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农诗研究的宏观构想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12-30 11:11 热度:

   在争奇斗艳的历代诗苑中,各种诗体千家百派,多不胜举,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歌 艺术 ,多少骚人词客留下了千古芬芳的名篇佳作,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研究农诗研究的宏观构想。

  [论文关键词]文学论文,中国历代农诗,三农诗歌,农诗,文化

  [论文内容提要]中国历代以来的农诗研究,目前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尤其关于 农业 诗、 农村 诗、农民诗的研究,更是少人问津。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突显我们 民族 的优秀传统,传承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有效利用中国 文学 中的“诗教”传统,实现“三农”的角色转换,走向共同繁荣。

  在诗丛深处,隐含着一串奇葩,犹如空谷幽兰,少为世人眷顾,这就是——中国历代农诗。所谓“农诗”,指的是中国历代以来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诗歌,即“三农诗歌”。

  一、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 社会 意义

  对中国历代以来的农诗研究,目前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文学史上尽管有过“田园诗派”及其诗人诗作,但我认为,那充其量只能算是文人骚客们的闲情逸致。尤其关于农业诗、农村诗、农民诗的研究,更是少人问津。想我泱泱五千年中华文化,向以农业文明著称于世,又以农村兴废彰显国力,更以农民贫富体现国策,竟然少有甚至没有关于此类研究的学人、学术和学庠。这究竟是中华文化的缺失,还是中国文学的缺失,抑或是中国文人的缺失?怎么说都不算过分的。

  基于以上识见,笔者把这一论题定位在“中国历代农诗研究”这一范畴。其意义有三:一是文化意义。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在中国文化的 历史 长河中析出一缕溪流抑或几朵浪花,以之突显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二是社会意义。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有效利用中国文学中的“诗教”传统,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走向共同繁荣。三是 政治 意义。以为总书记的中国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为总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履新之时即以“三农”为工作重心,实行了一系列的“兴农富民”政策,表现了中国人的抱负和襟怀。在这样的时代和 环境 下,对中国历代农诗进行研究,可谓是意义非同一般。

  对中国历代农诗进行研究,还有其特殊的价值: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开放的世界,八面来风,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在“三农”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协作与竞争,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近世以降,中华民族曾经付出过极其惨痛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探寻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新世纪一代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完成这一千秋伟业的前提,就是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中国已有十三亿 人口 ,三分之二在农村,农业的产出却不到GDP的三分之一,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显然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来观照我们当前的国情,亦不失为一个具体的参照或鉴戒。三是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中国文化一分子的中国历代农诗,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马克思语),它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甚或将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农诗并非只是博物馆的陈列品或 图书馆 的线装书,它总是会活跃在今天和未来的实践中。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炎黄子孙,都需要努力熟悉它、变革它,而学习、研究中国历代农诗,正是培育这种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的最好实践。

  二、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是关于中国农诗的起源,主要从中国农诗的产生、发展、流变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二是中国农诗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国农诗的概念定位、农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以及农诗与其他诗体的关系。

  三是中国农诗的文学形态,有农业诗、农村诗、农民诗。

  四是中国农诗的人文特征,有咏农诗、悯农诗、劝农诗。

  五是中国农诗的价值体系,主要从中国农诗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 审美 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论述。

  六是中国农诗的文化精神,主要论证中国农诗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文性。

  七是中国农诗的 传播 影响,主要论述中国农诗的传播和影响问题。

  八是中国农诗的现代交汇,主要阐述中国农诗的现代意义。

  三、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 文化 价值

  通过对中国农诗的研究,着力廓清中国农诗的 民族 性、时代性、人文性特征,努力发掘中国农诗的文化意义,这是本论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二,倡扬中国农诗的人文精神。在中国 传统文化 中,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 农业 、 农村 和农民始终是国脉所系。历代以来的文人山水、田园诗,不能一味的代替农诗,现在应该是还其本来面目的时候了。其三,拓展中国农诗的 文学 史地位。通过对中国农诗的研究,能够梳理出中国农诗的大体轮廓,在中国诗歌长廊中彰显中国历代农诗的时代特色、 艺术 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文化价值也就在于:

  一是填补中国文学史之空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农业、农村和农民始终是国脉所系。历代以来的文人山水诗、田园诗,不能一味的代替农诗。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填补中国文学史的一项空白。

  二是还中国农诗应有之文化品格。中华文化向以农业文明著称于世,又以农村兴废彰显国力,更以农民贫富体现国策。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着力廓清中国农诗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文性特征。在中国文化的 历史 长河中析出一缕溪流抑或几朵浪花,以之突显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

  三是为中国农诗争一席文学之地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歌作品汗牛充栋,浩瀚诗海应有农诗的一席之地。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梳理出中国农诗的大体轮廓,在中国诗歌长廊中彰显中国历代农诗的时代特色、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有效利用中国文学中的“诗教”传统,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走向共同繁荣。

  四是一种“抢救性发掘”。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却是事实。请看今日之天下:霓虹闪烁,歌舞升平;享乐主义蔚然成风,欲望的气球纷纷飘起;豪华而俗气的酒楼饭馆,正在蚕食绿色的田野和寂静的乡村;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利益摩擦,已然销蚀了人们对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诗的闲情逸致。历代遗留下来的农诗,不应该在我们这一辈成为渐渐远去的风帆!

  四、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学批评的过程。它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用文学的理论和 美学 的观点来研究、分析、评价农诗现象,其研究的基本方法为:

  一是搜集整理研究。利用传统的文献检索方法和现代化的 计算机 检索手段,将中国历代农诗尽可能多的搜集起来,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一方面可以见出农诗和其他诗作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出农诗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这就类似于“乐府采诗”。

  二是选择吸收消化。将搜集得来的农诗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之后,选择符合需要的,这不能不有一定的标准,也不能不有一定的眼光。这又类似于“ 孔子 删诗”了。

  三是品第开拓创新。经过了搜集、整理、选择之后,还要进一步做出评价。用郭绍虞先生的话说就是“品第”,即品评优劣而定其等级。当年曹丕之于建安七子,就是在这方面开了先河的。这又类似于“曹丕论文”。

  以上既是对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基本思路,也是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因时因事制宜,随机应变,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2]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5.

  [3]廖柏昂.历代咏农诗选[M].珠海出版社,1996.

  [4]廖柏昂.历代咏农诗述略[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6,(4).

  [5]邹化政.泥土气息 庄户心声:范成大农村诗浅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2).

  [6]郭杏芳.谈咏农诗和李绅的《悯农》[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芙蓉》是由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湖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以贴近生活、关怀人生、品质至上、原创现场为特征。始终坚守文学的严肃、纯正、经典,在变幻多端的社会变革中,反映现代人命运沉浮与心态矛盾,抚慰浮躁、脆弱、多情的灵魂。它既是一流作家发表作品的阵地,又是新锐作家展示才华的舞台。多种作品获得全国大奖,选入学生课本,曾被评为国家一级期刊、被誉为全国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第三届十佳社科期刊。

搜狗截图15年12月30日1107_13.png

文章标题:文学论文农诗研究的宏观构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2943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