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2-04-11 09:23 热度:

   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顺应了世界心理科学发展的新特点。纵观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历程,根据关注人群和理念的不同,经历了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1]早期主要以医学模式为主,其关注的人群主要是智力落后或心理障碍、需要提供特殊心理服务的少数学生,并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为导向。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悄然兴起和蓬勃发展,学校心理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展到全体学生,强调面向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服务模式相对于教育模式,主要强调的是视角不同。教育模式有一个内隐假设,即教育者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有“强人所难”、“居高临下”之嫌;服务模式则重视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即强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其指导思想。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从教育模式逐渐向服务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涵及其体系构成

  (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教师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其技能、理论的发展决定着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向、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对此,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技能培训的循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其服务质量。[2]纵观理论发展历程,传统的心理健康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理论以及整合主义理论等。近些年来,侧重心理体验为主的疗法得到蓬勃的发展,其优势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帮助服务对象获得较深刻的领悟和产生较大的心理行为变化。此外,我国心理健康从业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发展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方法,影响较大的有意象对话疗法、渗透中医或中国哲学的心理或情志疗法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遵循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向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不同层级的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服务,以及围绕该项工作的各种人财物的投入、教育培训、管理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根据其目标和任务不同,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评价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心理健康自评与他评评价服务系统。评价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收集服务对象相对完整和全面的信息进行准确评估,是提高后续服务工作效果的前提。对个体进行评价时,仅仅根据其自我报告或自评收集数据,有时会获得偏差的信息,他评则可以有效弥补自评可能出现的缺陷。因此,这里所提出的自评和他评评价服务系统,意谓从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根据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关于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科学系统的、包括服务对象自评及其所在环境中重要他人评价的方法,以获得更全面、更完整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的服务系统。

  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

  (一)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于我国起步较晚的现状,发展更为成熟。有鉴于欧美国家发展背景的相似性,这里以美国为例。

  1.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理念的现状与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已有一个较长的历史。19 世纪 90 年代,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就有学校开设了心理诊所,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5]今天,美国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提供学生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健康服务。比如,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学家、家庭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以及依托一些公益项目、研究项目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三级防控体系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理念。第一层是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项目和服务,包括提供一个积极、友好、开放的学校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集体或家庭建立有效的联结,支持学生的情绪健康发展,最终目标是建立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被证实对学业成绩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能够减少风险行为。[6]第二层是面对一些有心理辅导与咨询需要的学生提供无偿服务,其形式主要是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以满足正常学校教育外一些学生的特殊需要。第三层主要是面对小部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往往需要多渠道、更专业的帮助,如特殊教育服务、个体或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通常需要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密切配合与协作。研究表明,这三级防控体系卓有成效:学生出勤率提升,学业成绩提高,以及心理行为问题减少。[7]

  2.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现状与发展专业化和精细化。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充实,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分工也越来越细,比如,社会工作者、家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此外,还有拓展性服务,如学校专门针对无家可归青少年的干预计划。[12]不同的专业人员服务于不同的心理健康内容或群体,就使得在操作层面上经常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有的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但得不到及时帮助,二是有的学生则可能会被重复鉴定。特别是心理建康从业人员和部门彼此缺乏沟通和恶性竞争,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之间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13]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近十年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可喜的是,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与服务体系也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然而,因为历史较短,虽然服务对象和内容明确,但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1.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与服务体系,大多源于问题解决式的应急需要[15],导致形成这样一种怪现象,即中小学阶段积淀起来的心理行为问题到大学爆发出来。因此,现实的迫切需求,使得大学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质量通常好于同一地区的中小学校。自教育 部 出 台 了《中 小 学 心 理 健 康 指 导 纲 要》(2012 年修订)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每所中小学校已配有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并初步建立了设施参差不齐的心理辅导室。但农村或边远地区,心理健康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或空白状态。因此,尽快充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2. 学校心理健康教材和授课形式从单一逐步多元化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心理健康课程逐步走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相应地,学校心理健康教材的开发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从早期以知识传播为主的单一内容教材,逐渐转向强调活动、体验和应用为主、形式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有的学校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下,还自主研发了自己的校本心理教材,使得课程更具针对性。同时,授课形式从早期的讲授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活动、游戏、调查、体验、实践兼具。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和有趣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经由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与心理特质,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课堂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条件不够完备,专业师资需要提升以及人员短缺的情况。[16]

  三、积极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具有共性,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正是欧美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20]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一)编制本土化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和评价中使用的许多工具,早期主要以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量表条目为主,通过中国被试的数据,修订建立常模后使用。然而,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我们急需更多符合中国国情、以中国学生为基准编制的评价工具,这也是目前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事实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已经在努力推进这项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作为主持人,研发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标准化评价量表[21];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课题组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职生心理健康量表和教师心理健康量表等。显然,编制一套权威的、标准化的、有中国常模的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目前摆在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开发心理健康课程与教育资源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区别于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最有特色的地方。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首先,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如国外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内容跨度较广,责任教育、情感教育、自我探索和成长、正确认识自己、提升面对困难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情绪学习等,这些内容是每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主题。[2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内容也包括上述教育模块。[23]未来要做的工作是怎样更系统、更有层次地呈现不同的教学主题。其次,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和侧重点要各具特色。以活动、体验为主,根据课程需要,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结合心理自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活动、讨论辩论、心理训练等多种方法,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经由体验获得领悟或促进心理行为上的优化,即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应用与实践。最后,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类别,在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开设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如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亲密关系、恋爱心理、人际关系课程等。

  (三)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和任务,是实现服务体系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举措。加强对心理辅导室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心理辅导工作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枢纽。一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案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否则这项工作很容易流于表面。另一方面,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助于识别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危机,提供专业支持或及时转介到专科医院,把心理危机干预向前移,减少危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果缺少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和接触学生的机会,一些需要得到特殊帮助的学生就有可能一步步走向严重的心理危机通道。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赵军燕. 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J]. 教育研究,2013,(8).

  [2]Stephan,S. H.,et al. A Learning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Training School-based Healthproviders in Evidence-base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3,(35).

  《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来源:《教育研究》,作者:俞国良 侯瑞鹤

文章标题: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li/4813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