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直播语言表达研究

所属栏目:新闻论文 发布日期:2020-09-11 09:51 热度:

   移动新闻直播正在改变和延伸传统媒体的报道结构。媒介延伸造成有声语言在移动直播过程中形成的传播行为能够提高新闻传播新媒介的影响力,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增强传播效果。

移动新闻直播语言表达研究

  一、移动新闻直播

  1.直播现场大于直播结果。移动新闻直播重点关注新闻现场。陆定一将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是随着移动直播的发展,新闻成为“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在未来新闻直播的发展将成为“等待新闻事实发生的报道”。例如Ipanda熊猫频道APP直播中,熊猫的日常成为直播重点,直播间可以同时有二三百万人进行观看,评论区任何时段都有人进行评论,内容实时更新。直播过程中任何具有新鲜、重要、显著、趣味特点的熊猫新闻就会被截取出来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2.从传者选择到受众选择。对于传统直播而言,新闻被媒体赋予了“议程设置”,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通常来自于大众媒体,就是来自于导播和直播者在新闻直播中输出的内容,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更是重要的影响源。随着移动新闻直播的兴起,移动新闻直播打破传统“议程设置”的优越性。“内容为王,受众为本”使受众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移动新闻直播传受双方关系中受众地位逐渐上升占据主导。3.内容多样,直播空间立体。在移动互联网直播中根据专题类型进行划分,直播内容呈现立体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多媒体形态,同一时段可以进行多场直播报道。移动新闻直播将事件完整、全面地进行现场呈现,多段内容立体化呈现,使原本孤立的直播空间立体化,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传者对受众、传者对传者、受众对受众的多级传播形式。

  二、移动新闻直播中语言的重要性

  1.语言能够产生亲切感与交流感。移动新闻直播中的语言传播在网络语境与现实语境之间转换,既有大众传播状态下的语言表达,又兼顾了人际传播互动性的特点,在不同语境下传播状态不同。改变有声语言的外部特征,通过运用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在语气语调上进行处理,形成语言习惯,同时丰富传播者的语用修辞,进行口语化的有声语言表达,形成简洁清晰、风趣幽默、亲切自然的交流状态。2.语言能够产生信任感与参与感。移动新闻直播中语言传播处于虚拟语境和拟态人际传播状态,通过观看移动新闻直播节目,受众可获得与自己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并获得最直观的反馈。运用具有“人情味”和“贴近性”的语言建立双向传播模式链条,传受双方在平等往来状态下形成语境,成为和谐交互的传播秩序。受众接收信息后彼此沟通,采取评论、话题讨论等互动方式,突出直播的社交性特点。

  三、移动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特点成因

  1.语言表达依附语境。移动新闻现场直播模式是“一镜到底”,在整场报道中受众获得大量的信息,相比传统电视直播对于新闻素材的整合和选择,移动直播具有信息碎片化和“沉浸式”“连续性”“一站式”的特点。在直播过程中,画面多样、场景变化都会影响直播者的语言输出,可能造成逻辑混乱。从外部环境来分析,移动直播场景随时变化,在直播中具有不确定性,话语依附于不同语境,句段连接处跳跃、断裂时有发生。2.报道者现场拥有多重身份。网络作为虚拟空间,移动直播在无形中给报道者更多赋权,传播者身份也具有多重性,出现新的个体形象,例如:报道者身份从记者转变为“导游”,带着观众去参观现场;变为“编导”身份,将“采编播”的流程压缩,在直播中呈现,报道者承担播讲任务同时还负责内容选择、场景组接、画面设计等编导和导播的工作;转变为“朋友”的身份,与观众以第一人称进行互动沟通。3.口语表达书面化。直播中的语言表达力求完美,但是出镜记者综合素质又达不到出口成章的水平,因此造成口语表达方式碎片化,话语并不完整,语言表达书面化,咬文嚼字。很多现场报道用的都是书面语的方式,而不是口语传播,主谓宾定状补这样完整的语法不适合听觉。在直播中,记者获取信息后需要立即对内容进行拓展,但是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备稿能力不足。

  四、移动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变

  1.建构话题形成模块化表达。在直播前预设场景,根据直播前了解到的新闻信息设计本次直播的流程,预设将会出现的场景,在每个场景内设置有主题的框架结构,再添加相关内容。在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移动直播中,可以适当加入本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内容,能够引发受众共鸣,使语言表达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2.无遮挡的亲民语态。直播代入感强也拉近了记者与观众的距离,将受众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发布者,身份角色的变化令大众传播的直播模式转变为人际传播的直播模式。3.把握语言节奏,为画面留白。移动直播中,记者需要保持“一直说”的状态才能使直播内容丰富,才能充分解释画面信息。直播中,记者应把握节奏的整体性,发挥好直播中节奏的调节功能,为直播内容制造留白空间,深化直播主题。4.巧用非语言增加现场气氛。人际传播学非语言系统分为体态语、客体语、类语言和环境语。移动新闻直播中,体态语的变化需要调动五感,在直播镜头里有较大的表现空间,动作幅度能增加现场感染力。在直播过程中,记者眼神、表情的变化对网络受众和现场被采访者都有情绪影响。客体语的变化在画面中最醒目地体现为记者的服饰语言,服饰语言最先进入到观众视线。服饰语言应与直播内容、现场场景、个人风格等一致。

  五、结论

  本文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移动新闻直播语言表达进行探究,分析了新闻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变。移动新闻直播是电视新闻直播的加长版,直播者在现场集编导、记者等不同身份于一身,需要在直播前做更加充分的准备,语言表达能力是最基本技能,也是直播者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移动直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李静妮.浅议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J].文学与艺术,2011:200.

  [2]朱东方.传统出版的融合转型之路[J].大观,2016:226-226.

  《移动新闻直播语言表达研究》来源:《记者摇篮》,作者:沙德芳

文章标题:移动新闻直播语言表达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wen/4378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