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而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它们的发展是离不开媒体的。当前环境下,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此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何去何从,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篇论文将结合新媒体的当前背景,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承与创新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灿若繁星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的基石。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传承文明的基石,是我们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当时代的步伐踏入21世纪后,人类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多传统元素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新媒体的产生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努力把握当前的机遇,结合新媒体的契机,传统文化又呈现出新的生机。
一、新媒体不容忽视的优势
媒体的重要作用就是宣传性与传播性,曾经的海报、广播、电视等都是媒体的一种形式,主要作用就是向人们传播讯息的。手机、网络、电脑、APP等输出终端设备的运用,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收发讯息,因此被人们称为自媒体时代。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强大力量。有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已经提升至98.3%,人均在网时间达到27.7 小时。除了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历史上哪个时代有如此惊人的数据。这也说明新媒体的覆盖率几乎是全民的,因为可以实现手机的讯息时时传播。利用网络的传播,只要有手机、电脑等终端接受设备,就能实现几乎是零成本地发散,与传统媒体相比既快又经济。新媒体操作便利、表现直观等优势,很好地消解了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不同的话语系统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边界,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与创新提供巧妙的工具和载体。同时新媒体技术展示效果生动直观,展示方式便捷多样,有利于激发大众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已经进入创新驱动、“互联网 + ”的时代,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将成为必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旦与新媒体巧妙结合,便找到了一种覆盖面最广和覆盖人数最多的现代传播载体。
二、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巨大作用
我们之所以是礼仪之邦,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我们的文化传承下来了。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甲骨文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知道千年以前的诗词歌赋,可以知道古人的经典故事,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我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正是这些传承的文化让我们成为礼仪之邦。如果能利用新媒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新媒体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涵盖了礼仪、风俗、思想、制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层面。因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范围有限。而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带来了革命性转变。2001 年 7 月故宫博物院 “数字故宫”网站正式开通,大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故宫中的人物、文物、故事等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网络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2. 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碰撞后会有绚丽的烟花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书本上感受传统文化,虽然我们有无穷的想象力,但是也不能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当前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在慢慢流逝,这与我们青少年一代不能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有一定关系的。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真的能被传统文化所吸引,就一定能够去传承、去创新。新媒体的到来,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广大青少年有机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世界也有机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都记得 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吧,也正是那一次让世界认识到了原来传统的并非不美,而是美到窒息。在开幕式上,运用新媒体数字化的手段,将我国古老的活字印刷术诠释得淋漓尽致。当中国的水墨画以画卷的形式在舞台缓缓打开的时候,所有观众,包括我们中国人恐怕也没有想到: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可以这样传承与创新呀。新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当两者相互结合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绚丽的烟花,这灿烂的、夺目的烟花就是两者相辅相成的结果。
3. 新媒体实现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保护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各行业和各领域,要想全方位地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方式不能尽善尽美。而新媒体具有强大的音频、视频、剪切、3D等功能,可以轻松实现全方位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也有利于反复地学习、借鉴,有利于为创新打下基础。中华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与舞蹈,因为在长久的发展中人们都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致使很多宝贵的东西都流逝了。如流行于江西、贵州一代的傩戏,虽然是非常古老的,但是已经不是最原始的模样了。如今新媒体介入后,就可以实现全方位地保存了,更能实现实时直播,让更多的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傩戏的魅力所在。在传承上因为有了全方位的保存,我们就能在完全接受已有的前提下实现创新。新时代要有新的思想,将新媒体的理念与传统文化结合,必然能够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三、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和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各自特征,找到他们相互兼容的有效方法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在经过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找到更好的融和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全民性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全民的参与,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承若只是少部分人参与,永远难以得到很好的推广,只有将全民性纳入到重要的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样,真正的传统文化都是深入在百姓中的,走到百姓中,与百姓面对面地交流,才能真正找到传统的因素。闭门造车式的传承是不能传承文化精髓的,也难以为文化的创新提供动力源泉。比如我们要了解剪纸艺术,就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百姓中了解其传统的因素。我们也不否认在一些院校及研究机构中也有精髓,但是脱离民众的精髓是缺乏生命力的。
2.形式要多样性
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承是最为有效的,而喜闻乐见的前提就是形式多样性。以东北的二人转为例,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推广,不仅仅是个别艺人的功劳。细细分析就能发现,二人转的多样性吸引了民众的眼光。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还将民间杂技、脱口秀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和在一起。即使是不同的人群,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元素,因此就能得到民众的欢迎。新媒体要能借助其自身传播迅速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传统文化。借助媒体发布机构的便利性,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喜爱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元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芒。
3.内容要符合时代的需求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满足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既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消息,又能通过不同的传播者,从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新闻的全面貌。因此新媒体的发展是离不开市场需求的,这个市场需求就是当前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个人觉得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驱使下具有更新的生命力。目前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传统文化的热潮,新媒体一定要抓住契机,作为传统文化也应该在新媒体的有利条件下,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中央电视台这两年的“诗词大会”来看,就是将传统文化从书本搬到了银屏,让大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更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并因此爱上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充分将新媒体融和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才能让传统文化有更合适的成长土壤。新媒体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参考文献:
[1]媒体融合视域下儒家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型策略[J]. 吕丽.传媒观察. 2015(08).
[2]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 胡百精.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03).
[3]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J].程亮,颜复萍.中华文化论坛. 2010(04).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浅析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