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我待”,不仅仅是教师一直以来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导,更确实地反映了解决应试教育弊端的迫切性。虽然目前教育改革已经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希望,但是亟待解决和优化的问题确实还很多,特别是心理教育问题。对此我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教学改革引领学生“学习人”的心理
班主任仅侧重于关心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明智的,而且应适当倾听学生对“学习无聊”的抱怨。
作为职业中学班主任,我首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性格类型等进行区分,和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交流,帮助他们从依赖、逃避、边缘化、强迫心理等消极因素中解脱出来,合理地“撩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明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认为,针对性的心理引导,是良好学习氛围的催化剂。
无论社会的哪个角落,对于正在从事的事情,人总有或浅或深的思考。在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采用正确的心理教育诱导学生的内心思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正是以教学改革对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为真实例证。
二、素质教育衍生学生“健康人”的心理
高压应试教育,已经严重地挤压了青少年们的情感、美学、社会等方面的认知教育空间。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真实地考虑学生在心理、生理各个层面的需要。素质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切实途径,是教育事业所走出的极为人性化的正确的一步。
在班级工作中,“学生不丢弃课余生活”成为我和同学们时常议论的话题。事实上,合理的课余生活不仅可以排遣学习压力,而且可以强健体魄,增加知识积累。不定期地开展生活现象讨论,分享一本书,发表一篇观感,开一次充满各种创意的班会等举措,在受到同学们欢迎的同时,也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逐渐形成健康的班风学风。这样学习生活更轻松有意义,内心世界自然而然也变得多姿多彩。最终从学生们口中得到的答复是:学校生活不再“忍受”,而是“享受”,享受学习生活的愉快时光。
当然,素质教育真正完全落到实处还需时日,但是,“减负”不再只是口号,班级形成了良好风气,证明了素质教育确有实效。
三、以人格教育为本,塑造学生“优秀人”的心理
提到东西方教育差异,不可否认,西方的教育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有人肤浅地追讨西方教育的“快活”的“恶果”,却忽略了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作为教育者最需要注重的是人格教育和才能教育。
“人不学,不知道”。我曾在班会上给过学生这样一番戏说:注重渊博的知识,而不去理解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不去遵循人类所须具备的品德,那只是计算机,而不是有思想的人。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三足之鼎,思想品德情感各持一端,如果说知识是人一生的追求,那么人格的追求就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立身”“做人”,才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日“人格教育”的必修课。社会存在意识,人际关系观察与融合,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对刚成年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师作为父母以外最主要的引导者,能够塑造优秀的人格,才是成功教育的一种骄傲。
“人之初,性本善”在教育上的教义——人性不论出身,才能可以塑造。这所持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发展空间,左右能力发展的多是环境等后天条件。教育者所须问责的主观原因,是受教育者的环境因素产生的一些反作用力。父母师长的言行、社会环境及舆论,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自然也对其人生观,甚至是对“须努力”、“如何努力”的看法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人格,帮助学生优秀人格的形成,从而使他们真正走好求学之路,人生之路。
四、心理困扰的疏通调节学生“和谐人”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大多是由性格和情感因素产生的。性格的影响,多表现为情绪的高涨低落,而情感因素则多产生于家庭、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实际上也是关心学生生活的具体过程。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积极诱导并鼓励学生自我调整、事实证明,对情感和心理困扰的疏通引导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比如我刚担任本班班主任的时候,发现在自习课间有一个女生偷偷地哭。据了解,该生父母离异,她和弟弟由残疾的母亲抚养,而不知所踪的父亲从未支付任何抚养费,他们只能寄居外祖父家,经济十分拮据。学校提供给她勤工俭学的机会后,由于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她渐渐和班上同学疏远,更别提能有个好友。没有同学朋友的关心,又惦念家里的亲人,内心的孤独导致她产生不想读书的念头。通过谈话,我安抚好她,鼓励她重新建立对家庭的正确认识,树立好学习生活目标。当天班会课便宣布她担任课代表,提升自我价值感,并安排舍友多和她聊天,让她多参与班级活动。内心的变化使她的心境渐渐平稳,愈发开朗起来,和同学的关系也逐渐和睦融洽。由此可见,在学生产生困扰的时候,正确的心理疏导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五、以社会为模型的实践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社会人”的心理
针对班级纪律问题,我曾和同学们在班会上公开商讨。班级就是“小社会”,在“小社会”里,如何和睦相处,如何“遵纪守法”成为主要议题,藉此制定了新的班级纪律。
首先,我挑选并指定表现较为优秀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并以“择优当选”为原则轮换。然后,班干部领导同学进行班级工作处理,同时同学监督班干部,并进行民意调查和对其工作实行考评。在班会课上,同学们时常对班级工作和社会工作展开相关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合理竞争意识,又使所有学生对班级工作产生责任感,还增强了集体存在感和荣誉感。这一自发的内部变化引导了他们对社会及社会人际关系,乃至对今后的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旨在为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人”而努力。
以社会为模型加强合作的教育方式切实地使学生们更早地接触社会,达到社会实践性的教育目标。因此,这里所指的实践教育并不是单指教学的实践化,也不是单指为达到学生能力和谐发展所实行的教育手段,而是标明以走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调查、社会模式等教育方式。
“世无伯乐,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但教师应不以发现天才为能,而以教书为先,育人为本,研究学生的心理,建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须知道学生能够成为会学习的“学习人”、身心健康的“健康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人际和谐的“和谐人”、适应社会的“社会人”方为教育的百年树人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