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07-20 10:19 热度:

   摘 要: 网络道德异化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不利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和谐构建,从某些方面也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为了大学生能健康成才,必须要完善网络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基于此,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为新时代素养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异化; 应对策略

大学生网络道德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最重要的渠道,对大学生来说更是极其普遍的生活方式。但众所周知,网络其实是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通过网络能拓宽自己的道德视野这无可厚非,但正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虚拟性和开放性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大学生也极可能出现网络道德异化。所谓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是指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网络抄袭和网络欺诈等一系列现象,这些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已经成为了时下的热门话题,也对大学生健康成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特点

  网络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其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并经过无限延伸,最终形成网络社会。网络中的大学生和现实中的大学生从某些方面来看是不一样的,虽然都属于大学生群体,但网络中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并不被认同,甚至会受到质疑和挑战。网络道德和传统道德又不尽相同,虽由传统道德发展而来,但网络道德又有明显区别于传统道德的一些独有特点,甚至有一些相悖点。传统道德观念很多都是来源于以往生活的经历经验,这也意味着其责任和规范的建立是针对传统社会而言的。在道德交往的过程中,道德大都与利益有关,并受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在评价道德时受民族和时代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历史和传承,道德评价和道德交往基本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波动。正是由于网络生活的不断发展,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出现的网络道德也打破了空间的限制。网络空间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陌生的群体的交流和评价,然而由于民族、阶层、文化素养、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的不同,这些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由此看来,相较于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说,网络道德观念就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和内容。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的表现

  经研究,近年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与知识文明差异很大,而且网络道德行为状况不甚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异化的现象、危害和问题都比较严重,具体情况如下:

  1. 道德主体异化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人成为了这个社会中“虚拟实在体”,网络交往也成为了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流。在进入这个虚拟社会中,大学生不但能够充分彰显个性,也可以回避现实,这样,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虚拟网络中难以自拔,深深陷入网络环境中。网络环境中个性张扬、自由平等也只是临时剥离了现实生活,体现了人们追求脱离实际的关怀。然而与网络社会对比而言,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很容易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从而产生更加失望的情绪。这样一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与网络主体,其产生了一种悖论: 网络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分离了其人格与自我意识,也就是网络道德主体异化,进而削弱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动能力、创造能力。

  2. 道德行为异化网络信息具有公开性,这就意味着作者发布的信息和文章别人可以看到,甚至能对信息和文章进行复制和粘贴,然后作为己用。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窃取了别人的劳动成果,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借用网络的这一功能搜索学习资源和论文资料,只需进行简简单单的复制和粘贴便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术氛围的影响极为消极,导致了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精神受到限制。

  3. 价值观异化目前总有类似这样的事情出现: 大学生认为网络黑客是非常厉害的群体,对他们的高超技术无比钦佩; 大学生在语音聊天室中肆意交流,在感觉好玩的同时并不觉得有人骂人是不对的; 大学生在网络上看到的虚假信息和听到的谣言并不理会,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等。种种现象都说明了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价值观受到了冲击,甚至被异化。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总有一些违背客观道德标准的低级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而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往往就会被潜移默化[1]。对于一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评价与不合时宜的政治观点,大学生也会陷入迷惘。在缺乏统一导向的价值引导时,大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网络生活的价值观念就会替代传统的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异化的现象。

  4. 道德情感异化网络的出现带动了虚拟社交网站的发展,如 QQ 和陌陌等交友社区,人们开始更多地在网络上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往,这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与人彼此相互交往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基本途径,而网络之间的交流是看不到彼此之间的感情流露和喜怒哀乐的,这就很难从文字中判断对方当时的心情,不利于双方感情交流,也就很难感受到对方的反应,久而久之彼此关系会疏远。这种道德情感的异化容易弱化人的情商,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的真实性相互冲击,造成了道德情感的冷漠和扭曲。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原因

  复杂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减少甚至消除网络道德异化对大学生有重要意义。身为国家未来的顶梁柱,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清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的原因。

  1. 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并没有成熟的规范约束网络道德,而且与网络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不够健全,因此网络约束基本都是依靠传统的法律法规。然而虚拟的网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传统的法律法规难以控制,传统的道德规范也难以约束,这就造成了网络不健全的规范和管理,也降低了规范的有效性。

