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作者通过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压迫下成长起来的母亲与在美国自由民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华裔女儿之间产生的源源不断的矛盾,以及最后矛盾化解的过程,展现了中美文化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隔阂与冲突,其母女之间的种种矛盾引发了读者对隐于文化差异之后更深层次原因的追问与深思。本文依据文章中母女关系的变化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安徽文学投稿, 《喜福会》,母女关系,中美文化差异
一、引言
谭恩美是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之一,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喜福会》是一部表现中美文化由隔阂、冲突到最终融合的小说,谭恩美通过对母女两代人之间从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描写,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和东西方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再撞击、再融合的过程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两种文化交织冲突的过程中两代人不同的遭遇、欢乐和痛苦,最终母女关系得以化解,既体现了华裔家庭中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与割舍不断的母女亲情,又体现了作者对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二、中美文化差异成因
1.历史和地理环境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阔的内陆土地上,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古代中国人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大河文明”应运而生,因而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人们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之封建王朝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统治地位,期间王朝更迭,战乱不断,人们在生活上就更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稳定、安逸,思想上趋于保守,缺乏冒险精神,注重实用性,缺乏创新精神。美国人的祖先源自欧洲沿海国家和地区,有限的地理条件迫使他们在向海洋扩张的同时也形成独特的“海洋文明”,他们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和挑战,到达北美大陆后成为第一批开拓者,很早就摆脱生存的重负,从而更注重心灵的充实、价值的实现,这种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反映在母爱的表达上。美国母亲习惯于更开放式地与孩子拥抱和亲吻,给孩子更自主的思想和自由的生活空间,中国母亲则保守地表现为坚定不断地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生活必需品,甚至为孩子规划好一生的道路,引导子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嘘寒问暖、煮饭煲汤,殊不知女儿们更多的是需要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长此以往就产生母女之间的隔阂,而这种矛盾尤其体现在文化内涵各异的中美家庭组合之中。
2.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中华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内陆文化,崇尚“中庸之道”,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尤其是封建王朝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并将其运用到政治统治之中,使得儒家文化渐渐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长幼尊卑、宗族、家族观念更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说中的母亲一直试图教会女儿韦弗利有关中国的气质:如何服从父母,听母亲的话,凡事不露声色,不要锋芒毕露……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顺从父母,做事中庸,必须对父母尽孝。但是,韦弗利从小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熏陶,强调独立能力、自我意识和反叛心理强烈,所以她抱怨母亲对她“管头管脚”,不能理解母亲“中国式”的关爱。母亲们固守中国文化传统,希望女儿们能继承自己的精神遗产,她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设计女儿们的未来,即将中国的性格与美国的环境相结合。但女儿们没有按照母亲的期望做出她们认为正确的选择,不过母亲们尽管从与女儿们的冲突中看出了女儿们在竭力拒绝她们影响的存在,但是她们坚信女儿们迟早会接受她们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的体现,最终,在经历岁月的洗礼之后,女儿们都能在多年之后理解中国母亲的良苦用心,接受她们曾不理解甚至排斥的“中国式”的爱与期待。
3.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导致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国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社会养老保障不健全和旧有的观念影响,家长很大程度上把孩子当做是私有财产看待,潜意识地认为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一荣俱荣”的关系,所以除了父母出于爱而鞭策子女通过努力过上富足快乐的生活之外,子女承担着父母难以实现的理想和期待。与之相反,美国经济条件好,社会养老保障健全,因而在美国,当父母把孩子培养到18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完成养育孩子的任务,子女被当做独立和平等的家庭成员,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这一点在中美家庭在教养的方式和方法上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小说中韦弗利的母亲对于韦弗利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韦弗利“成才”,但韦弗利对于母亲让自己练琴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并把情绪带到练琴中,一次她没有按照母亲的要求练琴,母亲教育她:“在中国的女儿只有两种,听大人话的和不听大人话的,只有一种女儿可以住在家里,那就是听大人话的女儿。”在美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韦弗利直接理直气壮地说道:“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母女关系就在一次次的矛盾中变差,其中母亲的气愤不乏韦弗利没能按照她的规划实现目标的成分,但这丝毫不会减少中国母亲对子女的爱,最后韦弗利重新弹起儿时厌恶的钢琴曲,也终于理解历经生活艰辛的母亲跨越文化差异的伟大的爱。
三、结语
谭恩美作品中的母女矛盾,其背后有着世界上两种最差异显著的文明的激烈碰撞,但其笔下仍充满柔情与希冀。尽管有种种隔膜和冲突,然而彼此间天然的情感纽带终会跨越一切的鸿沟和障碍,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正视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爱与关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而这种和谐正体现了中美两种文化在她们身上的兼容。至此母女的认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国界和文化,成了《喜福会》主题表达的最强音。小说结尾,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认识与愿望,各种文化只有相互尊重,携手共进,人类才能有多姿多彩的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美]谭恩美.喜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
[2]赵萍.从文化差异解析《喜福会》的母女关系.长城,2009.08.
[3]党伟.《喜福会》中母女矛盾的文化解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