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都不相同,地域文化也略有不同。很多专家和学者也都针对此进行过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宁城地区县域文化产业探究。
摘要:该论文以位于赤峰市的宁城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在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后,指出宁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当地特有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群落、民风民俗、蒙古族餐饮文化、节日庆典等提出进一步挖掘与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宁城,蒙古族,地域文化,保护
一 序言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缘,介于东经118°26″-119°25″、北纬41°17″-41°53″之间,属于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北与内蒙古喀喇沁旗相连,东与辽宁省建平、凌源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县、隆化县接壤。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8000年的人类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在这里聚集绵延,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筑造了中华文明。该地区发现并命名了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等8种考古学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二 宁城县的古建筑群落
1 辽中京城遗址:在宁城县西15公里、老哈河北岸冲积平原上。辽宋澶渊之盟后,契丹统治者为便于与中原交往,利用北宋每年所纳岁币,征集燕云地区的汉族工匠,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成规模宏大的陪都中京大定府城。城址遗迹现仍明显可见。除东南角为老哈河水冲刷毁去外,部分城墙仍高有4米。由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部分组成。外城南北长3500米,东西宽4200米,周围15公里许。外城南部为汉族居住区,有坊区、市肆、民居、庙宇、官署、驿馆等。内城官署及屯兵区域,原多是搭设毡帐,很少有土木建筑物。大内为契丹贵族居住区域,有宫殿遗迹。金代改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改设大宁路,明初曾在此建立大宁卫和北平行都指挥使司,现通称作大明城。
2 大明塔:在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为辽代晚期兴建。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通高8114米,为国内现存第二高塔,仅次于河北定州市料敌塔。
3 黑城遗址:在宁城县头道营子镇四道营子村西。
4 辽盛圣寺舍利塔,位于宁城县铁匠营子镇。
三 宁城县域的民风民俗
1 订婚礼俗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却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内容包括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车辆、聘全、六件礼。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2 节庆风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上元节,当日各家各户吃元宵,自十四日至十六日连办三天元宵灯会。农村用毛边纸包棉花、锯末或谷糠,再拌以麻油,称为包灯。在晚间办灯会时,由撒灯者点燃遍放各处,灿若群星,称之为撒灯。还要往祖坟上送灯点燃,称之为送灯。传说撒灯是为鬼魂撒的,意在超度亡魂。各乡村在元宵节前后三天,甚至提前,举办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如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抬歌、背歌等,尽情娱乐。尤其是灯会,到处张灯结彩,灯火辉煌,还燃放烟火直到子时,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十五圆月失颜色”。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清晨家家窗前挂纸葫芦,门口插柳枝、艾蒿,并用艾叶浸水洗脸。早饭吃粽子煮鸡蛋。小孩子们衣服上挂荷包,腕上系五彩线,中午吃饺子,炖猪肉、粉条、冻豆腐等菜肴。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夜,明月高悬,干家万户亲人欢聚一堂,观赏月色,品尝月饼,并将月饼、葡萄、西瓜、苹果、梨等摆于院内桌上,俗称贡月,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3 蒙古族民族习俗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和游戏的意思。远在13世纪初,蒙古族的首领们每年举行“大呼拉尔”时,除了制定法规,颁行奖惩等一些时政内容外,还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至今约有700多年历史。在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男儿三艺”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摔跤:正式摔跤比赛的仪式很隆重,参加者要穿上传统的服装,坎肩多用帆布和皮革做成,上缀闪亮的铜钉、银钉,犹如闪闪繁星。腰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希力布格”,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还套上有绣花图案的套裤,这样出汗不贴身,还可防止伤害事故,脚穿长靴,颈上套五色绸条制成的似项圈的“章嘎”。“章嘎”标志获取的名次,取胜次数越多,彩条越多。摔跤手蒙语称“博克”。出场前要唱摔跤歌,也叫出征歌,雄浑高亢,以壮行色。然后“博克”在歌声中跳着鹰步舞出场,这种舞跳跃高而快,是赛前的准备动作。“博克”都是膀宽腰圆的彪形大汉。待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然后交锋开始。争斗扭结盘旋,恰如蛟龙闹海、惊心动魄,令人神往。摔跤手每胜―次,就在他脖子上的“章嘎”上面挂一条彩色布条,夺冠的“博克”,被称为“纳钦”;力挫群雄的冠军称为“阿布儒古”。