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涉及到文学、美术、表演等多种门类,是这些门类的综合性表现。相应地,戏剧导演的创作活动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在将剧本由文本形态转化为舞台表演形态的过程中,戏剧导演需要运用多门类的知识。由于这一艺术创作活动自身具有综合性,因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戏剧导演的创作活动,并提升其创作质量。
一、剧本因素
如前所述,戏剧导演的创作本质上就是将以文学形态存在的剧本转化为舞台上的戏剧表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剧导演的创作是二度创作,即剧作家所写的剧本是具有原创性的一度创作,而戏剧导演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其存在形态进行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剧本构成了戏剧导演创作的基础和依据。戏剧导演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喜好和一些实际情况对剧本进行修改,但总是要建立在原剧本的基本框架之上。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作为原作的剧本与作为改编的戏剧之间出现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剧本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这正是戏剧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作为文本形态的剧本对戏剧导演的艺术创作活动有所制约。
举例来说,戏剧导演在对剧本进行改编时首先要注意剧本的时代因素。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剧本中的故事都有它所属的特定时代。这是戏剧导演在进行改编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大的前提。不仅舞台的布景、人物的服装等需要与故事的时代相吻合,而且人物的言行举止也应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如果原剧本中存在与故事所属时代不相契合之处,导演应对之加以修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舞台表演中出现时代错位感,从而让演员和观众完全沉浸到剧本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世界当中,感受其特有的魅力。
此外,戏剧导演在对剧本进行改编时还应考虑到文学与戏剧这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自身的特点。如在传播的过程中观众的互动问题就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剧本由于其自身的文本形态,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观众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剧本的创作、传播与接受并不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各环节间存在着时间先后的差异。而戏剧表演则不同,戏剧的传播是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实现的,而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是始终在场的。即戏剧表演的传播与接受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这就要求戏剧导演在对剧本进行改编时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艺术接受问题。面对舞台上的表演者,观众很可能会即时性地做出一些反应,而这又会反过来对表演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戏剧导演在事先的改编环节中对此进行充分的预估,并在改编后的剧本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避免舞台上的表演者由于受到突发因素的影响而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出现意外的情况。
二、演员因素
演员是戏剧表演活动的主体。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虽然涉及到诸多的艺术门类,但是其核心则是故事性。而故事情节正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得以呈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演员表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了戏剧艺术呈现出来的基本面貌。因而,戏剧导演应协调好演员与剧本之间的关系,指导演员尽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戏剧演出。
目前,有些戏剧导演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自己才是戏剧表演的主导者,将演员视为贯彻其理念的工具、棋子。这显然是忽视了演员在戏剧表演中的主体地位的错误观念。事实上,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解读的开放性。这不仅是说不同的观众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不同的解读,而且也是说作为艺术作品的表演者的演员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不同的解读。这些不同的解读内容虽然可能是彼此矛盾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没有对错之分。因而导演以自己的解读内容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并以此来要求演员表演,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作为戏剧导演,应对演员的基本特点和表演能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事前的剧本改编、排练等环节中,导演应努力寻找剧本与演员之间最佳的契合点。或者说,是在剧本所规定的框架内,让演员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表演能力。戏剧表演并不是以导演改编过的剧本为最高准则,让演员来无条件地适应,而是要在演员的表演和剧本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中间点。一方面,剧本的内容得以展示;另一方面,演员的表演能力也得到了彰显。
正如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由人物来推动情节发展一样,戏剧表演也是如此。在戏剧表演中,演员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观众感受到鲜活的人物形象,然后再展现剧本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只有这样,才能说是很好地再现了剧本中所讲述的故事。有些戏剧导演把表演的重点放在展现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上,这样做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演员的表演痕迹过重,这会让观众觉得他们是在模仿某种行为而不是表现某种行为。只有先扮演好特定的角色,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才有了扎实可靠的基础,整部戏剧也才能够自然地进行下来。因而,导演需要和演员共同揣摩剧本中出现的人物,特别是那些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在必要时,可以用写作人物小传的方法来加深演员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
三、舞美因素
如前所述,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除了剧本、演员等要素外,舞美也是戏剧演出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舞美的存在,整个戏剧表演的特定场景才能够得到确立,观众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剧情,并对剧中的人物有代入感。
在考虑、设计戏剧中的舞美时,戏剧导演一定要让舞美为剧情服务,而不能反过来。有些导演由于自身的审美偏好等原因,喜欢追求一些炫目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在观赏戏剧的过程中获得视觉上的享受。但是在实际演出的过程中,这样做很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即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被舞美所吸引,反而对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关注不够。这样的舞美设计就在客观上引发了喧宾夺主的问题。戏剧导演应注意,舞美只是戏剧表演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戏剧的主要内容,而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的。进一步来说,舞美应从还原场景、营造氛围等角度来为戏剧表演提供必要的支持。
演员虽然可以通过展现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让观众了解剧情的内容,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相应的场景布置也是表演的一部分。舞美的设计不仅可以通过还原具体的场景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而且还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起到烘托情绪的作用。如根据舞台上情节的推进,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光方式。光线的强弱变化会在观众的内心唤起一些相对应的情绪,这对于强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参与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观众因素
戏剧表演与电影等其他的综合性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是实时性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内容随时在剧场内做出反馈。而这些反馈又会对演员接下来的表演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戏剧导演必须对观众因素有所考虑。
如在戏剧的情节设计中,剧情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其是剧情的中心内容。因而导演就要考虑到观众可能会对剧情冲突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在一些高潮段落,很可能会有观众鼓掌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导演事先和演员们沟通好,调整表演的节奏,为观众的鼓掌、叫好等表现预留出时间。如果在这方面缺乏沟通的话,那很可能会出现演员在表演时,观众席爆发出掌声,打乱演员的表演节奏并影响其表演状态的情况。
此外,在表演中进行适当的停顿、留白也是非常重要的。就艺术的存在形态而言,戏剧与音乐相似,都属于时间性的艺术。而且对于现场观看的观众而言,并没有“重播”等再次观看的机会。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要把握好节奏,节奏不能太快,而是要留给观众思考、回味的时间。如果一味追求快节奏的演出,很可能会出现观众目不暇接、无法充分理解剧情含义的情况。因而在一些关键的剧情上,演员有必要放慢速度或是适当地进行停顿,让观众有时间对情节进行思考。
由于戏剧表演自身具有实时性互动的特点,因而戏剧导演也应注意让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适当地和观众进行互动。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参与感,而且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剧情、融入剧情。同时,观众适时的回应对舞台上的演员而言也具有积极意义,是他们继续表演的动力。
实时性的互动对戏剧表演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因而戏剧导演应想办法充分发挥这一特点的优势,通过营造良性的互动氛围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提升演员的表现力。
五、结语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戏剧导演的创作要同时考虑到文学、表演、美术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利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来尽可能地还原故事场景、完善故事情节,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剧导演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对文学、表演、美术等各种形式具备较深入的了解,而且由于戏剧表演具有实时性互动的特点,其还应对观众的心理有一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高质量地完成戏剧演出。
参考文献
[1]张芃印象戏剧导演创作质量的因素分析[J].戏剧之家。2018,(13).
[2]徐鹏戏剧导演在排演中对停顿的处理与把握[J].艺术家, 2020,(09).
[3]徐子行.戏剧导演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意识体现[J].戏剧之家。2019,(35).
《戏剧导演创作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来源:《戏剧之家》,作者:申俊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