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指的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既没有就业意愿也没有继续深造意愿而处于待业状态的现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大学生自身就业价值观、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岗位供给都呈现出紧密关联。本文在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慢就业 大学生 职业生涯
1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剖析
1.1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表现从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动因来看,首先,一些学生属于被“慢就业”。如一些学生家中生活条件良好并且缺乏步入职场勇气而选择暂时在家待业,这种“慢就业”现象具有转变成为“啃老族”现象的风险。而一些学生则是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即心理预期与实际岗位出现偏差而自身又不愿迁就,因此选择回避就业或“待价而沽”。这些被“慢就业”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欠缺紧迫感,最终导致错失最佳的就业良机。其次,一些学生属于主动选择“慢就业”。如一些学生希望通过游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有一些学生则具有创业意愿而将一部分精力分配到市场考察当中,也有一些学生则选择投身公益活动或者自由职业。事实上,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无论是进一步夯实自身的专业水平还是开展创业,都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而通过参加公益或者选择从事自由职业,也同样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慢就业”现象都是由于大学生对就业产生回避心理造成的。
1.2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深层次成因从大学生自身就业价值观来看,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来源,而没有从自我价值的实现、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就业的意义做出考量。在这种就业价值观的引导下,一些在经济方面压力较小的学生,也会缺乏市场人才竞争所带来的就业紧迫感。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许多大学生都能够摆脱反哺家庭的负担,因此,大学生通过就业来获得经济来源的需求不断弱化。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个性张扬、注重自身情感需求的倾向,因此一些大学生并不希望在毕业之后马上进入就业和结婚生子的节奏。在此背景下,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选择产生了错误的导向,而如果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就业对于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价值,大学生层面的“慢就业”现象成因也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2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从高校方面来看,一方面,高校需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在此方面,高校有必要引导专业教师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专业前沿知识。与此同时,高校有必要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走出去”,邀请社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人员“走进来”的方式,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工作,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此方面,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高年级向低年级转移,即在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就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就业方向以及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从而确保学生产生就业紧迫感并重视参与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进而发挥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推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从社会方面来看,一方面,社会企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与高校开展合作,通过深度参与高校大学生教育,确保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够与自身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与此同时,社会企业有必要以宽容心态对待应届毕业生,通过给予应届毕业生成长空间、加大应届毕业生培训力度,为应届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为大学生群体创造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岗位,在此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强化对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扶持,特别是需要关注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3 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剖析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动机存在差异,针对主动选择“慢就业” 的学生,社会有必要对他们保持宽容并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而针对被“慢就业”的学生,高校与社会则需要协同努力促使大学生能够产生步入职场的勇气以及主动迎接挑战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琴,张帅.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文学教育,2018(9):88-89.
[2] 蔡宇,侯佳君.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7):124-127.
[3] 陈芳.“慢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J].中国市场,2018(21):171-172.
《浅议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来源:《科技资讯》,作者:周忠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