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化发展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在20世纪初期,仅有占世界总人口10%的人居住在城市。而如今,超全世界总人口56%的人居住在城市,全球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代。自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的城镇化进程脚步处于加快步伐中。自1978年至2019年间,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数从1.7亿人增加到8.48亿人,全国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60.6%,城镇化率速度惊人。40年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预测未来2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中,即城市的数量、面积、人口都还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变化。大规模飞跃式城镇化进程,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的贡献,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其重要地位在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总体节奏趋于“快”速发展模式。当事物发展太快时会出现与之同步的社会现象,诸如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环境,交通及城市人文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分配等问题。城市建设只有在良性发展,良性互动中才能走得更加稳定与长远。请问生活在忙碌繁重的快节奏社会里,你感到幸福吗?你的幸福指数高吗?你需要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吗?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耐心品味并体会生活的本质。
一、“慢生活”下的城市发展涵义
“慢生活”(Slow Life)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卡罗·佩屈尼在1986年提出,其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快节奏,超负荷工作所提出的一种生活态度。“慢”生活方式应体现在城市发展中的各个角落,如“慢餐饮”“慢读书”“慢运动”“慢旅游”等。我们的城市发展建设更需要“慢”下来,做“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慢生活”亦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慢”,绝不是拖延时间,盲目放慢,更不是以“数字”和“速度”来作为衡量标准。慢生活理念,即放慢脚步,更深层次体验和感受城市发展中的状态,权衡城市发展的利弊,以此更加顺应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顺应生命的本质。处于城市中的核心,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寻求平衡支点,“慢”让我们更多时间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慢生活下的城市发展目标是集生态,宜居,人文一体下的城市发展之路,以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
二、“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城市环境资源建设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是在资源扩大与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推进的,属于粗放型发展。在城市环境问题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处于首位,解决城市环境带来的系列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及材料作为发展根基。有些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用完就会消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城市的发展建设,必须守住资源节约的红线,秉持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节约能源和使用绿色能源,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努力营造自然呼吸的城市生存空间,为社会发展起到了优质水资源,环境净化与气候调节等作用。2020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就提出,城市是现代化重要载体。城市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要求我们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必须摆在突出首要位置。[2]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靓丽底色。
对城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开发,还需制定实施相应政策措施来做维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以此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二)城市交通建设
近年来,城市机动化发展迅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人实现了购车梦。然而城市机动化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量、出行量的过快增长,带来了城市交通及一系列问题出现。在高峰时期,机动车出行密集,市中心主要道路拥堵,拥堵时间呈现延长趋势,交通流通率大大降低。道路交通早高峰开始提前,晚高峰相应延长。居民对交通出行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已有的道路资源的有限量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道路交通流量猛增,交通堵塞和拥挤,机动车机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也随之而减少。诸如有些城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对停车位建设重视不够,出现停车设施少,需求大。随意违章乱停,停车难等问题突出。停车要先找车位,而更多时候基本找不到停车位。停车位缺少,必然会造成机动车的随意停放。机动车随意停放,拥挤的车辆,无形中又增加了路面的交通负担,使得道路交通更为拥堵。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对如何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是城市发展中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城市发展应致力于发展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即把街道属性回归于人。机动车道无休止的拓宽,并没有根本生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应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鼓励人们采取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交通出行的主体,引导人们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以替代日趋增长的机动车出行,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城市的绿色指数,可谓意义深远。城市交通规划需把“人”放到城市发展中心,意在呼吁社会城市发展要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诉求。倡导城市更多的要回归自然、回归事物本真状态,享受“慢生活”。让城市速度慢下来,生活节奏慢下来,让城市发展朝绿色健康、低碳舒适方向不断迈进。
(三)城市人文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惊人。截至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已然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时期。城市的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即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时期。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势头发展迅猛,呈现上升态势。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更新绝不是对城市风貌进行随意拆除,其最终目标是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增强城市的人文属性,需要对城市建设做长远规划。更新速度越快,相应的对城市人文建设会带来一定损害。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应更加重视城市更新质量和城市人文关怀。人文底蕴越丰厚,城市的幸福感越强。一座城市的人文内涵,应在放慢的城市发展中去不断追寻,尊重每个城市的独有文化特色,追寻即将遗失的城市人文,适当放缓推进步伐,在文化保护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延续城市文脉,在城市发展中留存城市记忆,记住乡愁。
结语
英国诗人约翰·列侬曾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然离我们而去。“生活不应像“陀螺式”的一样,周而复始盲目运转,而应属于淡然稳重的“慢生活”。人性化的城市发展不是只教会我们如何快速奔跑,而更多的应是“慢下来”去领悟生命的真谛。“慢下来”你会发现城市中更多的温暖人心的文明之美。
参考文献
[1]程志强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知新觉) [EB/OL].
