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一词源于西方。虽然我国整个哲学体系没有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分支,但对于何为美,对美的感受、感知,以及对美的体悟都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诠释。且在儒家和道家的哲学体系中,也不乏大量对美的独到解读。对于艺术这个难以定义的命题,在不同的时代,中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定义了这个问题。但由于文化源和文化语境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对于何为艺术的美学思考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入手,在“美学”的框架下探讨何为艺术。
一、不同文化源下中西方对美学的认知
(一)中西方对于“美学”的认知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不同文化源下,中西方关于何为艺术的美学思考。艺术和美学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早在古希腊柏拉图时期,人们就对什么是“美”这一命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而在18世纪,“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研究学科。在此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壮大,而美学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得以独立。在1750年,鲍姆加通首次将“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性词汇进行使用,其含义是研究对美的感受感知以及情感的学科,并把美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此之后,大批的哲学家,例如康德、黑格尔等更进一步地钻研了美学,使美学系统和其理论形态得以延伸和完善,并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的哲学系统和西方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的哲学中,“美学”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使其理论化,但中国哲学对美的本质、美的意识以及感觉、情感乃至悟性都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到见解。审美的原则在儒家、道家的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中被反复提及,使得“美”与中国哲学紧密相连。以至今日,中国美学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美学以其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后人影响深远。在我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以儒、道两家为主导的哲学理论绵延发展至今,与西方哲学体系中的美学理论存在着文化源上的区别,中国哲学虽然没有对美学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但其二者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源”,是融会贯通的。
(二)对于“美学思考”中西方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对美学思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文化源的不同。由于不同的文化源以及文化语境,导致中西文明的历史进程、哲学体系、宗教、伦理及社会制度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在看待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等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绝大多数的西方文明是由海洋孕育而成的。在古希腊,城邦的建立与兴盛加速了氏族的解体,古希腊注重商业的发展,也正是这些,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孕育出早期的伦理道德意识。此时,古希腊人凭借对自然与美的初步感知,将神明人形化,创造出了希腊众神的宇宙。在古希腊,男性的神普遍肌肉发达,身体健壮;而女性的神大多有丰盈的体态,柔美的线条。神是美的,同样人的躯体也是美的存在,这是古希腊人处于萌芽状态对审美形态的认知,包括后期雅典的奥运会,那种对身体力量的崇拜以及对超越人自身极限的向往,从各个方面都体现出西方人乐于超越自我,敢于向大自然发起挑战。由此发展建立起来的美学观是古希腊美学也是西方美学的基础。华夏文明源于农耕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从黄河边开始建立自己的文明。我国原始的农耕社会以部落、氏族、家族形式维系,以姓氏、血缘关系为纽带。农业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祖先根据季节气候播种农作物,并依靠黄河水系进行浇灌,而收获则仰赖于天。先民们在这种长期农业文明的实践中感悟到宇宙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依据祖先的智慧,“天—地—人”为一元整体宇宙观的早期哲学思想开始形成。“天地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和谐是处理天人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禅宗的思想,都离不开天人合一这个哲学命题,这也是东方哲学形成的基础。
二、中西方关于何为艺术的美学思考
(一)西方美学对于艺术的认知
在西方,关于艺术最早的起源和定义来自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前者认为艺术是唯物的模仿,是对自然之物的模仿;后者认为艺术是对理式的模仿,从而有了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理式说”,也就是“床喻”的三层等级:神明—自在之床—理式;木匠—木质之床—实物;画家—象形之床—形象。“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是一种真实,而画家画的床是对现实的模仿,它是远离“真实”的,所以艺术家描绘的艺术形象并不能局限于视觉模式,而要通过“象征形象”,让人联想到更高的真实,即通向“理式”的途径。随后康德和席勒又提出了“游戏说”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剩余精力的抛洒,强调无功利性,“游戏”是为了人类精神上的满足和需要,这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露了艺术的部分娱乐功能。而托尔斯泰和朗格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艺术是人主观情感的表达。这一理论对后期的美学思潮影响深远。随着人类对艺术本质的不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认为“艺术是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到了现当代,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此外,宗教的介入影响着西方“美学”研究的方向以及艺术发展的方向。由于宗教精神的影响,上帝指导着人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以及审美对象与主题审美意识有何关系,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些对于艺术的定义都来自西方的理性主义思维模式,它强调的是艺术本体地位与生成原因,是西方逻辑思维的产物。
(二)中国美学对于艺术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于它的连续性,无论是哪一种派别的哲学体系,阴阳意象的思维特征始终贯穿其中,不论“儒、释、道”,天人合一与和谐始终都是融会贯通的。在我国古代,不少贤者对于美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中庄子有着极高的领悟,他曾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足以说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对美的认知都是和自然、天地相辅相成的。而美学与艺术从始至终都是互为渗透的,中国几千年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和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在对艺术的认识、创作、欣赏、品评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视人、事物、行为、艺术作品是否存在美感,并不只是依靠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维,社会实践以及体验生活也非常重要,审美的对象与其审美的意识形态必须是匹配的。谢赫在谢赫六法中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中国传统美学将何为艺术分为三个层面,即“形”的完整,“意”的体现,“象”的高度。如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武术、诗词歌包含了“形”的完整,情绪的快感,“意”的内涵,视觉、听觉的美感以及心灵的愉悦。所有都涵盖其中,去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最好的艺术。
三、中西方美学中关于何为艺术的差异性总结
中西方文化源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导致其哲学、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的创作存在极大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但文化不是用来比较的,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都存在自身极大的优越性,二者并不对立,很多观点有其同源性。艺术学院的学生应重视美学的学习,因为艺术道路以及艺术的创作路程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美”的敏感程度以及审美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美学作为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应只是停留在了解理论概念之上。人们要站在历史等各个角度,着眼现实世界,感知美学,同时也要包容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优秀与伟大。美学课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并帮助他们从文化根源上了解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化。思想是武器,而艺术创作是一种手段,无论中西方如何诠释艺术,思想是没有高低之分的,而艺术的本质也永远不会因为文化源的不同而改变。
参考文献
[1]刁生虎.《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J].周易研究,2006(3):59-67.
[2]孙迪.浅析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论”[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2):266.
[3]张玉能.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J].江汉论坛,2009(03):97-103.
作者:胡杨
中西方艺术美学研究相关推荐中西方设计艺术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