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索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09-07 09:54 热度: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内容,被纳入我国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对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医学生医德教育,这一准则尤其重要。本文从医德教育现状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进一步探索这一融合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医德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医德是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必备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因而受到人们大力推崇,也自然成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理论教育和具体实践的无缝对接总是困难的,加之工作压力大,可能会有些医生存在着违背医德的情况,加之一些医生不善于处理医患关系,导致出现了部分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的情况。这就引发了我们对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反思。因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教育,培养 “徳艺双馨”的合格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促使医德教育寻求新的理论依据,加强医德教育迫在眉睫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学校对医德教育的投入不足我国现行很多医学院校中对学生医学专业能力培养注重而忽略医德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医德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这种“填鸭式”教学之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师生之间沟通缺乏,学生参与教学和真正掌握吸收教学内容的情况并不理想。其次,医德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临床实践是医德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医学生一般在大学第 3 年去参加临床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比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医德内容复杂很多的状况,各种状况影响他们的医德修养。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临床实践阶段的医德教育任务由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完成,而临床实践中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带教教师在处理涉及医学伦理状况的现象时职业道德符合规范。再者,医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表现在专业的医德教师数量较少,致力于医德教育研发的教师缺乏动力。在高校扩招和就业攀比的压力之下,很多医学院校将学生医学技术的培养作为主体部分,相应的对医德教育师资的投入短缺。

  (二)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缺乏学生对医德教育不重视是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由于医学生课程任务繁重,因而对于表面看上去与其专业相关性较小的医德课程无法兼顾。并且,较之专业课,医德课程是一门影响学生医学的课程,其价值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在当下产生,也导致学生认为医德教育无意义。另一方面,医学生大部分高中阶段为理科生,医德课程理论性较强,许多时候这些课程会让给他们枯燥无味的感觉,在相关调查中,甚至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程是完全没必要的。这都表明学生对医德认识不足,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心态普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德教育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首先要明确医德最基本的要求,需要每一名医务人员基于个体层面的自省与觉悟。因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学生医德教育相结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崇高的爱国观。爱国是全世界共同推崇的高尚品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实践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的进步,也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对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客观全面了解国情,特别是了解我国医学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认识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工程的基础。将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民情教育自然融入医德教育中,使医学生自觉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积极实践者和有效推动者。

  (二)强化医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性命相联系,鼓励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对临床病例潜心揣摩,具备“快速诊断、精准开方”的精湛技能。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到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的为病人缓解病痛,对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一视同仁。最后,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拒绝一切不正当利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德教育的路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德教育,需要多方面合力推进。转变观念是根本,加强医德教育课程是基础,以实践促进医德修养内化是关键,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是保障。

  (一)转变观念,重塑医德价值的认识正确的医德价值认知是医德教育的根本,目前医学生忽略医德价值出现严重错误。首先,要端正学医动机。相关调查中发现,仅有约 14% 的学生选择医学是个人爱好和理想,其余学生学医动机多为收入高、就业前景好社会地位高。学医动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医学生的医德方向,要尽早端正学医动机,强化医学生的使命感,对形成良好的医德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所助益 [2]。其次,引导学生认识到医术与医德相互统一。固然,医术是医生的重要条件,但良好的医德是好医生的必备因素,精湛的医术需要好的医德来升华。在大学学习阶段,辅导员与教师要关心学生动态,引导其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的正确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再者,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的示范引导树立正确医德价值,对先进个体和集体的表彰既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引领,创造良好的医德氛围。

  (二)加强医德教育课程,构建正确职业观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观形成的起步阶段,意义不言而喻,医德课程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第一,课程建设中明确医德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掌握医德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医疗工作,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第二,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医德课程的实效性。改变传统单向授课的方式,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例如,课堂上组织针对医德正反面案例的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分析病人感受和心理动态,进行模拟演示情景教学,这样方可使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做到理解患者,尽可能的感同身受。此外,教师要多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例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推送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和“00 后”大学生的需求。第三,优化医德教育师资队伍,不仅仅包括医学伦理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都需要注重医德教育。医学伦理教师提升教学趣味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将教育与医德教育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要在实践中言传身教,辅导员需掌握各科基础知识,随时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将医德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汪思杰 , 代瑜 , 张慈航 . 医学生新型医德观认知情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6):779-782.

  [2] 李 铮 , 韩 睿 , 李 彦 林 . 医 学 生医德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J]. 中国医学伦理 ,2016(5):786-78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索相关推荐医生医德都在哪方面体现

文章标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082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