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文化承载着我国绵延百年的历史文脉,词的内容描写了园林中的不同季节变化及建筑等意象,而在文人的辞藻中,蕴含了更耐人寻味的人生意味。在宋词经典之中蕴含着璀璨的园林文化,以宋词文化中的四季为主线,剖析四季变与不变的意象,体现出宋词之中园林的生活性和意境美,同时,对现代园林设计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1宋词与园林文化
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具有典型的农耕文明特性,这也就注定了我国古人在叠山理水上的造诣颇高。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之后,在园林建设规划中更是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来发展的园林,更是承载了主人精神的家园,是久居朝堂之上或身处乱世之中,或是时运不济之时的情感寄托之处。山水画卷及园记散文也为后世人们展现了或华美、或清新的园林文化,相对于视觉的触动,文字的描述使得园林增添了更丰富的意象深意。宋朝是我国文明发展之中,朝堂之风最为文墨风雅的时期,官员乃至商贾之家,都喜爱将自家庭院赋予自然诗意的格调。所以,在庭院围合之下更多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缩影”。宋词所构筑的园林格调和意蕴倾注了作者的感性情绪和辞藻的美化,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以我国经典宋词文化为考究内容,通过时空变化、景观意象、情感抒发等,从一年四季角度进行论述,从宋词角度呈现园林景致,剖析园林建筑、山石、景观的文化内涵。
2宋词中园林四季不变的意象
2.1古典园林建筑的意境美
自古在园林中,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建筑承载着主人的情感,不管园中四季景物万般变化,建筑依然在那里。大多词人身逢乱世,语言中多是无可奈何,月夜上高楼,俯瞰江湖路,小小的园林之中可以体悟四季的真实,希望在这里驰骋情感和躲避现实。所以,在园林景观布置中,体现着古人内心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在楼阁庭轩之间,细微感受着山川的广阔浩渺。在宋词中,对于楼阁这类大型建筑的辞藻也是十分丰富。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用柔婉轻缓的语调,抒发词中孤寂凄寒的情感。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醉别西楼醒不记”中的“西楼”,曾被泛指为主人宴会欢聚的场所。有些楼阁较高,可用于登高望远,并有“引景”功能,可扩展院内景观,弥补园林内部意象。晏几道《御街行》:“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凭借园阁之中的高楼可以远观院外景致。园林之中的“亭”具有重要地位,元人张宣《溪亭山色图》:“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亭与廊桥相连、与山水相依,厅榭相映,亭坐落的位置更需具有观景、听景、休憩等功能。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暮春。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到了暮春清明时分,坐于亭中听雨卷风声,感慨日月时光;又如,拙政园之中的“荷风四面亭”所寓意,到了夏日此亭为赏荷的绝佳之地。由此可见,亭对于园林可谓是“点睛之笔”,在四季不同的景致之下,承载着不同的景观意境之美。
2.2古典园林中的其他意象美
除一些大型构筑物之外,台阶在园林之中十分常见,台阶会让建筑产生距离感,具有抬高建筑、引导视线、连接的作用。台阶作为建筑中极为不易察觉的部分,在宋词中运用颇多,常常伴有对于园中植物的描绘和情感抒发。周彦邦《琐窗寒》:“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雨”。暮春夜雨后,零落的桐花随着雨滴落于台阶之上,剪下烛火,思念着故人;张元干《兰陵王·卷珠箔》:“阑干外、烟柳弄情,芳草侵阶映红药”。风雨后,花草在台阶上的景象,增添了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性,季节的不同,与台阶相依的也会是不同的景致。秋千在宋词中十分常见,是庭院之中常见的娱乐设施,主要是供女性娱乐玩耍,所以,不乏有描绘少女荡秋千的词句。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后来“秋千”在诗词中运用,便会使人联想到高墙庭院下玩耍的女子们。
3园林四季变化的意象
