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眉户戏生态状貌窥析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日期:2021-12-14 10:18 热度:

   山西人,喜欢称自己生活在戏窝窝中。山西戏曲剧种繁多,历史久远,有梆子戏、秧歌、眉户、碗碗腔等大小剧种,繁盛时达56个之多。这种深厚的戏曲文化积淀,造就了山西各种戏曲戏风戏俗活跃。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北方古代戏曲艺术的摇篮,戏曲资源丰厚。晋南地区至今保存着较多的古代戏曲壁画、雕刻、舞台石碑题记和戏曲建筑。单就戏台而言,全国现存较好的8个元代戏台有5个在临汾,如魏村牛王庙戏台、东羊后土庙戏台等,这些遗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晋南地区活跃的戏曲活动历史。戏曲的活跃与当地的文化生态密不可分,晋南眉户戏就诞生于此独特的环境中。

晋南眉户戏生态状貌窥析

  一、晋南眉户戏发展历程

  眉户戏,历史又称迷胡、迷糊、曲子、清曲,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晋南眉户戏主要流布于山西省晋南地区及其周边。1955年,依据延安的书写习惯,由晋南地区眉户剧团开始,“迷糊”改作“眉户”。1964年,郿县和鄠县分别改称作眉县和户县,写作的“郿鄠”之剧种名也改写作“眉户”。与陕西眉县、户县的眉户戏相较,晋南眉户戏深受晋南地区文化生态的滋养,以其独具一格的剧种特色、质朴本色的表演风格,在发展历程中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在保留传统戏表演程式的基础上新创了大量现代戏新程式,成为全国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的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戏曲剧种。

  晋南眉户戏从清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登上舞台,成熟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蒲州梆子的唱腔、表演和剧目,早期演出了大量传统古装戏,如《卖水·表花》《张连卖布》《舍饭》《三进士》等经典传统戏。自1952年成立临汾市眉户剧团以来,晋南眉户戏就和“现代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晋南眉户戏涌现出了大量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优秀现代戏剧目,如《王德锁减租》《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唢呐泪》《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父亲》等,主要演员凭借这些现代戏荣获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各级各类奖项,使晋南眉户戏这一地方小剧种在全国名声大噪。尤其是临猗县眉户剧团,自建团以来一直秉承并坚持演出现代戏。在历经时代发展中,构成了晋南眉户戏特殊的生态状貌。

  二、晋南地区民俗与演剧空间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根植于民众意识深处,影响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世代传承,随时代更迭而传统延续。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广大农民的交往一般都以近距离活动为主。大家在同一片土地生活,不只形成了相同的方言语音,也有着类似的迎神赛社等民俗活动。他们常常在四时八节欢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在这些群众性的活动中,借助各地的戏台、庙宇,人们相聚一起,不只联络情感,也请愿求神、焚香祭祖,这时的戏曲与当地风俗紧密相连,透出了各地不同的戏曲生态环境。

  山西省晋南地区的乡村,戏曲活动历史悠久,与民俗、信仰联系紧密,而大多也是酬神与娱乐同存。从现存的乡村庙会、节庆演出活动中能够寻找到众多历史痕迹,亦可寻出当地群众朴素的信仰和神灵崇拜。从某种意义上讲,神灵崇拜越具影响力,举办庙会等各种活动的频率就越高,而这些活动中所演的戏曲,一些是为了酬神,一些为了娱乐。作为起始于祭祀的一种酬神仪式,戏曲在山西各地乡野中的形式虽不尽相同,但以敬神为主的相关活动,最终使庙会发展为集祭祀、集贸与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与之相适应,晋南地区逐步形成了分布广泛的戏台舞楼和丰富多彩的戏俗传统。祭祀酬神,就需要固定的演剧活动空间。早期的乡村戏曲活动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宋、金、元时期,山西广大农村陆续出现了三种形制不同的固定演出场所:其一是夯土筑成的露台,其二是亭式有盖顶的舞亭,其三是砖木结构的舞楼。”[1]537现存实物及史料记载大部分在晋南地区,可见晋南地区戏曲的历史悠久与演出活动的繁盛。明清以后,被称为“乐楼”的戏台骤增。其沿袭了宋元时期的基本形制,乐楼坐于神殿的正对面,与正殿均处于庙堂的中轴线。前后台增设隔扇与上下场门,其余三面敞口。台基多高于地面,但高度不等,可供观众三面站位或坐位观看。最大的变化是舞台的前台两侧增加八字音响,或将大缸置于台基下,以增加声音的浑厚与共鸣。

  三、眉户戏俗

  戏曲,从产生之初就与“大众的娱乐、节庆、信仰、祭祀等民俗活动有许多的内在关联,它扎根民众生活,与各地的历史、地理、语言、风俗和文化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深厚的地方传统文化特点”。[4]76晋南地区有大量的戏曲舞台、题壁,流传了大量的戏曲剧作,在其剧目的流播过程中和传承过程中,演剧戏俗也被传承至今。晋南眉户戏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其戏俗按其演出功能大致分两类:

