头”和“波尾”两个接口。以图1为例,如需将素材1的第四个波形用素材2中的第四个波形替换,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首先,将素材1的第四波形波头留一部分进行裁剪,再在波尾和下一个音的波头出现之前裁剪,也就是波尾完全裁剪掉,形成两个预留的接口头。其次,与对素材1第四波形所做的裁剪相反,在素材2第四波形的波头处裁剪,保留第四波形的完整波尾,再在素材2第五波形的波头处裁剪,形成两个与素材1相契合的接口(见图1步骤一)。
再次,正式进入素材的替换连接过程。先删除素材1第四波形需要换掉的素材段,将裁剪好的素材2替换段复制(Ctrl+C)1,将光标移动至素材1第四波形波头处,设置好光标位置,粘贴素材2替换段,完成波头的替换。然后再将光标移动至素材2第五波形波头处,对照光标位置,调整预留的素材1第五波形波头,使之与光标重合,完成波尾的替换。需要注意的是,如素材1和素材2分别在不同的音轨,则复制粘贴时需注意先选择音轨(见图1步骤二)。
最后,在两个接口设置“交叉重叠”,即两段素材连接时第一段素材的淡出和第二段素材的淡入,并根据音乐的需要,调整“交叉重叠”的大小,一个基本的单轨替换工作就完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多轨素材复杂剪辑替换时需注意两个方面(见图2):一方面是需按照音乐进行的顺序剪辑替换,每次替换就会产生头尾两个接口,以及与之匹配的交叉重叠(淡出淡入)处理,在这个复杂的剪辑过程中,每一次替换连接都环环相扣,影响到下一次的剪辑,如不按顺序进行,极易造成素材的混乱,使剪辑工作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是需要把多轨录音素材看成是一个整体,无论是需要修改的素材,还是确定好的替换素材,在做任何剪辑工作时,必须同时进行,即使某一轨的乐器是空拍,但这一轨的传声器同样记录了这一时段的环境音。多点式拾音方式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以此为基础的多轨剪辑工作也必然是整体性工作。
此外,确定替换素材,除了音乐质量这一评判标准外,还需考虑录音质量、音乐延音和环境底噪是否一致这些因素。一个好的剪辑替换工作目标是做出的成品听不出经过剪辑。
(三)交叉重叠的运用
交叉重叠,是指两段声音素材相连接时,前一段素材的淡出及后一段素材淡入的重叠区域。交叉重叠在波头波尾位置比较常见,在波形中间出现的几率较少。交叉重叠的范围选定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前后两段素材连接声音重合的位置和时长。小范围的交叉重叠适用于质量相差不多且曲速是moderato(中板,每分钟96左右)以上的两段素材的连接,如allegretto、animato、allegro、vivace、presto、prestissimo等速度。大范围的交叉重叠较为舒缓,适用于质量相差较大且速度为moderator以下的两段素材连接(见图2)。以上论述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如遇特殊情况还需特殊对待,能否剪辑顺利取决于剪辑师判断力和剪辑技巧。如遇音准类的素材剪辑,交叉重叠的范围要尽可能小,并且需注意交叉重叠前的素材延续音的处理。延续音戛然而止会使素材连接比较突兀,延续音过多会使素材连接产生音准问题。
三、古典音乐录音对剪辑师提出的要求
(一)音乐理论素养
古典音乐录音剪辑师需具备一定音乐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认读五线谱、简谱,对音乐术语有充分的了解。其乐理、视唱练耳水平应达到专业音乐院校本科生的水平。了解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中乐器的分组、音区及基本演奏发声方法。如能熟练演奏一件乐器,或者参加过重奏、合奏等艺术实践活动者尤佳。另外,古典音乐录音剪辑师也需像录音师一样具备良好的听觉感知,能够分辨音高、音色、力度、速度、相位的变化,对听觉感知的变化,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变化也保持敏锐的触觉。
(二)软件使用技巧
除音乐素养外,常见音乐编辑软件的使用技巧也是古典音乐录音剪辑师的必备技能。Cubase、Protools、Nuendo、Logic、Sonar、Cool edit等都是目前常见常用的音乐录音、编辑类软件,古典音乐录音剪辑师需至少熟练掌握其中的一至二款软件。并且由于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会出现音质损失现象,剪辑师所使用的软件需与录音师的录音软件相匹配。
(三)审美判断能力
作为古典音乐的录音剪辑师,平时要多注重音乐审美方面的积累。积累渠道之一是多听各种音像成品,如CD、黑胶唱片、EP、DVD、电影原声等等。渠道之二是要多参加各种录音实践活动,熟悉不同录音师的工作风格,包括与之相关的录音设备(软硬件)、录音场地(录音棚、音乐厅)等录音工作开展条件。渠道之三是要多现场聆听音乐会、演奏会、讲座和大师课,有条件的还可以参加到音乐表演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
(四)沟通理解能力
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可以使古典音乐录音剪辑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演奏(唱)家、指挥、音乐总监和录音师的沟通讨论,会贯穿剪辑工作的始终。尽快理解他们的音乐意图,满足他们的音乐表现要求,是录音剪辑师的基本工作职责。此外,与录音师、录音助理,乃至宣传、文案工作人员的沟通,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更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具体体现。
结语
录音剪辑是基于剪辑师与音乐制作人(录音师)音乐审美与编辑技巧下的产物。如同视频剪辑师一样,不同的录音剪辑师所剪出来的录音风格各不相同,同一位录音剪辑师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各不相同。如果把音乐表演看作是二度创作的话,录音及录音剪辑便是二度创作之后的再创作。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录音剪辑技术也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伟.录音技术[M](第2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65-239.
[2]Bruce Bartlett,Jenny Bartlett,朱慰中译.实用录音技术[M](第5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35-286.
[3]黄莺,杨健.从模拟录音到数码时代——古典音乐录音技术发展简史(下)[J].北京:音响技术,2009(5):70-72.
[4]王宁敏,杨英仓.录音资料真实性识别[J]).北京:人民检察,2014(4):75-76.
《古典音乐录音剪辑技巧二三谈》来源:《乐器》,作者: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