  2.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对新生活和新思想的追求比较热衷,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明显的好奇心,新鲜事物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这使得网络上的垃圾信息泛滥。而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并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自控能力也不强,极易出现网络道德异化。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心理发展最快,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开始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表现,独立性和自主性逐渐增强,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受,得到他人的关注。但是现实又使他们感到疲惫,学业和就业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如果再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他们在现实中就完全找不到可以发泄情绪的机会和地方。这时候网络出现了,在这里没有压力,没有竞争,也没有约束,开放而自由的空间满足了他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释放心理压力的同时甚至沉迷网络放纵自己,行为没有了约束,网络道德异化的现象便极有可能发生。

  3. 社会的原因网络社会虽然脱离于现实社会,但也依靠现实生活而发展。网络道德事实上可以被看作为社会现实道德的进一步扩展,与现实道德密切相关,现实社会的道德行为失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大学生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处于日益淡漠的状态中。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上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但除此之外,若是对网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因此,在了解网络便利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对策来解决网络道德异化的问题,尽量减少大学生因为网络道德异化产生的不健康影响。应该针对当前大学生出现孤僻心理以及缺少一定的社会交际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心理评测模式。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地开展心理疏导,协助其能够尽快地回归到正常的大学生生活、学习当中。要让其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通过网络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宣泄,并非解除自身烦恼的有效途径。

  1. 高校为主导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在网络中预防和控制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首先,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逐渐激发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使他们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也不会迷失在网络中,做出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事情; 其次,大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能在复杂的网络中判断孰是孰非,能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自行过滤不健康的信息,形成正确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判断; 最后,学校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设立“网络道德个人档案”,在其中可以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网络行为,并建立相关的奖罚制度,也可以作为学生学年的综合成绩,使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能够自律自控。这些对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都有积极的作用。

  2.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对人们的网络行为有极其重要的监管作用。近年来,各国都开始注重网络立法工作,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网络管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制止了一些网络犯罪行为。但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够全面,国家还应在网络执法方面加大力度,出台更健全、更有效的法规,发挥国家法律的震慑作用。各高校也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法律制定合适的学校网络管理制度,为学生健康的上网行为提供良好的保障。

  3. 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网络道德出现异化,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所以,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外在途径与内部教育来共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一方面,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中以人的德性为主。而现如今很多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利益的追求,缺少传统道德教育的约束,这样就会出现道德行为失范情况[2]。所以,想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就必须要加强对其的传统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是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在现实社会大学生参与道德活动中,这三方面有利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因为网络环境具备匿名性、虚拟性等特征,在道德约束渠道中能够起到的作用通常是依赖于大学生自律。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高等院校都已经发布了大学生集体自律倡议书,此倡议书号召广大大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抵御网络中的不良诱惑,推动网络健康发展。要求在网络中结合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要主动承担起自身网络行为带来的后果,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绝对不能利用网络恶意伤害他人。

  4. 网络为主阵地要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可以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大方式; 其次要优化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及时加以抵制,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绿色网络空间。因此,要强化技术调解控制,打造全新的网络道德规范结构体系,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更深程度地监督网络主体行为,从整体上保护网络的安全。

  5. 净化网络道德环境众所周知,唯有网民做好自我约束才能够维持网络社会秩序。所以,要加强建设网络道德规范,并且在深入研究网络技术中,从语义上对消息信息进行识别。在筛选不良信息后,做好网络环境净化,从技术方面来确保大学生不会受到网络上不良文化的侵害,利用技术渠道防范大学生出现网络道德异化情况,为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技术支撑[3]。这样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环境的深入净化,确保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6. 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想要对现如今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进行根本解决,必须要遵循内外联动、多方兼顾的原则,多途径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应导入“大监管”模式,高等院校、网络媒体以及政府等部门相互协作,各部门积极发挥作用,各司其职、明确权责,推行精准监管,才能达到预期的监管效果,真正解决好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五、结束语为了大学生能有健全的网络道德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要长期努力,为大学生提供网络道德教育的环境。当然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还包含了心理、社会和法律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要有自控能力。这一长期又紧迫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定能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举,郭姝海.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异化问题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 ( 10) : 190— 191.

  [2]汪明艳,陈梅,田书格. 我国信息异化研究综述[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 5) : 33—38.

  相关阅读推荐:网络投稿论文可信吗

文章标题: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050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