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正规期刊投稿萧红小说的文化信仰与泛文本的知识谱系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8-27 15:14 热度:

  萧红是当代的一名女作家,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作品也被人们广泛熟知。很多文学界的学者也对萧红的作品和那个年代进行过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省级正规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萧红小说的文化信仰与泛文本的知识谱系。

   摘要:对萧红而言,范文本的知识谱系是乡土传统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双重夹击下的文化信仰,是家庭多元文化信仰下形成的童年分裂经验,是女性长辈民间混杂信仰与前意识融合给她的命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制约和强迫。萧红的小说以她自己家族乡土故事的记叙为出发点,延伸到泛乡土故事的叙事,体现出以天命为主的民间思想混融信仰,她将其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看到了它潜藏的无限内在凝聚力和自我调节的心理功能,又发现了它残酷消极的意识形态力量,在颠覆各种封建文化制度的同时,建立富有生命灵性的伦理诗学,实现自我精神的独立,宣扬与自然生命和谐的健康人性力量。

  关键词:萧红小说,文化信仰,泛文本知识谱系,童年经验

  萧红生活的年代里,旧的事物慢慢消融,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旧的文化拼命挣扎,新的外来文化逐步崛起。在这里,她的家乡,小城呼兰在保持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迷恋着隔江对望出的国际化都市哈尔滨,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小城呼兰糜烂的同时,又极力维持着自身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因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衰败而做着最后的困兽犹斗,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传统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依旧是民间思维和行为的主流导向。乡绅之家最先感受到风气的变化,感受到文化衰败的气息,感受到民族危亡的厄运,这样的形势下,维新的风气逐渐疯长,也是萧红最初成长的思想空间。然而,周围乡土社会的侵袭下,萧红这个犹如孤岛一般存在的维新风气仍然被亲族、血缘等层层包围。因此,尽管萧红思想上接受新文化观念的洗礼,她的日常生活、人生抉择甚至是国家大事大非上仍然与乡土文化难分解,民间思想掩盖其锋芒,以柔化人,润物细无声,令她难以彻底与传统文化决离,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她记叙的自我和乡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她泛文本知识谱系的意义在于,以“五四”新文化影响着她深入辨析民间思想,在对新旧文化的批判认同中实现其自我精神的独立。

  一、童年经验

  任何文化信仰的产生,往往源自于生活背景熏陶下的精神独立,萧红的泛文本知识谱系源自于她分裂的童年经验。萧红祖居小城呼兰,聚居着多个古老民族,民族文化中混融着多种信仰。最早的土著居民源自肃慎、东胡和抚余三大族系,在近代多为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小城呼兰的生产经营以渔猎游牧为主,因信封萨满教而留有巫术仪式,流亡的早起汉族居民带来汉族的文化信仰,中期商贸流通中回族等民族带来伊斯兰教文化信仰。清朝近两百年的封禁政策下,“闯关东”带来农耕文明和汉族礼仪风俗等,逐步占据小城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晚期现代文明粉墨登场,在“以基督教征服中国”的形势下,仿效巴黎圣母院而生的天主教堂于19世纪末在小城呼兰诞生。

  政权代代更迭中,历史文化层层累积,小城呼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文化此消彼长、此起彼伏,同时还存在明显带有封建城市文化特色的文昌阁、城隍庙、龙王庙等。文化底蕴十足的呼兰小城里,文风自然兴盛,著书论史的富永阿在这里成长,崇尚儒学的乌珍布在这里成才,藏书千卷的舒昶在这里与书同眠。光绪改元以后的科举制度影响下,小城呼兰官学盛行,在文化教育上有“江省邹鲁”及“甲于江省”的文化美誉。小城呼兰文化底蕴太过丰厚,承受着近代文化的共同宿命,士大夫文化理念和民间混融文化信仰这两种精神在这里碰撞和重叠,平行发展下,小城呼兰的多元文化信仰萌芽并发展。

