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跨文化传播与记谱法的选用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日期:2020-04-01 09:38 热度: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乐谱是将流动的音乐凝固下来的直观形式,记谱法的选用在一定层面上反映着一种音乐艺术的内涵。在面对非音乐专业的潜在爱好者时,选用何种记谱法可以在中国民族器乐跨文化传播与教学中效率更高、更能反映中国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文化、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和接受,甚至将他们转为器乐爱好者,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话题。

民族器乐跨文化传播与记谱法的选用

  一、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承与记谱法

  中国民族器乐传承一直使用文字记谱法,较为常见的有工尺谱、减字谱等。文字谱有记录音高、板眼的,也有记录位置和指法的,一般情况下不记录节奏和节拍——这部分通常是由老师的口传心授来完成的。这种传承方式与记谱方式,与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韵、虚实有无之间、人与自然统一、寓情于景等“天人合一”“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密不可分[1],而韵、虚、无、情都在谱外,且根据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不同而变化[2]。由于传统乐谱记录得不精细,有的甚至只是记录旋律的框架,不同的演奏者在传承中便有了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同一乐曲便会有不同的诠释。[3]传统记谱法使学习者、演奏者充分发挥创造力,但同时也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有一定要求。随着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和西方学制下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全面展开,沿用千年的文字记谱法逐渐被西方记谱法代替。[4]在当今中国,民族器乐教学与演奏通常使用西方传入的五线谱和简谱,许多新作品和合奏更多地使用五线谱,传统音乐简谱也较为常见,而文字谱在少数乐器(如古琴)和民间继续使用。

  二、不同的记谱法在跨文化传播与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记谱法的变更带来了民族器乐传承与传播的新模式。五线谱和简谱都可以把音乐的音高、节奏、节拍记清楚,可以将音乐记录得较为完善精准,有助于普及教学,便于学习者模仿大师二次创作出的乐曲,也给作曲家创作新的作品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对演奏者自身的创造性、传统音乐强调的韵和文字谱的传承却有着一定的冲击。简谱与五线谱相比,不同类型的曲目又有不同的应用。我国指挥家、作曲家杨春林在《简谱VS五线谱谁最适合记民乐?》中认为,简谱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单声部、首调唱名法和转调少等特点不谋而合;而五线谱在对外交流、创作、专业院校教学和打谱上都有着巨大优势;二者不分高下,应用场景不同应选用不同的记谱法,并强调传统音乐教学中依然需要口传心授[5]。笔者以本科在读学生为对象,做世界范围小规模调查问卷中发现,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大部分学生(41%)都可以读五线谱,其次是简谱,也有两种谱都可以读的,还有很多学生两种都不认识。而“在你的国家,中小学音乐课学习哪一种乐谱”问题中,超过70%的学生选择了五线谱,少部分选择了简谱,有个别学生两个选项都选择,还有极少部分选择了“本国的传统谱”。笔者在进一步半结构式访谈中了解到,来自欧美地区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中主要学习五线谱。亚洲部分地区,如蒙古、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尼泊尔等国的学生学习五线谱;马来西亚的学生学习五线谱和简谱;哈萨克斯坦、老挝的学生学习简谱;泰国、柬埔寨虽然不学五线谱和简谱,但是学习一种类似简谱首调唱法的谱子,只是把数字换为泰语或柬语首例7个字母。非洲地区受访学生较少,现有被访者均表示没有学过任何一种。由于受访学生人数有限,且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数据和材料只能作为概况参考。在访谈中,一些东南亚学生表示,虽然他们学习的是五线谱,但实际上是可以标注“doremi”等字母的;有些学生还表示,他们在中小学时学习的五线谱并不扎实,不会看但能唱歌,也可以通过考试;还有很多学生表示,随着音乐课程的减少他们已经忘记如何读谱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本文对三种记谱法的分析如下:第一,五线谱。五线谱在国际上应用最广泛,且记录详实,直观反映旋律。在初级入门阶段以固定调起步,对比西方乐器钢琴、提琴等教学法,更容易理解,快速入门。然而,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还是以首调唱法传承和学习为主,尤其是有些乐曲可以在多个调上演奏,五线谱固定调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阻碍;一些韵的变化在五线谱上无法呈现,或者由于记录过于详细也会对读谱造成障碍;五线谱相对较难掌握,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初期读谱慢也会成为阻碍。第二,简谱。简谱虽然不及五线谱普及,但简单易学,又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首调唱法有共通之处,很容易找到中国音乐五声音阶规律。传统器乐曲有很多是由为人声伴奏逐渐脱离出来成为独奏曲的,因此会出现同一乐曲可以在多个调上演奏,简谱不会造成背谱障碍。然而在许多现代作品和多声部作品中,简谱不能够直观反映旋律。很多作曲家创作的民乐以五线谱呈现,演奏教学中再转到简谱耗时费力。在国际交流与跨界演奏中,由于其受众不够广泛也会对交流造成阻碍。第三,文字谱。文字谱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与特征。然而,在跨文化传播和教学中,文字本身会成为第一道也是最大的障碍。不认识汉字、不了解它的记谱方式和规律,会造成交流不畅甚至误读。