  (一)酬神祭祀戏

  对于乡村的观众而言,庙会演出是其娱乐的一大重要方式。每逢庙会,乡村里总会请来戏班唱上几天。百姓希望通过演戏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向神灵祈求福祉、消除灾难,并答谢神灵的保佑和庇护,人们也常称作是“酬神戏”。

  1. 酬神戏

  酬神戏所酬谢神灵不完全一样,有菩萨、佛祖、道长、后土、关公等不同神仙,信奉不同所供神仙也不同。这些神仙的祭祀方式与邀约演戏的村落风俗相关联。处于临汾以北的洪洞县,风俗较多。当地人常常会在各种类型的仪式中演出酬神戏,如开市、修庙、开业、新房迁移、贺寿、满月等,都会请来地方的戏班演上几天。如果主家更富实力,还会请一些大团来助兴。

  酬神戏在当地也叫神庙戏,土话爷爷(ya ya)戏,爷爷主要指关老爷与后土娘娘。酬神戏所用戏台位于主庙的对面,与主庙相对,坐南面北,戏台样式、形制无固定。戏台离主庙则有一段距离。酬神演出虽在庙前,但百姓可以驻足观看。在一些与主庙较远的戏台中,则需要做一些仪式性活动,将庙中的神仙请到戏台前,以示对神灵的尊重。仪式中,一名男子头戴皇帝官帽,身着皇帝服饰,画皇帝妆容扮演请神人,前方由吹唢呐的乐人带领,其后紧跟两人手抬神灵牌位,走向戏台前的供桌上。将神灵牌位安放至供桌后,请神人向牌位鞠躬作揖,口念“老爷爷,您看戏吧”,之后开戏演唱。待戏唱完之后,由扮演皇帝的请神人来到牌位前,作揖后再念“老爷爷,把您送回去吧”,再按照来时的规矩将神位送回庙宇中。在演出中,牌位前的香火要一直燃烧,不能中断。

  晋南眉户酬神戏所演剧目无固定程式,根据邀约人要求,可以是较早期的传统戏,也可以是比较时尚的现代戏。如临汾的南路襄汾一带直至运城地区则偏爱现代戏,而北路洪洞等地更爱传统戏。从题材来看,农村受众群体倾向于民俗浓厚的剧目风格,善恶分明、遵守孝道的《家庭公案》《打碗记》等剧目比较多见。

  2. 关公戏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是中国五千年来百姓崇尚“文圣”孔子与“武圣”关公的真实写照。经过一千八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关公文化已经融入了大众特别是晋南百姓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品格。对关公的崇拜,应起始于隋唐以后。关羽被奉为一方神圣,主要是因宗教与政治所需。特别是进入宋代以后,“关公祭祀逐渐与封建统治者的封敕活动相结合,赋予了关公信俗新的社会内涵”[5]61。而这时的戏曲已经萌芽。清代以后,随着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关公信仰和相关行为也在民间迅速传播。此时迸发的眉户戏与关公文化有了密切的接触。晋南地区作为关公故里,“关公文化节”就是运城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每年都会在运城举办,迄今已31届。这种集文化、民俗等一体的大型活动,堪称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在这种浓重的文化生态之下,晋南眉户戏也会演出一些涉及关公的剧目,如《关公挑袍》《华容道》《单刀会》《讨荆州》等,所称“关公戏”,以弘扬和宣传关公文化为主要内容。每每遇到关羽诞辰或其他的喜庆节日皆会上演此类剧目。

  (二)开台、开市戏

  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晋南眉户戏有一些与其他剧种相近的特定活动用于固定的场合,这些称为“例戏”。包括:开台戏、开市戏、开箱戏。

  1. 开台戏

  开台戏,是有别于传统观赏性戏剧的典型祭祀性戏剧。开台戏有时也叫打台、破台或开光戏,具有较强的仪式性。新建戏台不论城市剧场抑或农村舞台,或重修后的戏台,都有开台一说。这种开台,一为除煞祛邪,二为保佑平安,三为当地百姓带来风调雨顺。

  晋南眉户的开台戏在当地又叫作“咬鸡”,由剧中的二花脸承揽。大概是因为其性格刚烈、压得住邪气所致。“新戏台所在地的城居村的老人说:‘戏台是只虎,不破台打虎,有凶事’。”[4]76这种镇台驱邪的舞弄者,会穿一些诸如大红色等颜色鲜艳的戏服,披挂红布,接收一些大红被面等礼物,不只为了表演所用,更是助其在开台中能心有底气,镇压邪恶。故开台者一般由二花脸扮成李逵或窦尔敦的形象,利用公鸡来完成一系列祈福活动。晋南地区的剧种大多都有开台戏,但与晋中的晋剧隐秘的打台不大相同。晋南眉户戏把开台戏“咬鸡”这一活动从祈福性变成了演出性,变为了一个具有表演意义的演出节目呈现给观众。

