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论文发表探寻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的关系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3-07 14:04 热度:

  阐释学“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意思是“了解”。这是从希腊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名字得来。阐释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F.E.D.施莱尔马赫(1768~1834)和W.狄尔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的。本文是一篇副高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探寻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的关系。

  【摘 要】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他使解释学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并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在国内,强制阐释论是由学者张江提出的,本文研究“强制阐释论”,探究“话语转换”、“硬性镶嵌”、“词语贴附”、“溯及既往”的深层次含义,顺应“‘本体阐释’以文本的自在性为依据”的依据,探寻“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强制阐释,本体阐释,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

  0 前言

  施莱尔马赫致力于圣经释义学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使神学的解释成为普遍解释理论的一种具体运用。狄尔泰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他仿效为自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他所关心的中心课题是:处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解释学如何能对其他历史性的表现进行客观的理解。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他把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从而使解释学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并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分析达到对一般“存在”的理解,并把理解作为一种本体论的活动。他提出了“解释学循环”这一著名理论,认为解释者对被解释对象的“认识预期”是待解释的意义的一个部分,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

  在国内,强制阐释论被学界广泛知晓始于2014年8月的“开封年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是由学者张江提出的,虽然这并非会议的勘定议题,但在很多小组会议上,关于强制阐释论以及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副高论文发表

  1 “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当代学者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审视当代西方文论?如何重建当代文论?基于多年潜心贯注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正当性提出了有力质疑。他认为,“强制阐释”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和重大缺陷。他提出“本体阐释”的建构思路,超越“强制阐释”的局限,勾划了重建当代文论的有效路径。文论的研究源于文学又高于文学,“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的研究是文学文论研究的一部分。

  17世纪的哲人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从广义上讲,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所有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因此,对文学翻译中“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的研究,在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引起了翻译界的极大重视,翻译研究从探讨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转向从文化层面去审视和考察翻译,翻译被看作两种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受到译界的重视,外国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是否得到了准确传递;中国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能否通过语码转换被读者接受;杜绝出现或者极少出现“文化误读”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在研究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化关联方面的主要议题。

  3 探究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的关系意义

  学者们对“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种研究对加强异质文化交流、增进文化之间的对话也具有非凡的意义,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中国文学是怎样通过语码转换把中国的本土文化传播出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学翻译的“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现象进行研究,是文学翻译界一个极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4 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因此,伴随着世界各国及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交流往来,文化与语言间的联系和碰撞也越来越多。研究“强制阐释论”,探究“话语转换”、“硬性镶嵌”、“词语贴附”、“溯及既往”的深层次含义,顺应“‘本体阐释’以文本的自在性为依据”的依据,探寻“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是文学翻译急需解决的议题。

  总而言之,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既要使得译文能够体现中国文化艺术和语言创作的水准,也要使得译文自然流畅,具有较大的可读性。只有将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加以利用,才能充分发挥文化思想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才能够为海外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从而对其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4(5).

  [2]张江.强制阐释论[J].文艺争鸣,2014(12):7-20.

  [3]White,Hayden,“The Absurdist Moment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In Murray Krieger&L.S.Dembo eds., Directions for Criticism,Structuralism and Its Ternatives,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7, p.107[J].

  [4]Derrida,Jacques,“The Time Of a Thesis:Punctuations,”In Alan Montefiore eds.,Philosophy in France Today,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p.45[J].

  [5]李彦明.反思与重构‘强制阐释论’理论研讨会综述[J].文艺争鸣,2015(8):90.

  [6][加拿大]艾丽丝・门罗.逃离[M].李文俊,译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1版(2009年7月1日).

  [7]汪晓莉.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J].外语教学,2015(4):102-105.

  副高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学理论》杂志为了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已被《中国龙源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国各大网站全文收录,既方便了广大读者、作者与本刊的交流与沟通,也极大地提高了半刊在全国的知名度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目前《学理论》发行遍布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个大中城市。

文章标题:副高论文发表探寻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关联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3036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