[2]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习近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 [EB/OL].[2020-12-31].
一、“慢生活”下的城市发展涵义
“慢生活”(Slow Life)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卡罗·佩屈尼在1986年提出,其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快节奏,超负荷工作所提出的一种生活态度。“慢”生活方式应体现在城市发展中的各个角落,如“慢餐饮”“慢读书”“慢运动”“慢旅游”等。我们的城市发展建设更需要“慢”下来,做“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慢生活”亦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慢”,绝不是拖延时间,盲目放慢,更不是以“数字”和“速度”来作为衡量标准。慢生活理念,即放慢脚步,更深层次体验和感受城市发展中的状态,权衡城市发展的利弊,以此更加顺应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顺应生命的本质。处于城市中的核心,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寻求平衡支点,“慢”让我们更多时间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慢生活下的城市发展目标是集生态,宜居,人文一体下的城市发展之路,以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
二、“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城市环境资源建设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是在资源扩大与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推进的,属于粗放型发展。在城市环境问题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处于首位,解决城市环境带来的系列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及材料作为发展根基。有些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用完就会消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城市的发展建设,必须守住资源节约的红线,秉持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节约能源和使用绿色能源,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努力营造自然呼吸的城市生存空间,为社会发展起到了优质水资源,环境净化与气候调节等作用。2020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就提出,城市是现代化重要载体。城市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要求我们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必须摆在突出首要位置。[2]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靓丽底色。
对城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开发,还需制定实施相应政策措施来做维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以此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二)城市交通建设
近年来,城市机动化发展迅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人实现了购车梦。然而城市机动化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量、出行量的过快增长,带来了城市交通及一系列问题出现。在高峰时期,机动车出行密集,市中心主要道路拥堵,拥堵时间呈现延长趋势,交通流通率大大降低。道路交通早高峰开始提前,晚高峰相应延长。居民对交通出行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已有的道路资源的有限量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道路交通流量猛增,交通堵塞和拥挤,机动车机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也随之而减少。诸如有些城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对停车位建设重视不够,出现停车设施少,需求大。随意违章乱停,停车难等问题突出。停车要先找车位,而更多时候基本找不到停车位。停车位缺少,必然会造成机动车的随意停放。机动车随意停放,拥挤的车辆,无形中又增加了路面的交通负担,使得道路交通更为拥堵。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对如何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是城市发展中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城市发展应致力于发展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即把街道属性回归于人。机动车道无休止的拓宽,并没有根本生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应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鼓励人们采取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交通出行的主体,引导人们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以替代日趋增长的机动车出行,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城市的绿色指数,可谓意义深远。城市交通规划需把“人”放到城市发展中心,意在呼吁社会城市发展要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诉求。倡导城市更多的要回归自然、回归事物本真状态,享受“慢生活”。让城市速度慢下来,生活节奏慢下来,让城市发展朝绿色健康、低碳舒适方向不断迈进。
(三)城市人文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惊人。截至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已然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时期。城市的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即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时期。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势头发展迅猛,呈现上升态势。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更新绝不是对城市风貌进行随意拆除,其最终目标是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增强城市的人文属性,需要对城市建设做长远规划。更新速度越快,相应的对城市人文建设会带来一定损害。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应更加重视城市更新质量和城市人文关怀。人文底蕴越丰厚,城市的幸福感越强。一座城市的人文内涵,应在放慢的城市发展中去不断追寻,尊重每个城市的独有文化特色,追寻即将遗失的城市人文,适当放缓推进步伐,在文化保护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延续城市文脉,在城市发展中留存城市记忆,记住乡愁。
结语
英国诗人约翰·列侬曾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然离我们而去。“生活不应像“陀螺式”的一样,周而复始盲目运转,而应属于淡然稳重的“慢生活”。人性化的城市发展不是只教会我们如何快速奔跑,而更多的应是“慢下来”去领悟生命的真谛。“慢下来”你会发现城市中更多的温暖人心的文明之美。
参考文献
[1]程志强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知新觉) [EB/OL].
[2]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习近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 [EB/OL].[2020-12-31].
《探析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来源:《邯郸学院学报》,作者:朱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