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4-19 14:19 热度:

   星座文化产生于星相学,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合理性,星相学,也叫占星术,是星相学家观测天体中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后作出解释,以预测人世间事物的一种方术。文章是一篇中文核心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

  【摘要】星座文化,起源于古罗马的神话。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它是一种以西方星相学为基础的,以出生日期所在的星座来推测性格、运程、尤其是爱情的星座文化,它有其独特的概念和体系,形成了以“星座”为核心且相当流行的校园文化现象。“星座文化”以神秘时尚、内容丰富、先验预测的形象出现,以星座情缘、星座配对、星座占卜、星座运程等为主要内容,符合了当前大学生迫切希望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把握未来的心理特征。那么对“星座文化”的迷恋近乎痴狂的现象在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出现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了。同时,校园“星座文化”这种大众文化的风靡,在其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和消极的传播效应。那么,如何对待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星座文化,星座迷恋,星座性格,大众文化,传播效应

  一、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

  (一)、星座文化产生的土壤

  在古代,人类通过星相的变化来判断人事。除了以太阳座作为标准之外,还根据希腊神话中相应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赋予星座以不同的性格,然后通过分析星座的性格。星座文化属于外来文化,但是又与中国传统的水金火木土五行学说极为相似。只是星相学和传统的五行命理学说的推算方法不同。传统的五行学说和古老的占星术已经给人们打下了深刻的地基,因此外来的星相学易于被人们接受,星座文化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二)、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背景

  随着人们对“星座”的迷恋加深,更有将血型、生肖与星座结合,组合成更多不同的类型,由此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星座文化。不知何时,这种古老的星座文化在我国大陆青少年中开始成为时尚,迅速演变成一种广为传播的流行文化现象。古老星座变化多端的组合,现代星座文化蕴含的丰富有趣信息,奠定了星座文化的可人魅力,容易吸引人沉溺其中。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不确定性的困惑和对未来发展确定性的追求,青少年对投己所好的各类星座文化产品青睐有加,也就自在情理之中。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热衷于星座文化并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对形式的喜爱、对心理抚慰的需求。星座文化宣扬的涉及人的性格、恋爱、婚姻、职业、金钱、健康等方面的预测性知识,用一些概括性强、模棱两可的语言作出的普适性描述,充分肯定与善意鼓励的劝诫与忠告,能一次一次地按摩现代青少年焦虑的心,起到减压的作用,更多的时候就像一碗碗充满精神养分的心灵鸡汤。

  (三)、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原因

  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满足青少年的求知心理。从新闻心理学角度来说,星座文化能够在青少年人群中流行起来,被青少年接受,应该说它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是星座文化的受众,他们有求知的需要,即认识的需要。青少年的求知需要产生于好奇心,对于周围现实中新的、不了解的东西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新事物感到诧异而要努力去弄懂它,从而不再诧异。热衷星座文化的几种心理反应:首先是人们希望对未来了解更多,青年人尤其如此。其次是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渴望把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从而获取安慰。还有许多年轻人想为自己的理想寻找外在的合理依据。

  增加认同感,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果人们对当前这种新奇的东西,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于是引起人们强烈的注意。这种稍微被人们有所理

  解的新奇东西,不仅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还能长时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凭借星座神话故事唯关性、传奇性满足了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符

