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深入全面地研究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梳理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应用价值,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开创新的方向。
一、增进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深入认知
汉语言文学研究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内容,体现出一定的学科独立性,然而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链接明显存在不足,没有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进行汉语言文学的研究,难以真正实现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持续、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从不同渠道采集和整理汉语言文学相关理论知识,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诠释和解读汉语言文化精髓,并将其与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汉语言文学更加通俗易懂,浅显明白,能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理解,从而逐渐消除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片面认知,突破传统文化传承的语言藩篱,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文言文就不同于白话文,其句式结构、语法、用词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语言载体形式。《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人将其视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体现出无可比拟的文学价值和地位,然而因其采用文言文的表述方法,多数人无法领略其真正的内涵和文学价值,大多浅尝辄止而已,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对此我们可以将其进行转译,采用意译、添加脚注、替换、改写等不同方式,使这部纪传体通史更加通俗易懂。
二、增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传统道德之间的链接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增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传统道德之间的链接,尤其是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要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内蕴的人文精神和伦理思想,挖掘其中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从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深入解析汉语言文学内容和体系,研究汉语言文学内在的语义内涵,理性客观地阐述汉语言文学内容,避免主观意识上的语义阐释和过度解读的现象,增进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透彻理解和认知,减少和规避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认知偏差,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宋史·杨时传》中的“程门立雪”这个典故为例,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要围绕“求学”的层面展开,把握典故的中心内容和要义,理解文中要求学生恭敬受教、尊敬师长的学习态度,并对杨时端正的求学态度给予较高的褒奖和评价,从而使人们深入把握汉语言文学中的传统文化造诣,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
三、增强应对文化挑战的能力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意识形态的支撑,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强大的社会意识形态凝聚力,增强应对文化挑战的能力。以话本小说为例,这是一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类型,涵盖有文言文讲史和白话文小说,白话文小说起源于民间故事和街谈巷语,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有的真实地描写了古代妇女对爱情婚姻的自主追求,表达出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意识;有的则表达出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较好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研究并非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而应当体现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用性,要充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汉语言文学研究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水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我国现阶段水利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研究我国的水文化,包括水孕育地球生命、大河流域缔造人类文明、传统文化构筑的独特水民俗和水思想、治水先驱的不朽史诗、古代先民的水利工程等;梳理和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和流域文化变迁的水文化,结合众多体现水文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探讨人水关系中的文化现象和水文化的发展规律,增强水行业的凝聚力,彰显水文化的独特内涵,突显水文化的育人功效,充分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重要精神内核和内在关联,引发人们对水文化的情感共鸣体验,提升人们对水文化的传承热情。在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文化传承过程中,要抱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和理念,采用“理论证据”和“经验证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充足的、科学的论据,从而较好地规避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唯证据论”。
五、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
汉语言文学研究是文化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一种学术层面的文化传承,通过专业化的理论学习理解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实践层面较为浅显。而民间传承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民间实践的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样态,然而这种传承方式的缺陷在于缺乏理论规范,传承样态较为分散和无序化,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持续有效传承。为此,要以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为依托,构建科学完善的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整合学术传承和民间传承的不同形式,使文化传承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文化传承人。董秀芳等(2019)的《从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之中,详尽阐述了汉语言的代词演变过程,针对不同形式代词和汉语量化表达之间的关系,如“莫”“罔”的量化表达,并指出需要借助于短语进行汉语言的量化表达,由此体现出学术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在汉语言的现代化转译研究中结合不同的语境,使之与不同代词量化形式相契合,如《古书虚字集释·卷十》中的“按古莫与或同”中的“莫”,就应当理解为“无”的涵义。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研究要将理论与实际语境相结合,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汉语言的语义和意境。
六、注重汉语言文学研究与网络语言的交流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注重汉语言文学研究与网络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传播,规范网络语言和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模式,不断丰厚汉语言文学体系,适当地将网络语言的精神、模式嵌入到汉语言文学研究中,从而使汉语言文学研究更加有趣和生动。
七、结语
汉语言文学与其他专业学科有一定的差异性,有其特殊的文化传承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增进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和理解,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度解读汉语言文学内容,体味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价值引领功能;并将汉语言文学研究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独特意境和文化场景,突显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体会社会中的生存法则和生存之道,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的融合,多角度地实现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培育汉语言文学研究的传承人,丰富汉语言文学传承者的文化道德素养,加强汉语言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实现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研究》来源:《汉字文化》,作者:纪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