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分析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10-23 09:33 热度:

   由于近几年,社会处在不断转型的时期,培养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作为集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一体的工匠精神,由于其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因此,大多数的本科院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成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的重要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分析

  一、培养应用性人才工匠精神的现存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有专家指出,虽然在现实社会中的国家对于工匠精神进行大肆的弘扬,还对为工做匠的国人进行表扬,但在工匠相关的制度上却很缺乏,有些人只注重自身的眼前利益,而不会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情,过于功利化,若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便可能会导致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停滞不前,民族精神不能很好的传承下去。与此同时不完善的激励政策,致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使得应用型本科人才没有感受到尊重,降低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创造能力。

  (二)校企合作来往较弱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愿意去承担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为本科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受到局限[2]。此外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来不是很密切,致使企业对于在公司内部实习的学生,入职前的培训以及职业专业的培训相对来讲不是很重视,没有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致使企业的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相去甚远,导致在本科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办学时,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没有很好有效的开展起来。

  (三)高校认知理念不足由于培育出能工作在生产前沿、始终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得到专业技术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3]。但往往由于高校认知理念的不足,贯彻落实工匠精神的工作做的不够,在教学的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也存在着工匠精神的理念,但往往也会因为客观条件的不足,导致无法真正落实行动,导致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的被忽视和边缘化,体现出一些本科院校在实现发展方向的时候不够坚定,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需求,产生一些用人单位缺乏合适人才,毕业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四)文化环境氛围不强一些技能型人才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受传统落后的人才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成绩好才能去领导人,技术都是留给劳苦的人进行操作。同时,社会上大多数的企业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将学历设为招聘的门槛,使得大多数的人形成只有高学历才能找到工作,致使一味的去提高自身的学历,而逐渐忽视技能操作的培训,社会上的工匠文化成逐步衰退的趋势[4]。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逐步被挖掘,导致社会的机制导向逐步向财富靠拢,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认知里,劳动逐渐成为没能力的代名词。基于此,导致我国工匠精神的社会心理以及意识没有被人们广发的认知。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本科院校进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使学生始终都能够保持信心,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以及职业观,在面对社会的工作环境时,较强的辨别能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进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在共同协作下才能走向成功,工匠精神便使学生的机体意识逐渐强化,让本科院校的学生时刻保持共同进步的意识[5]。同时,工匠精神还能锻炼学生在处理事情上的耐心程度,使学生即使在一次次失败后依然能够拥有坚韧的耐心,不断的通过亲身实践面对自我进行完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做到工作的高效能,还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可作为职业精神进行教育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在职业上的配合度得到提升加强,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事业的建设中,具有以工匠为荣的优良品质,自觉的发扬工匠精神。

  三、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规划

  (一)完善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仔细观察一些像德国和日本这一类的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粗制滥造的发展历史,但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这样一直糊涂下去,他们勇于创新,创建了一系列相关的保障体系,在不断进行整理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使其国家制造业的高质量水平得以实现[6]。由此可见,为了使自身的商品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提升,需通过相关的制度来使其实现,基于此为了使工匠精神的价值能够得以广泛的推广,以及起到导向的作用,国家要制定一些列相关的工匠制度。应使各种赛事的鼓励政策以及保障制度尽行建立健全,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去参加创新活动,应对创业大赛的奖励政策进行创新,刺激出学生进行创新的热情,使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水平以及意识得到提升。同时为了使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相关的技能进行培训学习,在学习结束后采取考核的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成绩合格的学生能够获取相关的专业证书,在熟练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提高[7]。同时,在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协调的沟通,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对自己进行更深入的监测,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能否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有助于学生能将自身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加强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化的鼓励政策以及保障制度的基础下,促使工匠精神在校园内体现出价值优势。

  (二)强化校企之间合作机制培养技能型和使用型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目标,因此,为了使其能够得以顺利实现,应加强企业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进行联合办学[8]。为了将企业自身的文化、企业精神以及企业职工精神完全的与培养人才进行相融合,应通过利用合作进行办学的方法,建立一种和谐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工匠精神能够得到合理的培养。为了使协调统筹的部门能够有效的施展其自身的职能,应使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得以完善的建立。为了使校企之间的合作效果能够得到保障,应对培训以及实习方面的花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企业对学生的用工上岗的观念进行转变,防止当前多数企业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而不注重人才培养的情况,使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相对保持长久,对工匠精神进行全方面的大力弘扬传播,以人为本,有利于工匠精神与企业精神完美相融目标的实现。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导向的引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思想方向,应用型的本科院学校要始终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工匠精神进行尊崇和弘扬,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坚守本心,严禁本科院校产生功利主义。在进行教育学生时,应将以往的只是一味的追求培育技能性人才的方法理念加以转变,本科院校应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了使本科院校的质量观以及人才观能与工匠精神相符合,应在制定培养人才方案和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文化进行深入渗透,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立[9]。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自己的初心,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应将工匠精神有意识的传授给学生,但仍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人。此外还要加强经典事例的宣传,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促进学生认识到大国工匠的魅力所在,有利于学生能够自觉的对工匠精神进行传承。

  (四)建立高校工匠文化本科院校应利用自身的办学特点、历史文化以及校风校训,来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作为培养工匠精神良好的载体,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指导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人才观[10]。本科院校应举行各类型的赛事,以便于宣传开展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同时还可以邀请技艺精湛的工匠人,在现场进行技术示范,讲述工匠精神的心理体会,但在活动过程中应将工匠人普世化,让学生能够减少其自身的自卑感,意识到只要认真潜心学习,进行刻苦钻研,都有机会能够达到他们的成就,让工匠精神作为支撑,促进学生理想的自我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院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可使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才观,从思想上愿意为成为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而努力。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自我提高的学习生活中,同时能够自觉的发扬工匠精神,成为能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倩.基于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工匠精神传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

  [2]陈山漫,王媛.“工匠精神”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5).

  [3]闫晶,林海霞,张宾.“工匠精神”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联系探究[J].大众标准化,2019(16).

  [4]张秋霞,刘朋.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22).

  [5]徐炳文.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技术应用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9(04).

  [6]范玥,李书凤.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塑造[J].智库时代,2019(1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分析》来源:《国际公关》,作者:高国丽

文章标题: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408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