  合新时代充满感性和激情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星座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不可缺少的谈资之一,有些人趋于这种压力而相信星座,以寻求朋友之间的认同。第二,自我塑造的需要。首先,自我不是天生给定的。社会化是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根据库德的镜中我理论可知,人一出生,他被抛向一个没有任何条理性的客观界。在星座文化里面,我们找到的是一个个具体又丰满的人。可以说,在星座文化出现之前,没有什么资料如它这般对人性有如此丰富的描述。可以说,星座分析给青少年一个自我的范本。其次,自我没有单一的本质。人是由多个不同的自我所构成的一个复杂体,有着多面性。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星座的意义与其说是让我们发现我们本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不如说是以它的丰富语言为我们将要把自我建构成为什么样的人提供了外在的原料。第三,角色期望的表现。“星座文化”给不同星座的人贴上了不同的标签。通过这些标签,大学生明确了角色期望,在这种角色期望卜完成角色扮演。当产生角色冲突时,即实际的特征与星座所期望的特征不一致时,则会暗示自己星座所期望的角色靠拢。第四,信念寄托的需要。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康德曾经说过:“我一定要给信仰留一块地盘”。在青少年阶段,“星座预测正好符合了多数人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第五,文化融合的表现。从文化的特性来看,文化是人为集创造的,它由后天习得并不断发展,共同享有,具有象征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今天,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入侵的强势文化,必然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传统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结果之一就是二者的融合。星座文化正是融合了中西方神秘主义的形式,迎合了青少年的需要。第六,媒体的扩大效应。星座文化的存在有其适宜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同时也有便捷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人类传播由人际传播发展到大众传播,使得星座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度更大。网络是星座文化滋生的土壤,搜狐、网易、雅虎中文、TOM等著名门户网站都开设有星座频道,内容繁杂,种类多样。网络传播能压缩人们的想象空间,把想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通俗易懂的东西,人们的思考时间减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二、校园“星座迷恋”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

中文核心期刊投稿

  大众文化的出现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现在的传媒不仅仅在传播新闻,也在传播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也称商业文化,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有别于精英文化,以刺激大众的娱乐和消遣为口的,具有消费性和商业性。大众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被市场催生,按照市场需要制造大众文化产品;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对象;以工业生产方式和复制技术制造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断的翻新。大众文化在内容上强调个人本位,自由和个性成了它的代名词,同时它解构了领导关系,不在乎上下级等级观念。内容上寻求感官刺激,充满了享乐性的满足。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都强调自由、个性,星座文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属于大众文化,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以批量生产,以工业技术和复制技术来制造产品,对象是城市的青少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客观看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

  星座文化传入中国时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成为中国青少年追逐的流行文化。对星座文化的争论一直存在,有些学者认为星座文化是伪科学应该取缔,它会破坏

  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笔者认为星座文化不能轻言取缔,而应该客观看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星座迷恋”文化现象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利有弊,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应该有它的存在价值。它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生活,形成的一系列产业,可以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带来社会的进步同时“星座迷恋”文化现象也存在一些负而影响。青少年对星座盲口崇拜,也是他们自身不自信的表现,依赖星座判断生活中的事物和自身的行为。星座网站占卜、算命的信息屡见不鲜,有些宿命论的苗头和趋势。如果一味的遵从星座的指引来掌握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不能主动的而对人生、把握机会,就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危害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的最

  好办法。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星座文化只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遵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能够实现一定社会效益就可以了。星座文化和国内的民俗文化一样,都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的许多青年人而言,只是一种娱乐消遣、一种心灵寄托,可以缓解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我可以大力倡导科学知识,与之竞争,争夺受众群体。假如“星座迷恋”文化不再流行,自然会有另一种流行文化取代它。

  四、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社会效应

  (一)、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积极意义

  1、有助于处理人际交往。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理解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内化他人的态度,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从互动论的角度来看,青少年通过了解星座来处理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

  会化的内容之一。

  2、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处在角色混淆时期的青少年找到自我,为处理好人际关系指导具体的做法,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生活。

  3、星座网站和各类星座产品的繁荣背后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

  (二)、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消极意义

  1、依赖星座判断生活中的事物和自身的行为,是许多青少年自身不自信的表现。

  2、根据星座来判断一个人的格是不科学的。

  根据社会化的定义以及有关知识可知,某种行为的出现依赖于机体的生物遗传和有机体生存期问的后天环境之问的持续作用。社会成员的个性,主要是后天社会环境之中习得的结果。

  社科类中文核心期刊推荐《湖北社会科学》杂志是中共湖北省委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月刊,1987年创刊。刊物以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方针;以荟萃科研成果、反映理论动态、服务指导实践为主旨;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为一体。

文章标题: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3100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