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展模式以及对于新闻上的各项研究政策技巧来说都是当前新闻改革建设的重点,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县级电视新闻点击率方面的发展和新改革趋势研究。
摘要:在新媒体整合发展的大形势下,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突围?找到基层电视新闻的支点和方向,提升自身新闻的点击率,成为大家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唯有保持新闻的本真,用事实说话,才能初步突围,摆脱困境。
关键词:县级电视,新闻发展,新闻类论文
一、独辟蹊径“绝境求生”
现如今的县级电视台,受客观多层管理局限,做新闻很难形成自己县台风格,地域特色,除了从省级、市级照搬照抄,就是仿做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花架子”居多,新闻含量少,标题不新,立意不明,县级工作重点不突出,读起来还有许多省级台、市级台的痕迹,没有很好发挥县级台最基层的作用。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特征:
推荐期刊:《新闻传播》旨在通过刊登论文、剖析实例、交流经验、沟通信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繁荣新闻学术研究,为新闻信息传播类专业院校师生、新闻理论研究者和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爱好者,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汲取当今业界新鲜的理念、咨询与实践经验,提供了巨大而坚实的平台,更为全国业界人士发表学术成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是三段式材料介绍中间穿插三个同期拼凑一条成片。此类结构的新闻占各县级台新闻的80%以上;二是用大量的描写语言来代替新闻的内涵,显得花架子十足,新闻无味,此类结构的新闻虽占新闻总量的10%;三是交待一个新闻事件,新闻语言没有逻辑性、递进性。目前许多县级台都设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但在新媒体及互联网、自媒体盛行的情况下,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各家新闻平台都以短、新、奇、快作为杀手锏,以新闻的独家性抓抢视觉赢得更多点率。然而,点开各家县级台,除了老三篇:时政、基层、简讯的结构外,县级台做的新闻策划、系列报道、现场报道少之又少,排除这些同他性,试问还剩余多少点击率。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反其道而行,找别人不找的新闻视觉,做别人没想到的选题,反而能独辟蹊径,绝境中求生。
目前,全省各市及各县级台都将脱贫攻坚主题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到产业部局上,很少关注脱贫攻坚的主要受众———脱贫户。有的关注,多是为各级政府落实国家各项优惠歌功颂德,而忽视了贫困户本身在这种大环境下的转变。从硬件方面来说,很多人都会叫苦,这类人的新闻难做,因为他们不会说“同期”,因为他们的画面不像产业部局那样来得轻松,咋拍咋好看,同期声逮几个群众说说种包谷和种经济作物的比较,找几个官员说说如何增收,这样的片子,做起来取巧又讨好、省事,但这样的新闻没有人看。关注贫困户,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样翻天覆地的大扶持下,他们的内心起了什么变化?心理变化,这是电视新闻最难捕捉的画面,也是大家望而生畏的客观存在。笔者在多次深入实际走访中,听到当地镇干部说起一个苗家汉,本身很穷,但是他不想当贫困户。
这本是一句闲话,但是他的志气和勇敢却击中了我敏感的神经,在当前许多地方,由于觊觎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想吃现成的争当贫困户的人不在少数,而在人人争当贫困户的影响下,他不当贫困户,为何不要国家的补助?如何生存?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走进了这个苗家汉———贵州省六盘水市木果镇岩脚村杨成强的家。这个家徒四壁的苗家汉正在大兴土木改扩建新房,将原来的小独户住房改成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而且,他做起了包工头,请了工人。
笔者从这一变化入手,以全景式推进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跟踪采访,跟他聊家常,说过去的苦日子和今天的好日子,他也坦诚地告诉笔者,不是不想当,而是当贫困户,自然就形成一种依赖思想,眼巴巴地盼着国家的政策,不管是建房补助还是低保补助,国家要照顾的人太多,他们排着队,伸长脖子等,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产业进不来,再等下去,不是办法,趁着自己还身强力壮,自寻出路———外出打工。
当然,采访他也是相当困难的,最难的是让他敞开心扉。作为最基层的老百姓,他想的是认定一个死理,就要去做,就是这么做的,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想法和大道理。而面对这样一个执拗的人和事,最好的选择不是去找什么词汇,而是他做什么,我们拍什么,他说什么我们录什么。
这样的片子在后期制作中是相当费劲的,因为要从他上万句大白话中提练出精典的衬托主题的同期声,简直是大海捞针,但是,这几根针一经捞起,串成一片,我才发现,电视新闻的魅力出来了,并且成了别家媒体无法复制粘贴盗取的成品。这条新闻《岩脚村有一个不愿当贫困户的苗家汉》在本级县台播出,点击量就高达4113个,居所在县级台当时的新闻点击之首。在采访中我深深体会到:新闻报道要想接地气,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于市县级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来说,本身就是生活在基层,我们只要平视就会发现所接触的人都是普通老百姓,报道他们身边人和身边事,他们就喜欢看。
二、勤练基本功提高报道“新闻性”
要练基本功,最好的战场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新闻不能做秀,不是拿几个材料凑几个漂亮的形容词,找几个人来说同期声就完事了。一个好的选题需要记者到现场蹲点、探寻好的新闻由头,多方探访新闻现场以及新闻相关人员,找到切合主题的亮点,为下一步的开机拍摄和采访作好案头扎实的基本功。笔者在一个特别偏远的乡村采访时听说,当地有一个苗家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师范专业毕业的中专生,看到本民族不通汉语,族人因为没有文化外出打工也受阻,和当地干部沟通存在许多误会,因此,本地区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
他就算没有国家正式编制,就算受村人讥笑,他也一样坚守信念,30余年坚持做一个没有名份的乡村教师,两袖清风初衷不改。最初接触这个老师,我只是和摄影沟通一直拍摄,我则不停地和他聊天,当一个主题在心中构思完成后,又连续走访了村里的每一届学生,不停地交谈、挖料、总结,第三天才正式开拍那些需要心理活动的画面,虽然饿着肚子爬了许多山路,吃了许多苦,但却做成了新闻《奢旮双语老师杨发文:两袖清风坚守脱贫攻坚一线30年》。把一个名不见经传,坚守在大山为年轻人传道授业的乡村教师全方位地呈现出来,通过平实的讲述,写实的拍摄手法,将他的精神从平实的生活和教学中得以体现。片子播出后,获得了一周1314的点击量,其中的写实拍摄手法,长镜头的推进和故事性情节的穿插,为其他纸媒不可模仿,迈出基层台形成自己风格的初步尝试。
这在刚刚创立不久的县级台来说,做出了初步的有益尝试。在基层摸爬滚打数次后,我将本区所承担的五个贫困乡镇在区委区政府及各级各部门扶持下正在发生的变化初步作了梳理,拟出了《脱贫攻坚如何破》《脱贫攻坚我在五乡镇看变化》等系列报道的选题,为县级台作好深度报道、连续报道做了初步尝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了新闻媒介与基层以及党委政府的沟通与桥梁作用。
当前受新兴媒体的冲击,县级台还应组建一支策划采写深度报道的专业队伍。在策划选题上,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等展开全面的策划,拿出更多选题方案;在内容的采写上,创新采访方式,创新写作手法,把解决问题的措施融入报道内,用报道引导各级各部门解决问题、突破“短板”;在宣传效果上,让每一篇深度报道都能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让各级各部门都能借鉴、都能将媒体尤其是做报道的记者铭刻于心,真正形成让各级各部门在开展工作中有先进典型找记者、有困难突破找记者、人民群众有想法找记者,有效地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