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选刊投稿陶渊明“缺席”《文心雕龙》现象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9-02 14:19 热度: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现代,很多文学研究者也对文心雕龙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一篇散文选刊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陶渊明“缺席”《文心雕龙》现象。

  摘要:《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古代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著作,而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诗歌的集大成者,却没有出现在《文心雕龙》中,这个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本文将对此现象做出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文心雕龙,陶渊明,缺席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而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最高成就的陶渊明,其诗歌注重写意的效果,充分发挥语言的启示性,诗风自然浑融。然而,就在这样一部文艺巨著中却独独缺少了对陶渊明的评判,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有人论证刘勰编著《文心雕龙》时并没有见过陶渊明的诗,但有考证陶渊明生于352或365年,卒于427年,而《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501至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这说明,在刘勰生活的时代是完全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作的,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来论证刘勰不关注陶渊明的原因。

  一、当时社会风尚并不重视陶诗

  在当时的年代,陶诗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刘勰也没有看到陶诗的过人之处。因为对陶渊明的作品表示肯定的萧统编选的《文选》,成书于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以及在刘勰稍后的钟嵘所著的《诗品》中有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也只是将其的诗作列为中品。在徐公持先生编著的《魏晋文学史》中提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历数‘晋世群才’及于‘宋初文咏’,包括‘张、潘、左、陆’,郭璞、张协,以及‘袁(宏)、孙(绰) 以下’,终不言陶;其《时序》篇亦详称‘王、袁’,‘颜、谢’,‘何、范、张、沈之徒’,而无视渊明,与沈约眼光,几同一辙。”这表明在南朝时期,重“文”的时代风气,使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真正感受到陶渊明作品中自然浑成、融理于趣的美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刘勰着眼点主要集中于贵族范围

  刘勰在《时序》篇中,对近世的一般文人只列举了“王袁”、“颜谢”、“何范张沈”等数家,且都把数人合为一句评语,极其简单。而且这几家均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刘勰在其后补充说明“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指,文中所列举的几位代表文人是闻名于世的,这是世人之所见,而非其个人的看法,故略举大较,而陶渊明在当时并没有闻于世,便没有列出了。

  三、刘勰文中有其他诗人作为例证

  对近世人物不作定论性评价似乎是古今一般学者的共同做法,因为一个作家被世人完全认识往往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纵观刘勰《文心雕龙》全篇,所论及的作家大体是宋以前的,而陶以后的作家仅寥寥数十位,且未作具体的评价,仅是一笔带过,这与其论述和评价陶之前的作家的态度是有明显不同的。本文论的主旨是论证“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所列举的必然是这一时代主流的文学发展现象所代表的文人,来论证文学和时代密切的关系,所以所列的都是代表其时代主要创作潮流的文人,而对于疏离于时代文风的陶渊明,也便没有列出来了。

  四、刘勰与陶渊明为文原则不同

  《文心雕龙》中的各个篇章,都离不开“为文之用心”这个宗旨:首先,“文之枢纽”阐明了为文的指导思想,即主张以儒家之道为根本,师法圣人之作文,以经书为体制,酌情汲取纬书的精华,变化于骚体来为文;接着,“论文叙笔”遵循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原则,具体论述了三十余种文章如何为文的要求、原则和方法;然后,“剖情析采”又在“论文叙笔”的基础上阐明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实现成功地作文。而且刘勰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丽”,这是刘勰对于文学作品形式主要包括辞藻、对偶、声律、用典等方面总的美学要求。

  而陶渊明的诗向来以平和冲淡为总的艺术特征,语言清雅脱俗、富有哲理。而虽然刘勰反对过分修饰和浮夸的文风,但在《情采篇》中却否定了近乎口语般的文字。他讲究“衔华佩实”,并在《熔裁篇》中论述注重词句斟酌的重要性,认为文章如果太平淡那便不叫文章了,因此,刘勰与陶渊明在为文原则方面是有差异的。

  五、刘勰对于玄言诗的偏见影响了对于陶渊明的评价

  “淡”是玄言诗人的审美理想,是玄言诗的主要风格特点,玄言诗人将理想贯彻在诗歌里,便形成了玄言诗简约清淡的美学境界。而生活在东晋中后期的陶渊明,将田园风光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寄托心灵而又能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美的艺术境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纯自然的态度,决定了陶渊明自然平淡的诗学风格。而田园所具有的这个审美本质,决定了人必须与它平等交流而非凌驾其上的审美态度,要人须有与它相一致的本质力量,从而结合出陶诗的完美境界。陶渊明的诗与玄言诗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陶诗源于玄言诗,而又超越其上。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涂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所以,刘勰对玄言诗批评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诗歌原则,他继承了先秦汉魏以来的诗言志的传统,是从“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出发来反映现实的,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玄言诗也是一种反映晋人心灵的现实诗作。因此,刘勰在作品中才没有列举出与玄言诗有渊源的陶渊明。

  六、刘勰与陶渊明截然相反的政治观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大部分是对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也有一部分是讥讽时事,抒发不满,反映诗人质性自然、玄远放达的适性之作。而刘勰的政治观及处世态度完全是另一种类型。刘勰有着明显的儒家入世思想,强调“君子处世, 树德建言”,“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这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他写《文心雕龙》的动机不仅是要纠正当时的“讹滥”文风,但也不无把它当作走上仕途的敲门砖的意图,书成之后他以此拜谒权贵沈约就是明证。

  刘勰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的规定性,就是“雅”。刘勰深受儒家传统影响,这一传统在文学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政治功利性, 它要求文学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这已经成为儒家长期以来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刘勰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正是运用了这一标准。这种把作家的创作活动与政治功用统一起来的要求,实际是刘勰积极出世思想在文学方面的反映。从《文心雕龙》全书来看,尽管刘勰并未要求完全按照儒家思想来写作,但至少对“达于政事”、有益时用的文学作品从内容上是极力褒扬的。

  总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没有提及陶渊明的现象,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考证,有从外部因素,有从内部因素进行论证,综观全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全面完整的看待这种现象。(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满仁. “《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考[J]. 九江学院学报, 2007, (5): 9-11

  [2]陈令钊, 丁宏武. 《文心雕龙・明诗》篇对陶渊明五言诗的偏见[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5): 106-109

  [3]力之. 关于《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之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8(2): 82-86

  [4]杜道明. 刘勰不提陶渊明的原因试探[J]. 思想战线, 1989, (3): 36-41

  相关期刊简介:《散文选刊》是中国国内创刊较早的专门选发全国报刊散文精品的文学期刊,展示中国散文创作的最新成就。20多年间,推出了数百位文学新人,在散文界享有盛誉。1998《散文选刊》全面改版以来,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的散文事业做出了贡献。

文章标题:散文选刊投稿陶渊明“缺席”《文心雕龙》现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2791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