四季随日月更替变化,围墙之内的满园风光,映射春去冬来的更迭,院内的景观风光成为名人士大夫的“世外桃源”。宋代民间财富、生活品格取得了质的飞越,宋朝文人生活更见潇洒脱俗,不掩饰对功名基业的向往和渴望,也有怀才不遇之下的落寞之叹,词中情意更为真实。同时,他们心中有山水,渴望有一片自己的山水栖居之地,向往自然,纵使无暇外出游历,也可在自家庭院中感受四季。在一些宋词清新淡雅的景语之下,是词人真挚深沉情愫的表达,寥寥数语间,庭院环境隐含着作者在这个时代下的乱离情殇。从古典文学的辞藻中可以剖析出宋代文人造园艺术的情感内容,从心到物的实现形式和由物到心的情感寄托,更有利于后人对古典园林有不一样的认知。
3.1宋词中的“春”意象
宋朝发间簪花是一种风尚,到了春日来临之时,会有特别的钗头象征物事,可见宋人对春的喜爱。在春日下的植物意象大多掺杂词人心境的怅然若失,晁补之《水龙吟》:“占春长久,不如垂柳”。春天常伴风雨,春花易谢、春柳不凋,以此暗喻世事无常,何必过多忧思在心上;蔡伸《柳梢青》:“海棠铺绣,梨花飘雪”。东风过,吹落枝头海棠和地面凋零的梨花,暮春时感叹自然变迁。宋人厌倦官场,渴望隐士生活,更重自身风骨,宋人建设园林讲求清新优雅,当人立于园中,渴求俗世烦扰之事就此泯灭。山石楼阁屹立不动,唯独草木焕发生机,庭院建筑在景观不同季相变化之下,带给游园者不同的心境体验,将不同季相的景观搭配融合于不同的建筑呼应,也是造园者的智慧体现。
3.2宋词中的“夏”意象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歌咏夏日,享受阳光普照,感受慵懒和热烈。夏天的夜晚常有狂风骤雨,与园林中其他景观紧密相连。张先《生查子》:“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寂寥雨声打在芭蕉叶上,就好似有人伴乐一般,更增加了词人的离愁哀怨。庭院中的“声”,形成一种虚幻缥缈的体验感,与真实存在的景观虚实相映,丰富园林意象。除了代入声景的芭蕉在宋词中常见外,还有其他植物,如周彦邦《满庭芳·夏日》:“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夏日梅子娇艳欲滴,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致,让词人得到暂时的超脱放纵;又如,晁补之《鹧鸪天》:“竹风荷雨来消暑”。荷花上的雨滴,伴着带有竹叶香气的风,醉人心神、沁人心脾。这也代入了园林中“香”的意象,“香”朦胧扩展了庭院空间,是园林中虚景的体现。造园者在搭配园林中的植物与建筑时,斟酌两者之间与自然天气的“合作”,从人体生理感官角度,增加园林艺术的不同维度美感。3.3宋词中的“秋”意象宋词文化中的秋季节奏慢,淡然且柔和。秋季植物有菊、梧桐、朱槿等,比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榄菊愁烟兰泣露”。词人借物抒怀,菊花被薄烟笼罩,仿若兰花上如哭泣的泪水,描绘了秋天黎明的凄清怅然。园林中处处是生命的感知,植物的意象使得园林更加细腻,也更富有活力。秋季的园林色彩最为丰富,“伤春悲秋”是宋代文人对生命的感慨,伤春是对万物生命的留恋,悲秋是无可奈何的恐惧。从秋的意象中可以看出,园林讲究景观氛围,足不出户也可以观察到花开和凋零。因此,园中建造了一些观赏不同季节变化的建筑,例如,扬州个园中的“住秋阁”,上海秋霞圃的“丛桂轩”等。
3.4宋词中的“冬”意象
在宋人看来,冬季并不比任何季节缺少趣味,冬季的园林素雅更兼空灵,色调银白中点缀着几朵娇艳的红。冬日植物以寒梅为主要代表,例如,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指头的梅花好比红装的女子在舞蹈,词人虽梅枝在手,也是悻悻然。冬季园林主要色彩是黑白灰,古人造园考虑周全,即便是银装素裹的寒冬也要有几抹活跃的色彩,各色腊梅成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植物配景。同时,梅花的意象更是深化到人们精神寄托的功能上,宋词中咏梅言志的作品十分常见。从造园艺术来看,冬季的庭院,植物色彩逐渐淡去,山石与建筑的分量感更为浓郁。宋代园林规模大小不一,却水榭亭台、林木繁花相依,这也贴切了园林最初“林间情趣”和“天人合一”的构想。不同的季节拥有不同的植物景观意象,这些园林植物不仅是宋人审美文化的体现,也成为了精神情感寄托。
4总结
以我国经典宋词文学为视角探析古典园林意象,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词人描绘庭院中的活动和景致变化等内容,并结合自然环境和人体感知系统,放大古典园林的活力和趣味性,既能对古代造园者的心理活动有了更多理解,又能对现代园林景观布局、植物配置等有了更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贾鸿雁.宋词园林意境美探微[J].东南大学学报,2002(4):75-79.
[2]李小奇.唐诗对宋代园林空间艺术建构的影响[J].暨南学报,2016,38(04).
[3]乐云,黄鸣.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5.
[4]周苗,滕玥.谈唐诗宋词中的中国古典园林[J].山西建筑,2017(29):187-188.
[5]王劲韬.《园冶》与《作庭记》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10(03):91-92.
《宋词文化中古典园林意象探析》来源:《现代园艺》,作者:范潇潇 赵恩迪 于豆豆 秦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