  三、跨文化传播与教学中记谱法的选用

  基于以上分析,在不同场景、面对不同群体时,我们应对记谱法有不同的选择。

  (一)时间维度

  在跨文化传播交流时,有时是长达多年的教育,即深度传播的方式之一,有时是为期一年或半年甚至几个月的教育或交流,有时只是一次讲座、一次音乐会上的相遇,有时甚至只有几分钟、几句话。不论面对的是音乐专业群体还是非专业群体,时间越久传播越深入。1.一年甚至更久。当今的中国民族器乐不仅有传承下来的古曲,还有很多作曲家专门创作的乐曲,简谱和五线谱应用都非常广泛。由于五线谱和钢琴、提琴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不论受众是否是音乐专业、来自同一国家还是多个国家,在相对较充裕的1年及以上时间的教学中,中国器乐初级教学和介绍都应使用五线谱,并参考西方乐器教学法,从C大调开始,加入音阶练习[6],多以中西相同点进行迁移,使更多受众从他们熟悉的内容开始了解乐器,快速入门。当对乐器有一定认识,可以演奏简单乐曲后,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适当加入合奏、重奏的形式。在半年左右学习了几首不同调的简单乐曲后,应加入简谱学习,熟悉中国五声音阶,进行首调唱法的学习,可以增加同一首中国传统音乐曲目在不同调上演奏的特点。将近1年时,可以引入文字谱的介绍。学生可以不认识谱,但是通过传统音乐的学习可以对照文字谱了解“加花”的概念,以备未来深入学习。当面对的是音乐相关专业群体时,以上时间节点可能会提早,学习深度也可以适当加深。半年和两三个月的情况可以在一年的框架基础上适当压缩。2.一周至一个月的短期交流。这种短期交流时间紧迫,需要充分了解交流对象的音乐基础,根据对方已有的音乐基础选用记谱法。如学习者来自多个国家,可依据使用五线谱或者简谱拆分成两个班;如不可拆班,依然以五线谱为主,但应允许学生以他们在其国家学习时使用的乐谱进行标注。以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时间短,交流应以赏析与审美为主,演奏实践作为辅助。此时双谱(五线谱和简谱)或三谱并行也可,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当乐曲不是C大调时,在同一个班内同时使用固定调唱法和首调唱法会给学生带来干扰,因此,在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还应选用单一记谱法。3.一次讲座。一次讲座的时间通常只有1至2小时,一般以赏析和中国音乐美学内容为主,其中谱例需要根据听众的音乐背景进行选择,如对方有自己的一套记谱体系,也应一同附上。如听众组成较多元,同样需要多谱并用。在涉及传统音乐美学时,不论对方是否有中文基础,都可以使用文字谱与五线谱、简谱对照的谱例进行讲解,并辅以现场唱谱、演奏。4.其他。非音乐专业群体参与一次讲座的情况较少。专业音乐演奏者不论在合作交流还是跨界演出时,通常都使用五线谱。

  (二)受众群体的多元程度

  在面对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听众时,只要根据对方已有的音乐背景进行选择即可。而面对不同文化的多元听众,甚至在新媒体的助推下,也可能会同时面对全球多元文化音乐背景的受众时,谱例同样需要多元,五线谱、简谱甚至字母谱“doremi”等并用,如涉及文字谱也可以加入,必要时还需要将拼音备注在上面。

  结语

  五线谱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的音乐语言,在大多数情境下,都应作为交流首选。但在一些五线谱使用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就需要因地制宜,使用音乐的“小语种”。跨文化交流时,只有了解受众的音乐背景,才能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记谱法。同时,在新的历史阶段,对民乐人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只是记谱法多元化,音乐风格、讲解视角等都要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徐立翔.工尺谱的非精确性与“大音希声”的美学精神[J].中国音乐,2001(2).

  [3]李富杰.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日本、中国和西方乐谱的文化意义——试论中日筝谱与西方五线谱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利与弊[J].中国音乐,2016(2).

  《民族器乐跨文化传播与记谱法的选用》来源:《艺术教育》,作者:孙润

文章标题:民族器乐跨文化传播与记谱法的选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yinyue/4234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