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6-17 16:44 热度:

  很多小说中,都会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对社会现状的一些描述。死亡意识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问题,想必大家对海明威和沈从文并不陌生,本文就海明威和沈从文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展开了一些探讨,是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范文,文章主要论述了海明威与沈从文短篇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比较。

   摘 要:沈从文与厄内斯特.海明威都是20世纪文坛上有名的大家,他们二人的作品都对人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由于相似的人生经历、社会和文化环境,二者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具有极大相似性。然而受到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他们所继承的关于死亡的集体无意识又有所不同。

  关键词:海明威,沈从文,死亡意识

  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外作家都对“死亡”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给予了极大地关注。面对死亡的不同意识与理解,决定着人们对生命与生活意义的认识,进而规定着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作家作品中凝聚了情感和深邃精神思考的死亡意识是不同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国度的文化特征、以及不同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就为对比解读不同作家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提供了着力点。

  一、两位作家短篇小说都热衷于表现“死亡意识”的原因

  (一)、二人相似的人生经历

  海明威和沈从文都成长在一个充满战火和暴力的动荡年代,在他们二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们都经历了亲人、朋友、以及战友死亡带来的悲痛,他们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受到了自己经历过的关于死亡的会议的深刻影响。沈从文高小毕业以后14岁就进入了军队,在军队中先后做过卫兵、班长、以及司书等工作,各种各样的杀戮对他来说实则司空见惯。在芷江的乡下,四个月内他就亲眼目睹一千人被杀,而在怀化镇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也亲见七百人被杀。在三十年代他更是经历了父母相继离世、好友徐志摩死于空难的变故。而胡也频与丁玲也在这一时期与他分手去参加革命,这使得他对他们以及自己的生命担心,而当他们被逮捕或被杀害时,作为幸存者的他对于死亡自是有深刻的感触。在他的小说如《我的教育》、《黔小景》、《黄昏》、《新与旧》中都有关于砍头的场景,而这些作品中死亡所表现的对群体死亡意识的呼唤,正是作家人生经历所带来的对死亡的思考的升华。

  虽然海明威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然而,死亡很早就在他的心灵中投下了阴影。在孩提时代,有一次,他在玩耍时看见一只蜥蜴拼尽全力想要从一条大蛇口中挣脱出来,但是经过顽强挣扎后还是落到在蛇腹中蠕动的悲剧下场,这一经历使他看到了死亡的真实性与毁灭的残酷性,他这种最初关于死亡的体验和看法在1925年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主人公尼克·亚当斯身上就有明显的体现。海明威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个医生,在他小时候父亲经常让他观看病人治病的情形,这就使得幼小的他对于死亡在早年时期就有广泛的接触,他的小说《印第安营地》就充分体现了幼年时期的他对于死亡的阴影与理解。1928年父亲的自杀使得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很长时间内他不理解父亲这种非正常的暴死,在他看来父亲这种死亡方式是逃避责任的懦夫的表现。这给他年轻的心灵种下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心理阴影,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这种浓厚的死亡意识,他早期的小说《不固定的圣节》、《印第安营地》杀人者》等都表现了作者这种对死亡的思索和感受;后期作家在饱受病痛的折磨之后写下的小说《过河入林》、《老人与海》等也有这种死亡痛苦与感悟的深刻思考,由此、可以发现童年时期对死亡的“情结”构成了作家死亡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相同的时代背景

  两位作家生活的年代都经历了各自国家和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从世界范围来说,这一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二者都以不同形式参与了战争,海明威参与了西班牙内战,而沈从文在年少时直接参与了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斗争。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对人类生命的巨大毁灭,无数的人为此失去生命,作家对人性的关怀自然也从战争的破坏中吸取了灵感,对生命的丧失使得和他一样的一代年轻人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感,这种源于战争的死亡意识在《永别了,武器》这一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两位作家短篇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差异分析

  本文中笔者仅从作品中死亡主体人物的处理以及对死亡的态度两个方面加以简单论述。

  (一)、对死亡主体人物的处理

  沈从文的小说中对于死亡人物的处理不同于海明威等西方作家的做法,给主人翁设置一种难堪的生存背景,同时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景赋予各种象征意义。这一生存背景对人物日益显露出它的荒谬性和非逻辑性, 逼迫他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他只是把死亡的人事当作一种情境目的在于揭示处在这一情境中人物的生存。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是把死亡当作是一种高层次的这里思考写进其作品中的,相比之下,沈从文则是将死亡当作是一种知识、一种感性材料写进其小说中的,这种死亡意识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死亡意识的思考深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国度的文化特性和时代背景。死亡人物的处理则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强调喜剧和悲剧结果的体现。

  (二)、对死亡的态度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对死亡始终还是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在这他的小说《姓文的秘书》中宽厚迁呐的沈万林是在省亲途中被人杀死的,这种世道的不可把握以及人对于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使得沈从文感到非常无可奈何。而这种无可奈何的背后则是作者对死亡的恐惧。而海明威在其作品《丧钟为谁而鸣》中则是直面死亡,他以自己战地记者的身份,通过对死亡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自己直面死亡的观点。这种观点与沈从文的带有恐惧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结语

  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是文学家探讨的一个永恒话题,作家的死亡意识是一个与自身经历,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复杂命题。笔者认为在目前对海明威和沈从文作品死亡意识研究已经汗牛充栋的背景下,从其作品倾向于表现死亡意识的共同原因,以及在表现死亡意识重要环节的死亡人物的处理,以及对死亡的态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是一个细致且相对独特的角度。

  参考文献

  [1]孙争春.《面对冥神的感悟— 试析沈从文的死亡观》《职大学报》2003年03期

  [2]肖白容.《直面与超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死亡主题研究》[M]长沙 岳麓书社出版社 2007年。

  [3]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年

  文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江淮文史》是安徽省政协系统唯一公开出版的社科类文史期刊。据中国学术期刊网权威统计,该刊读者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高端读者群。《江淮文史》是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期刊,她的前身是《安徽文史资料选辑》。

文章标题: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2713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