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史上,人物形象塑造由类型化到个性化,所以盔头在其中的运用也经历了漫长的由简单搭配到复杂讲究的探索过程。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盔头作为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标致,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摘 要]在京剧史上,人物形象塑造由类型化到个性化,所以盔头在其中的运用也经历了漫长的由简单搭配到复杂讲究的探索过程。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盔头作为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标致,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刊,盔头,盔箱,传承发展,重要性,经验感想
一、盔头的简介及其发展进程
“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也叫盔帽、戏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盔”是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头盔样式并加以夸张、美化而形成的。按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实际应用,从外形上可划分为冠、帽、盔、巾四大类。而按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来分,可分为硬胎与软胎。戏曲盔头与戏衣一样注重装饰性,但其装饰时有变化,各剧种之间也互有异同。
盔头随中国戏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盔头从何而来?据历史记载唐代舞台上戴的帽子和生活中就不太一样了,所以有人认为那应该是盔头的鼻祖。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记述当时歌舞戏剧服装中有宝花冠、珠冠等品类。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壁画所绘元代泰定元年杂剧舞台上演员所戴的盔头,有纱帽、武士盔、文生巾、僧帽等式样。明代,江苏苏州、昆山一带的昆腔逐渐发展成熟,戏曲盔头制作也在苏州兴起。清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的形成,盔头也更被重视,并带动了盔头手艺的发展。在这时期,苏州开设“沈源泰”等著名盔帽店多达16家。
盔头在近代也有过辉煌。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后,京剧舞台呈现出短时期的繁荣局面。文革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当然也成为了戏曲相关产业――盔头的分水岭。样板戏的出现与流行曾一度重创了盔头行业。当时甚至有人认为盔头工艺以成为夕阳产业。但文革结束后至今,京剧及盔头行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呈良好态势。
二、盔箱在京剧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盔头作为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标致,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戏曲服饰区别于生活服饰的原因,是要适应演员和观众的需要。戏曲的表演是歌舞化的表演,因为观众在欣赏演技的同时,也很注意舞台造型艺术的美。所以必须对生活服装加以改造。如在帽翅上加弹簧等。那么如何去应付表现了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非常丰富的剧目呢?具体到盔头的设计与使用要考虑三个要素。
一是美学原则。京剧是特别强调美的一种艺术。其服装头饰从色彩到造型,处处都应考虑到撩拨和激发观众感官的愉悦。
其次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中的生、旦、净、末、丑,表演时都离不开盔头。它既代表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又是戏剧表演的重要行头之一。盔头的样式,是表现剧中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某些冠服样式还有褒贬作用,如方翅纱帽,一般为生角所扮的正直官员戴,故又称”忠纱“;丑角扮的贪官污吏,则戴圆翅纱帽,翅子的花纹有的索性做成铜钱形,以象征其鱼肉人民,故对这种翅子称之为“金钱翅”。盔头中的各种附件也不可忽视。如同样一顶纱帽,若插上金花,他就是状元;加上套翅,他就是驸马了。这一点在《四郎探母》中就很能说明问题。四郎的盔头佩戴的是驸马套、纱帽、翅子、翎子、黑三、穗子。从其盔头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他的身份是番邦驸马,如果仅仅只配驸马套,而不配翎子翅子等,那么我们就不能够从他的盔头看出他的身份。因此,准确地选择样式是装扮好人物的首要条件。京剧舞台上,有些角色的盔头上插着两根长长的羽毛,那就是“翎子”。为何要插“翎子”呢?据说这是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的发明。文史博览中介绍道,有一种鸟现在叫做“褐马鸡”,好斗且不畏死。赵武灵王取此特点,让武士们在头冠上插戴其羽,以示骁勇。京剧便沿袭了这一做法。可是此鸟的尾羽不长,在舞台上并不好看,所以就用与它形似的雉鸡的尾羽代替,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并增加装饰的美观。
