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为何枯萎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0 10:24 热度:

  摘要:爱米丽小姐的一生是可悲却又可怜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又是什么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本文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分析法结合作者所处的背景以及爱米丽小姐的成长经历来分析她在这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纠葛。
  关键词:二元对立、爱米丽的命运、传统道德情感纠葛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最辉煌的文化和文学繁荣几乎都发生在,用泰特的话说,“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打破旧意识形态的束缚之下,人们能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也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旧意识形态的解体又必然会使习惯于依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的人们突然失去了依靠,从而感到一种社会的精神危机,促使人们对社会对自身对前途更加忧虑,并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痛苦的探索,以构造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
  福克纳时代的美国南方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尽管当时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但南方却并没有马上改变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保持着经济落后,思想保守的传统农业社会,在南北经济统一的这一进程中,它充满了新旧势力和观念的强烈冲突。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反对工商主义的价值观和工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但是同时他们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清楚地看到了旧传统和南方的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将其一一揭露。然而他们绝不是站在工商主义的新阵营里的旧传统的评判者,相反他们揭露和批判南方社会及其传统中存在的问题的目的,正是为了重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们不想被北方的工商主义所侵蚀,因此他们几乎是处于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之中。[1]
  在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作者对南方既爱又恨的感情下,塑造了爱米丽小姐这样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女人。本应如玫瑰花般娇贵的爱米丽小姐,为何始终挣扎在新旧传统的冲突和边缘中,外表柔弱的她又是怎样将自己一步步推下心灵的深渊,本文将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法从四个层面来分析爱米丽小姐的心理逐渐扭曲的过程。
  1.男人与女人的对立
  爱米丽小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家庭,她一生过着高傲又寂寞的生活,她高高在上,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几乎将自己完全封闭。镇上的人们一直视她为某种“象征”一个“纪念碑”。直到她死后,人们才惊恐的发现她与她情人的尸体同床共枕几十年。
  文章从爱米丽小姐之死开始描述,“爱米丽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前去哀悼,男人们是出于一种敬佩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大多数却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①(p1130)
  了了几笔看似平平常常讲述爱米丽小姐死后,镇上人们的反应和态度,但在这简单的描述中已将男人和女人各分一类;男人是权力、威严的象征,他们考虑的都是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力,也就是男权、夫权、只有他们的精神信念才能统治着整个社会。爱米丽小姐的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告别世界,而仅仅是一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烟消云散,他们可能也关心过大门不出的爱米丽小姐,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她身上的一种旧传统的光环,这也正是他们所拼命想保留和抓住的。而女人则是男人的附属品,从女人所关心的只是屋内的结构和摆设就可以看出,她们仅仅满足于世俗物质上的追求,这种追求反衬出女人们精神世界的虚无,麻木的她们自觉或不自觉的甘愿被男权社会所控制和奴役。可以说文章一开始,作者通过男人与女人对爱米丽小姐之死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就暗示了爱米丽小姐生活的社会背景,为爱米丽小姐一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她的悲剧正是源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给她带来心灵上无尽的伤害甚至毁灭。
