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甚至在我国南方地区,把喝水叫做喝茶。茶在我国历史渊源,传承着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历史文明进步。对比与西方咖啡文化而言,茶文化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沉淀。千差万别的地区文化、民族风情和种族性情,演变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呈现出的个性差异。茶文化之“守常”、“平衡”、“对称”的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独立”、“发展”、“开拓”的理性反映出中西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从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人看世界是科学的、理性的。中国与之有差别,哲学化,玄虚化。中国古时候老子美学观点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万事万物都是有、无、虚、实之美。然后“无”和“有”是彼此独立又相互统一的,不能离开而存在,“虚”与“实”也是彼此独立而结合,缺一不可。所以相互的统一和彼此的结合,天地万事万物才自然地形成了关系——产生、发展、变化、运动,才有生生不息。自古中国就传承着这样“虚实结合”的美学观,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一条主要的原则。茶文化中自然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与音乐艺术不谋而合的相统一,形成了审美精神,从茶文化中品音乐审美价值,即:意境美与真实美。
一、茶文化中音乐意境美
在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意(情)和境(景)的之间的关系也便是心与物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意(情)属于主观范畴,而境(景)属于客观范畴。我们可以解释为着重表达主观心理变化,思想意识,观念看法。我国传统音乐里,提及“意境”美更注重于主观世界里的精神层面,精神追求和精神想象。更讲究意犹未尽,音乐停止而余音绕梁的抽象境界。茶歌里的意境美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代唐代著名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带来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便揭开了意境的想象的序幕。第二碗写喝茶的情绪,造成了情景与情感的交融,相互感染。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思维活跃,文字如泉涌,五千卷铺天盖地,多而密。第四碗道出人生不如意之事,应该以豁达的态度面对,或者抛弃到九霄云外。第五碗、第六碗是茶人的内部感受。第七碗是最后的一碗,茶人的境地已经升华,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通过七碗的层层叠进,寓意也愈加深入,全然的解释了茶歌的审美价值取向。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出一首饮茶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中不仅评价了茶叶,还将制茶过程描写尽致,炒青的制作工序很简单但是却很细致。诗中写到了香是缘自炒青。他提到茶的香气悠扬,扑鼻,使隔夜的情绪醉意消散,并且能够全身心的清明,甚至是彻进骨髓,将人的烦恼忧愁,不良情绪打消散,打开胸襟。清新凝神,使人的精力充沛。当然,茶歌的意境美不仅仅体现在歌词和诗词中,其音乐的旋律美,风格美,还有配器美也是不容忽视。《中国茶》是一首新创作的茶歌,歌曲采用鲜明的二段体,第一部分旋律主题鲜明,起承转合的结构将嫩茶与景色描述的淋漓尽致,第二部分抒情性的将音乐发展到了茶情茶话。配器体现古筝、琵琶的丝竹音与鼓的敲打音的交织,使音乐流畅而韵律感强。茶道音乐充分的体现了茶歌的意境美,古人云:“茶宜净室,曲宜古韵”。在喝茶品茗中,古曲的醇厚,悠长,情绵,陶冶情操。古琴、古筝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曲调悠长,使品茶意志清净,冥思,身心愉悦。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潇湘水云》等从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空灵和情怀,忧思与遐想,体现音乐的意境美。
二、茶文化中音乐真实美
音乐是贴近自然而善于模仿自然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它可以通过音高、音强的变化,节奏的灵活变化,结构构成与乐思发展等因素,将真实的自然环境,客观现实,个体的内心情感,主体的心理活动等最大的形式化。在我国,众多的以茶为主题,用茶作题材,以及与茶相关的歌曲,如《采茶歌》、《茶山小调》、《古茶》、《请茶歌》等等,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而以口头形式流传民间。真实的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现代新创作的流行歌曲,也有大批以茶为内容,以茶为引子来衬托,表达某种真实的情调或情谊。