第三个要素则是要求规范和便于表演。戏剧舞台上的穿戴大抵是以明代服饰为规范。穿戴规制如果不能帮助戏曲演员同观众进行“对话”,那么它们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它们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们已经成为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艺术语汇。旧时艺人们说:“穿出的行头,得让祖师爷认识。”这个“祖师爷”,实质上就是指观众。
三、盔箱的现状及发展之我见
本人是一名从事盔箱行业多年的从业人员,也是京剧的爱好者。我想结合我从事盔箱工作的经历并立足本职岗位谈谈盔箱的现状及发展。
1、盔头的制作。盔头看起来精美但它的制作过程却十分繁琐。每一个盔头做下来,都要数十道工序,丝毫马虎不得,而且大多数部件都要靠手工制作。在工作过程中我还曾多次向业内老前辈学习设计和制作盔头的工艺流程。这些老师对盔头制作的精湛技艺令我惊叹,他们对后辈我的悉心教导与点拨更令我受益和感动。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为获2001年湖南省田汉大奖并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的京剧《天家孽》制作了其中使用的盔头。当时所采用的盔头制作流程有绘图裁剪、密丝塑型、雕刻立粉、喷涂上色、做防虫防腐处理等。
如今会制做盔头的工匠已凤毛麟角,精湛的手艺少人继承,盔头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但我作为仍在这个岗位上奋斗的一员对其充满信心,并将一直为盔头制作与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
2、盔头的佩戴。老话说实践出真知,剧团的每个剧目创作和每次演出都是我的一次学习和实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009年湖南省京剧团编排的京剧《广陵散》。《广陵散》原本是一首旋律激昂的著名古琴曲。但不同于器乐演奏的直观倾诉,京剧《广陵散》讲述的是《聂政刺韩王》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悲壮故事。为了将盔头的舞台展现与为此剧量身创作的音乐相融合并突出主人公聂政溢于言表的浩然正气及其命运的悲剧色彩,我们给聂政设计佩戴的改良盔头能配合音乐和服饰对聂政这样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进行更生动地舞台再现,在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剧中其他主要人物的盔头设计精美,符合人物身份及性格,并注意把握了全剧色彩的和谐统一,充分彰显出了造型艺术的审美价值。
这个剧目使我认识到盔头的使用与佩戴要和全剧的音乐、服装、舞美、灯光等综合艺术有机的统一,集中服务和服从于整个戏的主题,让观众内心的启迪与视觉的震撼融为一体。
3、盔头的管理。二十六年工作实践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使我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经验。如为了使盔头不生虫不霉变,首先盔箱室要设立在相对通风处;其次盔箱要按种类区分,要将盔头分为硬盔、帽、软巾;另外演出后要及时打理盔头并维护维修,要用自然风吹干盔头,将酒精擦拭或喷在盔头上延长盔头使用寿命……
我认为台上的光鲜亮丽少不了幕后的服务和准备,只有仔细地做好盔箱的整理工作才能让演员在演出中更舒适地佩戴盔头,才能使剧目演出顺利完成。
四、感想
我对京剧及盔箱行业目前的形势有一定的担忧却也充满了希望。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文化侵略的加重,我国的文化环境有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这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讲既是挑战,却也同时是把握机遇发展的大好时机。传承并发展盔头事业,既有利于振兴京剧这一中华国粹,又有利于借此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京剧和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盔头制作技艺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党和政府更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我们更应该利用现代化发展平台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掘盔头在京剧表演中潜在的、巨大的价值。
盔头艺术能够达到今天这样的高水平,是历代民间艺术家不断创造的结果,是他们的智慧、技巧和艺术想象力的结晶。所以盔头在京剧舞台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在京剧表演中恰当地运用盔头,才能使整个京剧舞台和谐、完整,营造出国粹艺术的美感。 (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盔头.百度百科
[2]京剧盔头上为何插翎子.文史博览.2012
[3]曾致.音鸣千古广陵散――观新编京剧《广陵散》有感.红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