  临汾市眉户剧团贾福林副团长讲:“开台戏是作为新舞台启用之前的仪式,一般为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开台时,舞台中央摆放一只供桌,供奉有核桃、红枣、豆子等物品。二花脸演员手拿红公鸡,伴之锣鼓声,在仙气缭绕中(喷放干冰)走向舞台中央。先将公鸡身上盖一红布块,并高举过头顶。之后走向舞台四周,以示“各路神仙”。接着几口白酒下肚,二花脸咬住鸡脖,把脖子拧下,将鸡血洒于舞台四角的东西南北各神位中,再将预先置备好的五谷粮食中放上麻钱(铜钱,今用钢镚)、洒上鸡血,抛散于舞台下,预示此台从即日起开始唱戏,愿为百姓带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而观众席中的百姓如能有幸捡得此钱,便会吉祥如意。事毕,鸡头放于碗中,钉于舞台正中央的主梁。”

  开台戏最初以祭祀社神为主,即土地之神,后来又扩展到祭祀天地以及山川河流万物,成为泛神祭,[4]在功能和文化意义上实现了敬神和酬神的双重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蒲剧是晋南当地的大剧种更具影响力,且历史厚重,故民众多选择蒲剧开台。但在一些较偏远地区,受资金所限,也多用晋南眉户戏来开台。

  2. 开市戏

  开市戏,是为庆贺开市大吉所演,山西的多个剧种皆有。晋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开行上市,都由行会组织唱戏庆贺。到明清时期,晋南地区经济繁荣,盐业、典当业、杂货业、茶业都是其重要的商业支柱,开市戏也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

  眉户戏所唱开市戏,仍为各行业开市所演,所不同的是县市所演的开市戏常要根据当地的风俗进行,所唱剧目也与出资人要求有关。一些县市虽较为传统,但所邀约的剧目多为现代戏。可见眉户的现代戏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市场广阔。

  开市戏延续了开台戏这种在新事物启动之初,大众对于自然、灵物所寄予的希望。而这种延续于传统社会中的仪式,是彼时民众被落后生产条件限制所持有的形象化观念。民众企图通过这些仪式征服自然,营造安宁、丰收的前景。这种仪式也是民众和戏曲界对传统文化信仰的表现。

  3. 开箱、封箱戏

  开箱戏与封箱戏是传统戏俗中的重头戏。在一年之末,衣箱行头上贴上“封箱大吉”;来年开箱时,再贴上“新春大吉”,燃放鞭炮,戏箱逐一打开。这“一封一开”唱上两场大戏,总结旧年,寄托对新年趋吉避凶、增添福寿、讨好兆头的希冀。晋南眉户戏的开箱和封箱戏现今大量减少,一是近些年各种仪式风俗缩减,加之眉户剧团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建立的新型艺术团体,一些传统戏俗在传承中被丢掉了。二是两个专业剧团常年演出,演至腊月末,下年正月初又早早开戏,中间间断时间较短,仪式也就渐渐简化。但封箱与开箱时,还是会贴封条,放鞭炮,以求来年大吉大利。临汾市眉户剧团90岁高龄的孙胜全听以前的老人讲:“很久以前在侯马一带,有上马村和下马村,开张都要到上马村演出,年底到下马村演出,图个吉利。”

  四、结语

  从诞生之初,眉户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特点就广受民众欢迎,晋南民众尤其是农村民众对眉户戏的热爱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在晋南地区的临晋、猗氏一带,民间就有“宁看眉户《打经堂》,不看蒲剧《反西凉》”之说,有些地方的蒲剧竟一度不敢与眉户戏抗衡,可见眉户之盛。从其擅演的“三小戏”(如《表花》《卖布》《拾万金》《三进士》《安安送米》等)可见一斑。

  晋南眉户戏虽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仅有临汾市眉户剧团和临猗县眉户剧团这两个专业团体。两个专业剧团均成立于新中国,具有新时代的烙印,以畅演现代戏、歌颂新时代为主题。近70年来,临猗县眉户剧团演出的《涧水东流》《梁秋燕》《一颗红心》《唢呐泪》等现代戏广受好评。这是晋南眉户戏这一地方小剧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笔者关注这一独特剧种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编辑部中国戏曲志山西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2]临汾市志编纂委员会临汾市志: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晋南眉户戏生态状貌窥析》来源:《晋中学院学报》,作者:荆晶

文章标题:晋南眉户戏生态状貌窥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ju/4741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