  2. 父亲对女儿的权威
  在南方庄园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中心,而作为庄园主的父亲是一家人命运的掌控者(这也是男权社会在家庭生活中延伸的体现)。因此南方家庭的父亲凭借着旧家族传统所赋予的权力,对家庭有着深深的使命感和占有欲。
  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是因为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同样也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父权社会里女性只是附属品,并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血有肉的人。她未出嫁之前是父亲家族的财产,出嫁后,财产就转移到夫家。表面上看父亲用各种说教来向女儿灌输,实质上是看重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父亲为了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维护他个人的财产——爱米丽的极度自私的做法。在这个家庭中,爱米丽是受人支配的,被动的,她不得不在父亲的控制下成长。父亲生前,可以说她没有自由,也没有未来,完全是父亲手中的一颗棋子。
  然而,事情似乎发生了转机。她的父亲死了,她重新获得了自由,获得了追求爱情的权利,虽然这个过程不那么好过“她病了好长一段时间,再见到她时,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个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无相似之处——”(p1135)看得出,爱米丽小姐正慢慢的尝试走出父亲的影响下,没有了父亲的管束,她即使一下子不太适应,但也必须开始独立面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她内心深处女人的天性已开始一点点复苏,渴求自己幸福生活的信念又勇敢起来。剪短发,打扮得像个姑娘,同时将她与教堂的天使相比,仿佛告诉我们,爱米丽小姐并不是一个向她父亲那样的古板、老套,相反,她愿意改变自己,她要冲出父亲原先给她设下的桎梏。她好像在告诉我们,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想,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以后与北方佬相爱的故事。但是最后的描写“有几分悲怆肃穆”,又似乎预示着不管她多么的努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注定走不出父亲早已投入她内心深处的阴影。
  3.镇上人们与爱米丽的格格不入
  当荷默出现在镇上人们的视线中,与爱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时,谁也不愿想也不敢想到爱米丽小姐会真心爱上“一个拿日工资的人”,(p1135)这与爱米丽家族传统毫不相符。
  但是当他们两人的关系越走越近时,镇上的人却变成了维护传统的道士,他们对于她与荷默德一举一动都要指手画脚,窃窃私语。
  在这个虚构的帕克县,旧南方随着战争“死去了”,但同时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顽固的“存活”着,“死去”的是社会的、经济的南方,“存活”的是文化的、心理的南方。一方面,战争后,南方经济基础被动摇,维护这种构架的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开始瓦解,另一方面,带宗法封建色彩的庄园家族的梦想,在离现实越来越远的时候却在头脑中扎下根来。这种虚幻的理想成了挥之不去的精神替代物,成了逃避的去处。[2]
  而爱米丽小姐正是小镇人们对于传统庄园梦想的唯一也是最后的一个寄托,在他们眼里她是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一个传统的化身,“一个纪念碑”。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永远“不会堕落的”“真正高贵的南方妇人”。作为镇上人们的精神避难所,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爱米丽小姐的生活发生变化。于是他们开始干涉爱米丽小姐的生活,牧师劝说,并动员她的亲戚来劝说。当种种方法都无效时,镇上人们甚至希望爱米丽小姐去药店买的砒霜是毒死自己的,并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在虚名和生命中,镇上人们宁愿希望她死,以保住他们最后完美的幻想,也不愿意看到爱米丽小姐过正常人的生活。
  相比镇上人们的自私、冷漠,此时的爱米丽小姐显出了不同以往的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信心。身为一名南方贵族的后人,爱上北方小伙子,实在需要极大的勇气。她踏出房门,和心爱的人驾着马车出现在大街上,向世人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持和肯定。不管镇上的人怎样看待她,怎样干涉她,她始终“把头抬得高高”,仿佛她的尊严,她的生活不受任何影响,对爱情忠贞的她,还开始筹备与荷默德婚礼,“去过首饰店,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伯’”,还“买了全套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在内”。(p1137)多么幸福的小女人,开始憧憬着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还有在爱米丽小姐死后才能一见的新房模样“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灯罩,梳妆台,一排精细的水晶制品…”(p1140)无不洋溢出当时爱米丽小姐心里的欢喜和愉悦,象征着爱情的玫瑰色给予爱米丽小姐无限的温馨、遐想。
