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作为一种非本土剧种,在20世纪初期经日本传至我国,并未在民间实现大规模推广。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河北地区曾经发起过一次争取话剧普及化的运动,但是由于范围较小,并没有在话剧领域产生多大的反响。因此,话剧在我国仍然是外来舞台艺术,虽然可以在我国的艺术领域扎根发芽,但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话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无法得到全面推广。
一、我国话剧早期发展状况
抗日战争爆发时,知识阶层中的话剧舞台艺术被摧毁,由此也实现了话剧历史性的转变,话剧舞台艺术逐渐走向基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做好宣传工作,戏剧表演艺术家纷纷创造了多种戏剧表演形式,其中不乏茶楼戏剧、游行戏剧、广场戏剧等,每一种戏剧表演艺术都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但在这个时期,戏剧以即兴式表演风格为主,并没有形成自觉。到了20世纪40年代,话剧舞台艺术迎来了激烈的民族化讨论,许多人认为,话剧必须坚持民族化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的戏剧发展方向转化成人们易于接受的层面。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话剧民族化发展呢?这令当时的话剧行业从业者感到迷茫,大部分人都只是将话剧的形式民族化了。受传统戏剧形式民族化的影响,以往的话剧表演艺术都远离底层人民的生活,其中的每一个动作和形式既模仿我国的戏剧文化,同时又受到抗战宣传工作的影响,话剧表演艺术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话剧的内容上,却忽略了对演剧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所以,在解放前夕,我国传统戏曲对话剧表演艺术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话剧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开始,话剧表演艺术形式得以广泛流传。我国话剧表演艺术也融入了传统戏曲文化色彩,这弥补了传统话剧中文化底蕴的不足。但当今的话剧表演艺术民族风格仍然不够鲜明,其主要原因是话剧艺术工作者对戏曲文化不够重视,没有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中国传统戏曲和话剧表演艺术的探索
就我国当前的话剧表演艺术来说,存在着“南黄北焦”的话剧神话。这对我国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者都融入了传统的戏曲文化,并且不断探索我国戏剧表演体系。20世纪30年代,焦菊隐在法国留学期间,写下了《今日之中国戏剧》,提出了中国戏曲和话剧表演艺术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提出了我国话剧借鉴传统戏曲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一理论付诸实践,最早体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话剧《虎符》。我国话剧融合了民族表演艺术,同时也借鉴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通过《虎符》首次实现成功。但是《虎符》的表演仅仅生搬硬套地运用了传统戏曲的形式,并未提及民族审美和精神。焦菊隐曾经表示,以往的表演者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戏曲表演方法,例如走台、亮相等,在表演时挪用许多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但并未完全消化。话剧表演艺术融入了丰富的传统艺术手段,但这并不代表要将传统戏剧的一招一式都学起来,必须要学对头,才能实现转化的目标。在焦菊隐创作的《智取威虎山》《茶馆》等戏剧中,就逐渐实现了传统戏曲元素的完美转化,比如,在话剧《茶馆》中,庞太监与秦二爷相遇那一幕,话剧表演的台词只有“哼哼!”“哈哈!”焦菊隐调度舞台,融入了传统戏曲,使原本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也更好地展现出秦二爷与庞太监的阶层和地位,展现出他们笑脸相迎却笑里藏刀的心境。《茶馆》中也融入了传统戏曲的角色扮演方式,使整体风格更加和谐。为此,焦菊隐总结,“我国的传统戏曲学习有的时候只做到了形似则神不似,必须要掌握戏曲的灵魂,才能更好地借鉴到话剧表演艺术中,达到化用的境界”。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焦菊隐创作了《三块钱国币》和《蔡文姬》等多部话剧作品,其中都沿用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并且在实际创作中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据蔡文姬的扮演者介绍,在这部剧开始排练前,焦菊隐要求他们反复学习《虎符》中的传统表演程式,明确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蔡文姬》的排练工作。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将我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融入话剧表演中。由此可以看出,化用戏曲程式是焦菊隐的指导思想。比如,《蔡文姬》这部剧的舞美设计就借鉴了戏曲艺术,通过黑色帷幕与装饰图案呈现出大穹庐的风采,展现出塞外风情,进一步提升了话剧表演的艺术效果。在《蔡文姬》之后,焦菊隐也迈出了中国戏剧体系的第三步,实现了描绘戏曲的神韵。在话剧表演中要无限接近生活,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和民族戏曲的应用。为此,焦菊隐也逐步实现了话剧的神韵熔铸,在学习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原则时,要将生活和自然的表现方式融入话剧表演艺术中,使表演不露痕迹。通过民族化的话剧尝试,焦菊隐也进一步实现了探索。比如,在《武则天》这部戏剧中,为了融入传统戏剧的传神特色,首先用话剧表演艺术形式来表现传统戏剧的神韵。《胆剑篇》的戏剧之神韵是通过细微的动作流露的,呈现了良好的戏剧效果。
三、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神韵的影响
我国话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步衍生出属于自身的话剧表演艺术神韵,这也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文化都与文学、历史以及哲学密切相关。哲学通过文学与历史衍生出逻辑思辨的重要思考途径,通过形象的说理方式展现出这一特征。我国哲学自诞生以来,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虽然不同阶段哲学思想的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并没有改变三教合一的现象。从主观层面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更主张经世致用而治国平天下,重点为入世,而道家思想则与儒家思想恰恰相反,其倡导绝圣弃智理念,主张出世。但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追求相同的价值,为了和谐而付诸努力。在儒家理念中,对于和谐的追求往往体现在政治和伦理观念中,它表示社会的秩序与人际关系永恒的和谐,更好地展现出道德观念的宁静。在道家思想中,对于和谐的追求往往更超脱现实,通过清净无为来获取永恒的宁静。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在根本上主张理想主义,而道家则主张浪漫主义,因此,道家和儒家的艺术精神其实是相同的。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就快速融入了我国本土文化。我国佛教无论是主张渐悟或是顿悟,都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倘若道家和儒家都本着相同的艺术精神融合在一起,那么佛教就是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艺术精神。它在形态上也呈现出中国的哲学特征。对于艺术化的哲学来说,这也全面推进了艺术化的审美观念形成,传统的审美观并不注重实用性,并不会以羊大为美,更追求形象美,满足精神需求。从早期的怨而不怒理念到纯雅审美观念的建立,离不开无数艺术家和思想家的贡献,但这也使审美逐渐变得复杂化。艺术化的哲学和审美都必须要与神韵完美契合,从而形成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哪一种曲艺形式,也无论它诞生在哪个国度,想要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生根发芽,就必须充分融合我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精神。作为一种外来舞台艺术表演形式,话剧最初并不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但是为了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在艺术领域站稳脚跟,话剧必须接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戏曲的精髓,这样才能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哲学等方面满足地域文化需求,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话剧才能更好地融入本土。话剧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学习相近的传统戏曲文化。同为舞台表演艺术,传统戏曲对话剧的影响颇深,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的逐渐丰富,话剧表演艺术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表演艺术中,话剧表演艺术刚刚进入中国时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和普及,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中国元素,因此,这也阻碍了话剧表演艺术在我国的发展。随着表演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将中国戏曲文化融入话剧表演艺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使话剧表演艺术更加传神,满足了新时期的话剧表演艺术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包建强.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影响[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03):27-36.
[2]李青临.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影响[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2).
[3]余永春.戏曲之形与话剧之神的纠葛——论郭沫若史剧与戏曲的关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
[4]李婵娟.编剧对舞台美术的理解与把握——兼及戏曲舞台美术古今比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2):12.
《试论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影响》来源:《戏剧之家》,作者:李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