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也是打破区域经济锁定,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手段。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简称长吉一体化,是吉林省重要的战略部署,是2010年由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首次正式提出的,旨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吉林省特色城镇化发展。自长吉一体化策略提出以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产业协同、交通协同、生态协同、市场协同、公共服务协同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创新协同方面还较薄弱。在2019年5月召开的吉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也再次强调了推进长吉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由此可见,目前分析长春、吉林两市协同创新所处水平及其现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认清当前形势,才能明确未来前进的方向。协同创新,顾名思义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区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使其各自的创新要素在互相之间充分流动、相互作用,从而达到通过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1-2]。长吉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工程,而长吉区域协同创新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长吉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鉴于此,目前长吉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如何?发展现状如何?面临何种问题?如何在稳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与思考。
1长吉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指数
借鉴《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长春、吉林两市的自身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了衡量长吉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水平的指标,见表1。选取2011—2017年长春、吉林两市相关数据进行创新协同发展综合指数的计算。在计算前,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所确定的创新协同发展指标类型均为正向指标,故采用公式X'i=(Xi-Xmin)/(Xmax-Xmin)来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Xi表示原始数据,Xmin表示原始数据中的最小值,Xmax表示原始数据中的最大值;X'i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由于计算综合指数的所有指标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每个指标都反映了创新协同发展的不同侧面,故每个指标采取等权重法,求得每年的yi(i=1,2,分别对应长春市、吉林市)。综合指数Y=2i=1Σki×yi,为2011—2017年i市GDP生产总值占吉林省GDP比重平均值,计算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11—2017年长春、吉林两市协同创新有以下2个特点:一是长吉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且协同创新水平总体较低,说明两地的协同创新向好的方向发展,协同创新力度逐渐加大,但协同创新动力不足,增速低迷;二是长春、吉林两市之间差距明显,吉林市创新协同发展指数没有超过0.2,创新实力断层明显,而长春市遥遥领先。未来,长春、吉林两市应继续加强创新方面的合作,实现创新要素之间的充分流动。
2长吉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长吉区域创新协同指数的计算,初步剖析了长春、吉林两市近年来的创新协同发展水平,以下将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产出4个方面对长吉区域协同创新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制约进一步提升长吉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的症结所在。
2.1长吉区域创新主体分析
长春市和吉林市是吉林省最重要的两座城市,两市人口占全省的45%,GDP占全省的60%以上。以2017年为例来分析,长春、吉林两市虽同为吉林省经济贡献量较高的城市,但二者的差距十分明显。2017年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495亿元,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209亿元,长春市的GDP是吉林市GDP的3倍左右。从产业层面看,长春市第二产业较发达,吉林市第三产业较发达,说明两市在创新资源上存在互补的可能性,详见表3,区域创新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学研机构三方,政府是创新的引领主体,企业是创新的核心主体,高校是创新的输送主体。若想让创新源源不断,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而高校及科研院所就是向企业输送创新人才的后备基地。目前吉林省拥有75所高校,其中长春市拥有40所高校,吉林市拥有8所高校,两市共拥有48所高校,占吉林省高校总数的64%,可见两市完全具有区域协同创新的人才基础。2017年吉林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5971家,其中长春市有1641家,吉林市有1076家,两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约占全省的46%,这说明长春、吉林两市的创新市场需求足够支撑长吉一体化策略中两市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同时从侧面说明了推进长吉区域协同创新是必要的。
2.2长吉区域创新要素分析
区域创新要素大体上可概括为资金、人才、技术,三者缺一不可,只要长春、吉林两市能实现三者之间的充分流动,那么两市的协同创新绩效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方便分析,笔者选取工业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R&D)经费内外部总投入、R&D人员数、拥有专利数来分别代表资金、人才、技术3个创新要素(见表4)。由表4可知,在资金投入方面,截至2017年,长春市工业企业R&D经费内外部总投入555183万元,吉林市的总投入203695万元,虽然两市工业企业R&D经费总投入分别占各自地区生产总值的1%以下,但两市合计总投入占吉林省R&D经费投入的88%左右,由此可见两市的创新投入都不足,这也是两市协同创新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然而两市对创新方面的投入在吉林省内是名列前茅的;在人才建设方面,2017年,长春市从事R&D的人员有28929人,吉林市从事R&D人员有3492人,两市人才数量差距悬殊,长春市R&D从业人员是吉林市的8倍;在技术储备方面,长春、吉林两市均有各自的高精尖技术,两市总计拥有专利数2702件,占吉林省专利总数的77%,两市应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让技术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两市经济建设。
