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移动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进而重构了传媒发展的格局。目前,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也是新时代对党的新闻事业作出的战略性部署。[1]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媒介生态变化也促进了媒介的多样化转型,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网络和媒介环境,导致了新闻生产和传播范式的转变。由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媒介生态环境改变,也意味着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观念和思维必须随之转变和革新。近日,《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发布,提出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并提出了四点目标、七项任务和举措、三项组织保障。[2] 习近平同志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3]因此,如何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而探寻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创新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成了新时代赋予新闻传播教育的新使命。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规模不断延伸;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传播技术的变化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重大变革,也给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
传媒产业激变冲击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4],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规模缩小,影响力被稀释,广告和发行量“断崖式”下降。同时,新媒体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民众使用率最高的媒介形态,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开始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新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
职业导向带来新闻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危机。新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专业方向的教育而存在,主要是为传媒行业培养人才。因此,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围绕着行业需要,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如记者的“四能”培养。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与媒介融合发展,过度重视专才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会导致片面重视学生的行业化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大传媒产业”的视域下,职业化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少,但“泛媒体”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复合型、跨媒体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科与专业设置。
局部修补式改革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面对传媒行业激变带来的冲击,以及汹涌而来的媒介融合时代浪潮,国内的很多高校都迅速作出了反应。大多数高校都相应进行了涉及网络及新媒体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课程、改革实践、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
在习近平同志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 “四向四做”希望中,第一个“向”便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够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因此,务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闻传播教育,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优化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能力培养体系
新闻舆论工作需要记者深入社会,深入一线进行调查和观察。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强烈的职业导向性,整个学科也是具有很强职业教育特色的应用学科,因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练就这“四力”,才能成为如范长江、邹韬奋一般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
随着泛传媒大类和新媒体类人才需求的剧增,新闻传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整个文化产业都需要具备着全媒型、专家型能力的人才,新闻传播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也越来越多元化,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媒介适应面和适应能力成为焦点课题。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新闻宣传单位还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于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从整体来看,在坚持“培育实践技能”的大方向下,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核心方面。
融合技能的内容管理能力。在当前传媒格局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全媒型、专家型的人才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每一个新闻传播人才的自觉追求。从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看,融合发展与媒体转型需要一批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去推动;从提高舆论引导力方面看,新媒体在议题设置和影响舆论方面日益增强,占领新舆论阵地迫在眉睫。因此,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中必须要培养内容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与信息处理能力。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不仅仅采集新闻,而且还要筛选、加工和整合海量信息,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加强知识管理与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面对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的变化,新闻舆论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如果新闻记者无法适时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就无法准确有效地报道客观发生的世界。这就需要将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落实到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去。而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学习,因此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至关重要。
打造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
新闻工作者由于经常接触社会重大事件,其本身便属公众人物,因而要带头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遵守法律法规,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就要求:“要加强队伍教育管理,严肃各项纪律,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确保队伍可靠、干净、过硬。”[16]因而,确保新闻舆论工作者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也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工作而言,只有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才能坚持新闻专业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
把职业价值理念渗透到教学与实践中。将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理想和价值教育与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步化、一体化。通过开设新闻伦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专门课程,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加强国情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建设一批 “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实践育人项目,推动师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而培养学生对传媒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估、创造、制作能力,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17]
回归专业主义本质,强化职业精神。在媒介语境下,由于市场经济和媒介产业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正面临着巨大危机。当“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和“新闻消费主义”发生冲突时,不可避免地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提出严峻挑战。培养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专业主义的构建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对于人文学科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非常看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新闻伦理和专业主义精神。而在对人才培养内容和格局进行大规模更新和改造的同时,仍然不能放弃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责任心,可以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对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等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培养具有媒介素养的普通公民。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虽然往往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职业性需求,但也不能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传播技术门槛的降低,普通公众借助于新媒体参与新闻信息的发布、制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因而也要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合格媒体公民。
因此,面向社会大众培养对传媒信息的选择、理解、创造和制作的能力,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而面向社会,培养信息社会中的未来媒体公民也成为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18]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新闻传播人才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与之相比,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仍然较弱。在全球化时代,传统的以“自塑”为主导的灌输式新闻传播框架已经无法满足全球化趋势。同时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全球传播,也使得世界变为一体。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所提到的要“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成为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新闻工作者广泛、开放地接受多元文化,理解各国间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国际传播的格局、环境都发生新变化,这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便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注释
[1][3]习近平:《近平总书记党的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材料》,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
[2][17]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7号)。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作者:强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