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乡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针对农村的发展,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对乡村振兴与建设的问题,社会学家、艺术家、建筑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艺术的形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振兴中,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本文从艺术乡建的背景、乡村建设振兴关注的诸多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当下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并进行具体项目实施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乡建 经济振兴
1.背景
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针对农村的发展,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提出重要的的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面对乡村建设的问题,社会学家、艺术家、建筑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纷纷投入到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及的项目中,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又称“艺术乡建”。在我国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艺术乡建的模式呈现多样化,艺术乡建探讨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涉及了社会学、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文化复兴等各个角度。艺术乡建的概念在国内是近几年才开始逐渐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在进行艺术乡建的过程中,有必要去研究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再整合国内的乡村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及建设实践。以艺术的形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使乡村中所保留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主流城市文化进行碰撞、融合和发酵,将是艺术介入乡村生活所关注的重要部分。推动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就是要赋予乡村文化品格。那么艺术融入乡村,可以激活美好乡村的建设,让乡村充满艺术和活力,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能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乡村振兴建设的要素分析
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乡村,社会秩序的根基也在乡村。振兴并修复乡村到底修复什么?修复文物价值还是文明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常规的乡村建设手段及手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人的对生活及物质的要求,各种创新的思维、体验式经济、沉浸式感受等等体现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对审美的要求及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当代人更追求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田园的生活节奏、身心放松的身体感受及与自然和和谐相处的生活形式。大力发展我国的乡村文化特色,让乡村变成周末度假、回归自然、生态养老、农业教育、艺术创作等的代名词。通过对“艺术乡建”的理论及艺术实现创作方式研究,提出用艺术的思维,艺术的创新、创意特征,艺术的创作形式改变乡村的整体形象、转变乡村的传统产业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及乡村生活,振兴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文化、休闲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
3.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策略分析
艺术具有重构社会有机体的能力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力量,介入乡村现场,激活乡土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认同感,无疑为乡村的文化自治及物质精神文明构建提供一种可能。
3.1 艺术乡建应以恢复乡村文明秩序为建设重点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即是借助艺术形态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祖先、人与神圣世界的关联。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焦点不是艺术本身,也无关审美范畴,而是通过恢复乡村的礼俗秩序和伦理精神,激发普通人的主体性和参与感,绵续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敬畏和温暖。2 乡村建设应该是人的建设,人的建设首先是精神的建设。在进行艺术乡建过程中,面对乡村建设要谦虚谨慎,要对乡村有敬畏之心。要采取一种微循环微经济的方式来推进乡村的进步。有效的乡村建设不是以一种外来的东西来改造乡村,重构乡村,应该是从乡村本来的逻辑出发,来建设乡村。
3.2 艺术乡建的实践艺术对于乡村改造的介入目的和方式,不应该是外在的乡镇景观美化或效仿城市的建筑、雕塑及园林形态的植入,而是应该注重发挥乡镇独特的自然元素和地方人文资源的积极作用,改善和提升乡镇居民日常生活及公共空间所处的环境与基本的公共设施的实际功能及美学品质。
3.2.1 艺术介入乡村修复模式目前国内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从建筑-景观-整村营造为建设策略的乡村建设;二是文创项目落地乡村,开发乡村特色,结合文创类的项目,以硬建设结合软文化创新传播,硬建设即公共艺术形式介入乡村建设,带动乡村的旅游经济发展,软文化创新,即根据乡村特色开发的各类艺术展馆、文创品牌开发、艺术家驻地计划、大地艺术季等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等。艺术的乡村介入不应该是硬性的植入和外在的表演与教诲,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的诱发和培植乡村内在文化因子的发育和成长。促使当地文化力量与当地生活及利益的诉求得以显现。
3.2.2 乡村艺术生态夏令营组织城市的学校进行乡村夏令营的活动,通过对农业生态的科学认识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做到健身强体的身体素质锻炼,也可以在乡建过程中,将建设中产生的尾料、废料、以及拆除旧物,可“拼凑”为儿童体验乐园,低成本生态低技术建设,深远的意义则是我们对于儿童环境教育的考虑。
3.2.3 大地艺术介入乡村公共艺术现在变成了世界性的话题,随着国内外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的领域逐渐拓展到了乡村,大地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近些年国外利用乡村特有的地质自然风貌作为大地艺术的载体和画布,呈现了一场接一场的艺术盛宴,这种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将艺术家引进乡村,将乡村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做法,很值得我国的有相应条件的乡村进行借鉴。国外比较成果的大地艺术季有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为日本的一个本是偏远的乡村带了较好的世界性声誉和经济收入,也改变了乡村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意识。
3.3 艺术乡建振兴乡村经济的途径现在许多地方的传统乡镇及村落的观光旅游开发方式,是把原住民及其后人搬迁出来,异处安置,使之脱离原先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社会的生产与社交关系,而换取的是空留下的村落老建筑及手工劳动的器具及一些历史文化的视觉符号,以此作为城里人玩赏与猎奇的对象。从而使得乡镇的文化历史成为一种符号化、视觉化、空洞化和商业化的“摇钱树”或所谓“政绩工程”,而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历史和乡镇文化却难以整体性的呈现、活化与再生。
3.3.1 艺术生态农业带动旅游发展建设时令果园,观光旅游的农苑,根据果物的成熟季节,定期向市民开放,并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游客可以观赏、采摘、了解起生长和生产的过程,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又收获劳作的乐趣;建设休闲艺术农庄—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融合为一体,并依据自然条件和农产品的类型进行开发、经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为游客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体验。艺术民宿农家,搭建都市人的度假艺术会馆,农民将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精心改造,提供给都是休闲度假者住宿,称之为“民宿”。儿童体验式农村教育的课堂,是针对城市儿童农知教育的体验性旅游,实现艺术对儿童的教育实现。
3.3.2 实现养老疗养条件,培养生态养老意识倡导“回归自然的养老”方式,让城市的老人能够选择到乡村进行养老:21 世纪我国也已经进入老龄化人口增多,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非常重视,其中很多人把接触大自然当成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为适应老年人的旅游需求,艺术乡村可以转型为专为 65 岁以上老人提供疗养、休闲、保健服务的旅游度假村。利用闲置的农房进行修缮改建,建成适合老年人生活休闲的居所,老年人社区。建成这样的社区最重要的是医疗、交通等设施的跟进建设,也可利用网络,实现智能医疗形式,对每位养老的老人进行定期的身体健康跟踪信息采集分析,并实现全网络覆盖。
4 结语
城乡关系一定是反哺的,将艺术跟当地的生活联系结合,对于当地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的改善有一个提升。艺术修复,是用艺术的方式,让那个生活回归到以人性体验为主题的本态,重新解读生活,构建生活,结构省会,建构文化,在文化层面形成自己的指向。艺术修复是双向的,艺术修复生活,生活也修复艺术,它要求艺术以综合化的形态重回生活种种是在探索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与生活的形态确立。这是一种更积极的艺术理念,是让艺术回到它原初的形体,站在文化建构的源头,参与到生活形态的建构中。 艺术乡建不能只停留在对乡村的形象进行改造的显现层面,更重要的是真正为农民的生计考虑,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共同发展。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才会留在村庄,发展村庄、建设村庄,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
参考文献
[1] 林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模式研究》[J].公共艺术.2018 年 05 期.99;
[2] 邓小南等.《当代乡村建设中的艺术实践》[J].学术研究.2016 年第 10 期.52;
[3]渠岩.《艺术乡建—许村家园重塑记》[J].新美术.2014 年第 11 期.85;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乡建”策略研究相关了解略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