1.以茶为媒表达真挚的情感茶歌的旋律悠扬而婉转,歌词真挚的表达,曲调舒缓,节奏相对稳定。情感深沉、细腻、真挚。歌曲《请茶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红色革命歌曲,词曲作者真挚表达情感;加上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二度创作的演唱,一度红遍大江南北。曲调为我国五声调式羽调,旋律走向简单而符合语言特点。歌词真挚的表达对红军的爱戴和拥护,对革命精神意志坚定,革命传统永不忘的决心。《六口茶》是我国湖北恩施的一首著名小调,歌曲演唱形式是男女对唱,内容通过喝茶和对话反映恩施土苗青年男女寻求爱恋及其向往幸福生活的古老民族礼仪。歌曲通过问答方式,融入了情俗,有了情感的升华。
2.记录茶农生活表达思想感受反映着茶农的情感兴趣、思想表达和生活变迁。采茶、制茶虽是艰苦的,繁重的工作,烦躁的心情,适当的唱茶歌来缓解压力。《采茶歌》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民歌,流行于湖北省、江西省赣南山区。歌曲内容反映茶农的生活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演变,该歌曲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但是社会在变,乡村在变,茶农韵唱采茶歌的传统没有变。新时期,山歌也赋予了新风尚。“口唱山歌心里甜,歌声阵阵润心间;三农政策惠万民,小康生活年胜年。”歌曲的演唱形式对比于内容上显得简单,一段体的结构,一人唱,后来发展竹击节,一人唱众人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民间流传的童谣风格《炒茶歌》,语言诙谐押韵。《制茶歌》中每句末的语气词“哎呦”表现了热烈劳动场面和茶农劳作的辛苦。《茶祖吴理真》主题曲《植茶歌》不仅旋律和歌词美丽动听,更重要的是意境美、寓意美。在植茶的季节,家家种茶忙,炊烟还未起,茶歌已经响起。茶祖吴理真夫妇植茶对歌,再现了茶农植茶劳作的场面。
3.众多茶歌谣反映丰富风土人情文化我国是产茶大国,茶的种类很多,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条件而生产的不同的茶种。《龙井谣》、《猴魁茶歌》、《武夷山茶歌》、《江西婺源茶歌》、《富阳江谣》等茶歌众多,风格各异。虽然每首歌曲的内容不同,演唱方式不同,却都个性鲜明的反映地区特色,语言特点,生活人情习俗。婚仪茶歌《茶茗词》、《赞茶歌》、《哭茶歌》、《献茶歌》、《奠茶歌》、《节庆茶歌》等,从不同生活角度产生的茶歌,凑成了我国丰富的地区风土人情文化。文化传统造就的音乐审美精神,中国茶文化中茶歌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现了“意境美”和“真实美”。音乐里我们既能够找到“真实”的茶活动,茶生活和茶文化。也能感悟到茶情,茶意,茶风致。西方音乐更多的通过音响,近乎模仿,使人获得对生活的本质的体验和认识。而中国音乐在效仿返真的基础上,更追求一种体验,取得一种感悟。茶歌即使音乐体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情感表现和生活的自然流露。深挖我国优良的传统音乐,将我国的传统音乐发扬光大,流光溢彩。随着时间的演变,文化的发展,茶歌不在是单独的艺术形式,与茶戏、茶舞、茶诗结合,成为综合的艺术形式。例如茶舞《采茶扑蝶》有名采茶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奇葩,深受产地福建龙岩人民的喜爱,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舞蹈源于人民的采茶生活,表现出天真活泼的山女,诙谐风趣的茶婆,翻山越岭到茶园,一边采茶一边扑蝶,劳动和生活欢乐场景。舞蹈舞步轻盈,细碎,音乐曲欢快,节奏活泼,旋律优美,结构简单,歌词清楚。采茶戏,是在采茶歌和采茶舞的基础上,融合与嬗变,发展而来的。采茶戏体裁众多,表演,服装,化妆较之采茶歌采茶舞丰富,有角色,有剧情发展。内容以反映人情世故、习俗生活、男女爱情、伦理道德、悲欢离合的故事为多,语言生动朴实。采茶戏的发展,使我国戏曲文化繁荣起来,其朴素的内容,朴实的语言,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了精神文明,提高了人民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中国的茶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沉积丰硕,内涵富厚。在茶歌中,能看到茶农们的辛苦劳作,听到了茶情茶语,想到了茶思茶感。歌颂着,赞美着茶,并通过茶叶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茶歌的传唱,不仅仅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发展的痕迹,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的传播与发展,具备普遍的群众基础。茶歌犹如品茶,既有内涵而又有审美。透过茶文化品茶歌音乐的意境美和真实美。研究茶歌,了解优秀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恒博.茶文化对安溪茶歌审美价值影响刍议[J].福建茶叶,2016(11).
[2]杨慧.茶歌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6).
[3]李敏芝.茶歌的艺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J].福建茶叶,2016(10).
[4]谢元熠.原生态视角下的茶歌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
[5]施王伟.多角度审视“采茶歌”的同源异流现象[J].艺术探索,2011(6).
作者:乔雯
茶文化中品音乐审美价值分析相关推荐湄潭茶文化产业园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