  但是事情终究没有像镇上人们预料的那样发展,也没有如爱米丽小姐心里所期望的那样发生。
  4.爱米丽小姐思想与做法的矛盾
  1957年福克纳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驻校作家时,谈到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所写的冲突与其说是南北之间的矛盾,不如说是人身上善恶之间的冲突,并指出这个冲突是在爱米丽身上。[3]
  爱米丽小姐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她明白家族曾经的辉煌,即便现在败落,她的身份和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不论何时何地,都始终保持着高傲、冷漠的气质,与荷默出游“把头抬得高高”,卖毒药时带着“一双黑眼,冷酷高傲”。高高在上的她,俯视着那些镇上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显示自己身份的特殊。就是这样一位身份高贵,气质孤傲的南方贵妇,与北方一个“拿日工资的人”,“说白了,就是临时工”[5]相爱了,正如福克纳所说,她是“一个青年姑娘,怀着一个青年姑娘所怀有的那种得到爱和一个丈夫和一个家庭的正常愿望”。[3]
  而当爱米丽小姐为了爱情放下自己的家族背景,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与荷默在一起时,她却发现所追求的爱并非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爱情,换而言之,她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爱情结果是她的爱所托非人。“荷默自己说他喜欢和男人来往……他本人说过,他是无意于成家的人”。(p1137)也许这才泄露了爱米丽心中最隐秘的痛楚。
  评论家弗列德里克.萨姆提到过:“很多人能够幸存于现在,但却压根儿不去考虑将来,这些人通常是活在过去。这就是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的心态了。”[4]可能这就是爱米丽小姐痛苦以至做出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的根源。南方的妇道观要求妇女们纯洁清白,没有激情和欲望,受人摆布。这种南方传统道德规范不管她想不想遵循,在她的潜意识中始终存在。唯有结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既能与爱人长相厮守又能消除自己内心深处的罪恶感。本来这段爱情就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舆论压力,原本以为爱人会是她遵循道德规范的最后港湾,不曾想到,她的心上人却终究不能带给她幸福,此时的她再也无力支撑自己坚强外表下那颗脆弱的心灵,用极端的手段亲手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荷默的性命,将她不愿也不能向外界承认的伤痛永远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爱情的死亡,希望的破灭,她再一次将自己锁进庄园,没有跨出大门一步。
  四、结束语
  不可否认,爱米丽小姐为自己的幸福争取过,斗争过,甚至可以说她在当时遗失精神家园的南方社会的敢作敢为也许是多少南方女人想都不曾想过的“惊人之举”。然而不管她怎样想摆脱父亲和镇上人们对她的控制,“在她心灵深处始终受到一个枷锁——南方旧传统道德的控制。”[5]她最终逃不过她自己的心魔,逃不脱南方旧传统道德对她根深蒂固的侵蚀。旧道德的规范和男人的中心权力使得她和她们都始终无法脱离痛苦的泥潭。
  这四种对立冲突在文章中紧紧相扣,每一种对立和矛盾都是爱米丽命运的推动者,一步步将爱米丽小姐推向人性的阴暗面。每一种对立和矛盾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种鲜明的等级关系,其中绝对权威牢牢统治着一切处于萌芽状态的反叛思想,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这也就注定了她的人生是难以战胜这四种对立冲突所带给她的种种冲击,从而使得她心理逐渐发生了扭曲。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这一历史时期女性的悲剧。她们是不幸的,她们的悲惨命运是对旧传统吃人礼教的血泪控诉,但是正是她们存在换来了人们对这段历史长久的记忆和深深的思考。战争带给人类的不单单是政权的改变,而是人类旧价值观念的瓦解和重组。在物质生活遭到重创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更是伤痕累累。在当时看来,南北战争确实是美国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美国人民所承受的心理和精神痛苦却远非物质破环程度所比。战争只能将人类推向无底的深渊,唯有和平和发展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注释
  ① 外国文学作品选/郑克鲁编.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
  以后有关这部小说的引文页码将在括号中标出。
  
  参考文献
  [1]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虞建华等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63-464
  [3]肖明翰《再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000.
  [4]ThumF.LivinginthepastinARoseforEmily[A].Studiesofshortstories[C].SarmingtonHills:TheGaleGroup,1999.3
  [5]魏玉杰《上帝与撒旦的冲突》[J]外国文学1998.4

文章标题:玫瑰花为何枯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133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