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民族一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当年,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正是凭借这无与匹敌的骑射武功统一中国。蒙古族射箭比赛的射程只有15米、20米,使用的是五彩颜色的“毡牌把”。比赛分静射和骑射两种。骑射,射手身穿短袍,身背弓箭,骑马到起跑线,发令后射手起跑,抽弓搭箭,瞄准射靶。一般规定每人射9支箭,分三轮射完。静射则是射手在规定的距离内,站立于固定的发射地点,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 赛马: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赛马是他们最喜爱的传统项目。参加赛马的人数年龄不限。成人参加赛走马,男女儿童赛快马。最短距离是16公里,最长是60公里。按传统习惯,要往获得第一名的马头上、身上撒奶酒或鲜奶,并朗诵赞颂骑手和马匹的诗,以示祝贺。
祭敖包:“敖包”是蒙语的音译,意为石头堆。内蒙古大草原辽阔无垠,天地相连,难以辨认方位,于是,牧民在游牧的交界处或路口垒石为标记,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此风俗。古代,建敖包和祭敖包很简单,人们在居住地周围,用石头和柳条垒成小包,便可祭祀。后来,随着喇嘛教传人内蒙古地区,为这种建、祭敖包的形式增添了许多宗教色彩,敖包由原来的一个小包也变成了敖包群,有的7个敖包并列而建,中间最大,两旁各有3个小的陪衬。敖包的个数以奇数为准,最多的可有13个:即一个大敖包居中,其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3个小敖包陪衬。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旨在祝福人畜两旺。祭祀时,主体敖包上插杆子,挂旌旗,旗用白绸所做,上书经文。小敖包插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旌旗。祭祀仪式隆重、严肃而热烈。届时,方圆几十里的牧民骑上奔驰的骏马,坐上“草原之舟”勒勒车,手捧祭品来参加祭祀活动。祭敖包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祭祀时,祭者围坐三面,面向活佛,并在蒙古包的地面上摆放―人多高的奶食品、阿木苏、点心或全羊等供品。当活佛发出祭祀开始的经令,法号奏出深沉粗犷的音调,众人双手合十,口中念咒为祭。然后,参加祭敖包的人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国,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人们外出远行,凡是经过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捧几捧土,以求吉祥。
蒙古族安代舞:《蒙古秘史》载:“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之溪,没膝之尘矣”,《安代舞》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在民间,最早是以驱邪治病为目的,后来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了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成为人人会跳的娱乐形式。草原上,每逢喜庆的节日或迎接尊贵的客人,蒙古族同胞便穿起艳丽的民族服装,跳起安代舞表达他们真诚喜悦的心情。
佛事活动查玛舞:查玛,民间俗称“跳大鬼”,是一种传承很久的宗教舞蹈。每逢庙会或佛事活动均跳查玛舞。这种舞蹈在寺庙佛祖宗唁巴的大殿前举行。跳查玛舞时,寺庙众僧头戴面具,身穿彩衣,法器吹出“哞哞”低沉的吼声,鼓乐齐鸣,在鼎沸声中,各角色按序先后出场,脚踏节拍,跳出不同形式的舞蹈。查玛舞大体可分“跳白鬼”、“跳螺神”、“跳天王”、“跳猴神”和“跳蝶神”等五幕。表演各具特色,白面鬼者舞的活泼幽默;螺神者舞的缓慢稳重;天王者舞的豪放刚劲;猴神者舞的逼真有趣。整个舞蹈表现出驱逐邪恶,祈求平安,与妖魔作斗争的场面。
四 宁城地区饮食文化特征
手把肉:对于羊肉的食用,蒙古族是真正的权威。蒙古民族吃羊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在清水里煮,不放葱、姜、大料等任何佐料。蒙古族认为,再美的调味品也美不过羊肉的本身,所以他们制作的手把肉是白水下锅,开锅即食,肉块鲜嫩,香而不腻。
烤全羊:是将去皮去膛的整羊架于火上烘烤。火是用杏木疙瘩烧旺的,火硬无烟。肉在火上左右翻转,表皮烧焦油滴外渗,香味喷发。烤熟后卸下架子,刀割食用,也不加油盐,不加佐料。烤全羊费工费时,人们不常食用,要等到贵客临门时,才作为宴客的佳肴。
马奶酒:醇香而微酸,酒精度不高。不会喝酒的人喝上一两碗也无醉意,老少皆宜。春夏之交,牧民们将鲜奶盛入盆或锅内,放置8-9小时后取出奶皮,然后将脱脂奶倒入木桶,先用牛奶酿出酒曲,再用马奶发酵酿出马奶酒。
宁城县山杏:山杏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宁城县山杏品种有辽杏,垂杏和西伯利亚山杏,其果仁可以食用,可入药,能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宁城老窖:被誉为“塞外茅台”的宁城老窖酒为国家银质奖,1994年通过了国家方圆委质量方圆认证,在市场上形成了南有茅台,北有塞外茅台的格局。
五 主要节庆
宁城县域节庆文化活动很多,包括杜鹃花节、达里湖华子鱼洄游观赏节、召庙庙会、克什克腾山野菜采摘节、紫蒙湖杯钓鱼大赛、红山旅游文化节、蒙古游牧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蒙古汗廷文化旅游节、中国巴林石文化节、巴林右旗民族手工艺品汇展、兴隆洼文化节、林西内蒙野果采摘节、玉龙沙湖沙漠越野、敖汉温泉文化节、达里湖冬捕节、达日罕银冬驼文化节等。
六 结语
宁城县属原喀喇沁中旗,是唁喇沁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保留和传承喀喇沁文化最好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民风民俗、饮食文化、节日庆典、古建筑群落现状等方面的研究综述,以引起对宁城县域内传承民族文化,传承蒙古族传统习俗,全力打造宁城县民族文化品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视,对进一步打造唁喇沁文化品牌有重要意义。
优秀论文期刊推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内蒙古蒙医学院学报》、《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合并后的新版。本刊征集论点明确、论据严密之作,主要刊登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博士硕士生论文、省级以上基金项目研究论文。本刊编委会由我校各学科资深教授13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