2.3长吉区域创新环境分析
创新环境可以从创新服务环境和创新政策环境两方面来分析。从创新服务环境来看,2017年工业企业新办研究机构的情况为:长春市61家,吉林市39家,总计100家,比2016年减少7家,较北上广深等创新因素活跃的地区相差甚远。自长吉一体化策略提出以来,除2017年外,吉林市工业企业抓住战略机遇兴办研究机构,工业企业新办研究机构数量逐年递增,详见图1。此外,长春、吉林两市都偏向于工业型城市,服务业发展较差,科技服务业发展更是处于萌芽阶段,从事成果转化的配套服务企业严重缺乏,极大地阻碍了长吉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从创新政策方面来看,政策是创新发展的推动力。2010年8月通过的《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长吉一体化发展,此后的数年中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2019年也陆续出台了诸多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政策,比如《关于推进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实施的若干政策》《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等,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对长春、吉林两市协同发展的重视。
2.4长吉区域创新产出分析
创新产出包含专利授权、科技论文发表、拥有注册商标数等。创新产出是用来衡量创新活动成果的,从表5可以看出,近两年长春市的专利授权件数、注册商标数保持着上升趋势,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有所下滑,2017年较2016年相比下降了4%;吉林市的论文发表数历年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吉林市的专利授权数一直起伏未定,单就2017年来看,吉林市的专利授权数有所下降,科技论文发表数和注册商标数有所上升。由表5计算得出,2016年长春市的论文发表数是吉林市的6倍左右,2017年下滑至3倍;2016年长春市的专利授权数是吉林市的5倍左右,2017年扩大至7倍,长春市在专利授权方面的优势继续扩大。长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约是吉林市的1.5倍,长春市各方面的创新产出约是吉林市的5倍,由此可见,长春市企业与吉林市企业相比创新能力更强。综上所述,长吉区域在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创新要素的利用、创新环境的优化、创新产出的转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均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在长春、吉林两市中,长春市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吉林市企业强出很多,吉林市应抓住长吉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实力,跟上长春市的发展步伐,最后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目前,虽然吉林市拉低了长吉区域的协同创新水平,但未来的提升空间却是巨大的,其将是长吉一体化发展中最大的受益者。
3提升长吉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的建议
1)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协同创新大数据平台。现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时代,要充分把握当今时代的特点,把互联网和协同创新发展连接起来,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协同创新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随时依据需求方的要求调整创新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同质性竞争的目标。除构建协同创新大数据信息平台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构建大数据融资平台[3]。2)加快落实长春、吉林两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目前,长春、吉林两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已经落成,长春市也逐步在向吉林市方向外拓建设,但还有大量基建工程有待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的硬性前提条件,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使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实现充分流动。3)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夯实优良创新环境。东北地区普遍面临人才流失问题,长春、吉林两市也不例外,为了留住更多优秀人才,长春、吉林两市应联合实施人才工程等计划,搭建中外人才交流平台,引进海外学者和专家。除了人才方面的政策,长春、吉林两市政府还应在产业、税收、补贴等方面做到政策协同[4]。4)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路径。再好的创新成果如果不能转化成功,落实到经济建设当中,这项科技创新成果就相当于烂果子一枚。目前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应借鉴国内较成功的上海紫竹成果转化示范区,鼓励技术产业联盟构建[5],把长吉区域打造成为吉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区,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极。
4结束语
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通过计算长吉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指数及分析长吉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目前长吉区域协同创新水平较低,存在创新主体供需方信息不对称、创新要素流动不充分、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创新成果配套转化应用不良等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长吉区域一体化建设更好发展。
《协同创新发展现状与对策》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作者:王芳 赵辉越 沈滢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