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变迁中积累了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却在当代遭遇了挑战,面临本真性被破坏、传承人断代、创新乏力、传播受阻以及文化特色消亡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新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需结合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以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逐步确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新技术、新方式与新平台。因此,本文从信息网络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视角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问题进行分析与说明,旨在拓宽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路径,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顺利发展。
关键词:信息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离不开创生它的文化土壤,并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纷繁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归属的地域文化类型。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发展正在逐渐减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传承与传播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这就需要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新方式与新可能,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质量与效率,以此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活力,促使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受众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结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
二、信息网络技术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
(一)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范围,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媒介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存在可接受度低、传播面窄、传播持久性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其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时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很难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形态及其原真性的文化空间。而作为一种新型媒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则因其具有永久保存性、传播及时性等特征,能最大程度地解决诸如各属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因权责受限而带来的传承传播难题,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蕴含的多元特色文化能得到有效传承传播和广泛认同。
(二)突破传承传播的技术瓶颈,满足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化、多元化体验需求
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为例,虚拟现实技术主要通过环境建模、人机交互、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传播方式的局限,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再现,营造传统保护方法无法比拟的展示效果,满足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性化、多元化的体验需求。由此,不仅拓展了虚拟现实技术自身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应用领域,推动其技术创新的步伐,而且也能借此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化色彩和文化内涵,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化的传承传播过程中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三)构建并完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基因数据库与商业数据库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与文化产业双向互动
1.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建设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构建非遗数字资源库体系和特色非遗数字资源库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信息库。
2.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想要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还要秉承与时俱进、稳中求进的思维,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在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度的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利用,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与以其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双向互动、协同发展。特别是对于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可供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建立起专门的非物质文遗产商业信息数据库,坚持宣传与品质强化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品牌化与市场化建设,进而在此基础上搭建起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产业化平台路径。
四、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突破了时空局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和更为多样化的渠道、手段和平台,并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覆盖面,增强了其传播的有效性,影响深远。因此,我们要充分抓住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机遇,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并将其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路径创新过程中,做到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有发展,推动新时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与活态性传承传播,并以此为着力点,推动以其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信息网络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探究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