  萧红的童年经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的罅隙中得以储存,多种文化宿命在此浓缩,造成她分裂的童年记忆,形成她对世界文化的初始印象和最终回忆。作为汉族逃荒移民的汉族后代,萧红的家庭张家注重“家族亲族”观念,祖先崇拜是其最基本的信仰,因而开始修建家谱,家族凝聚力得以强化。张家祖先作为儒学后代,家规家法十分齐全又相当严苛,严格要求家族子弟以诗书礼仪治家,耕读家风在此形成。萧红的笔下,祖先张维帧是蔼蔼儒者形象,全面体现儒家仁者爱人理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儒家传统礼仪在她祖先张维帧的身上全面体现,带有明显的“格物致知”和“君子不器”儒家风尚,颇具归园田居的陶渊明隐者风范。萧红的外祖父是呼兰有名的塾师,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女婿标准要求门当户对且能读书。萧红父母的结合,是耕读文化传统的强化。如果说萧红的祖辈是传统的旧文化代表,那么她的父辈必然是时代新文化的典型,跟随时代的潮流进行维新。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坚持读新式学校,不仅秘密加入国民党,还为响应五四运动而砸毁祖师牌位。萧红的父亲不仅提倡女学,还兴办女校,是呼兰教育界的风云人物,这也就奠定了萧红的“五四”新文化根基。萧红的大伯父张廷莺兼容新旧文化,巩固耕读文化传统的同时,涉足洋务,是萧红童年唯一的精神崇拜偶像;六伯父张廷献是新文化的顺应者,就读北京国民大学,毕业在哈尔滨担任税务官,同时又大力发展商业。

  萧红的童年,在祖辈的旧文化传统和父辈的新文化潮流的双重冲击下,形成了兼容新旧文化的童年分裂经验,其文化信仰必然也是新旧文化的双重作用产物。

  二、知识谱系

  总体而言,萧红由生活方式向知识谱系的成功转型,由儒家文化向现代文明的全面转化,得益于她的几位父辈给她提供的新旧文化交替的独特文化环境。晚期,萧红细致却又张扬地描述了自己早年家庭的文化气氛。例如,《北中国》以父亲张廷举为原型塑造耿大先生,以呼兰老宅为情节开展场所,客厅中威尔逊、拿破仑、林肯和华盛顿等的画像代表着新文化的洗礼。小说中,男性家长的行为体现着维新文化信仰,“他的思想是维新的多了,他不迷信,他不信中医”,他以唯物主义为世界观的核心思想,以共和民主为政治理想。大伯父却未家族子弟讲解《西厢记》、《红楼梦》等古文,在家中举办音乐会,家庭气氛“咸与维新”,是一个开放的现代文化家庭。与之相对地,女性家长的行为体现着民间各种混融实用思想,祖母范氏是民间迷信信仰的代表,接近萨满原始宗教的神秘文化信仰。直系继祖母徐氏是佛教信仰的代表,烧香拜佛是其日常行为。萧红的母亲是乡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从父学儒,女红出色,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受妇道压抑而寻求佛教信仰的纾解。萧红的继母是满族格格,最初信仰通古斯社会的萨满教信仰,出家后改信道教。

  萧红所处的特殊文化环境中,凝聚着善于变通的士大夫文化理念与民间混融实用信仰相互碰撞和有机融合的产物,除感情因素外,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这种对立矛盾的思想分歧,直接给萧红的人生命运造成直接的影响。受父辈维新教育的影响,萧红的思想以“五四”民主科学精神为主,追随“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的新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家中边缘女性作为社会底层民间文化信仰的代表,是萧红在家族中日常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日产生隔阂能干活中以惩戒规训影响着萧红的思想行为。例如,在《生死场》、《罪恶的五月》及《呼兰河传》等中叙述的两起杀子事件和祖母用针刺孩子手指的情节,是民间文化遗存信仰禁忌的直接体现,是萧红深刻心理纠葛的变形代替。总之,萧红泛文本知识谱系建立于其精神分裂的童年经验,是家族中民间混融实用信仰与士大夫文化理念的碰撞产物,对萧红的人生命运造成很大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化精神分裂且相互对立的家庭关系,比家族血缘更加复杂,更加深刻具体地反映出萧红精神分裂的童年记忆,成为萧红泛文本知识谱系形成的重要来源和直接依据。(作者单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季红真. 萧红小说的文化信仰与泛文本的知识谱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2]张娇娇. 萧红小说的叙事学解析和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金睿. 萧红乡土小说的文化审美空间[D].延边大学,2013.

  省级文学期刊推荐《卷宗》杂志,主管单位:四川省科技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兴川战略促进中心。国际刊号:ISSN1005-4669,国内刊号:cn51-1737/G0。涉及经济金融、工程建筑、经营管理、理论创新、财会审计、教育教学、科学技术、行业创新等各类稿件。随着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作为媒介的我们将目光开始投向更多领域,关注更多行业的发展。

文章标题:省级正规期刊投稿萧红小说的文化信仰与泛文本的知识谱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2784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