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珍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国的民族有很多,各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职称论文范文,文章题目是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摘 要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珍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蕴涵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拓展民族文化学科课程,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建构民族文化地方课程,开展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更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尊重,亦可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多元文化教育
作为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民族文化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狭隘的教育观念导致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基本处于遮蔽状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基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为地方培养经济文化建设者的目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与地域文化的联系,注重课程内容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因而,依据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实际需要,开发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同时又符合多元文化社会要求的课程,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1.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民族文化面临着日渐衰微的命运,学生追逐于炫目、多样的流行文化,却淡漠了对生存地域民族文化的关注。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当然应该承担起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不过,民族地区的学校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要对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辩证分析,应该根据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区人才培养的标准,选择民族文化中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优秀因子,通过多样化课程形态的实施,让学生了解、感悟、评析民族文化,参与民族文化的建构,促成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固然是历史的结晶,但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中所既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加、变化与改革”[1]。这就需要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的课程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价值观念对地域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质疑和反思,使其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获得更好的发展。
2.有益于民族地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民族文化是某一地域学生成长的文化基础,学生成长的历程就是始终受到地域社会世代相传的生活模式和标准的塑造,因而学生“所需要的首先是对自身文化背景的认同,他所作的是以自己的生活世界为基础来理解和学习科学世界,而不是两者的断裂与对立”[2];把民族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是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的体现。其次,把民族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并加深情感。虽然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中,对民族文化耳濡目染,但依然可能对民族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与自觉的认识。石中英从“本土文化”和“内在发展”的角度提出学校教育应注重“本土知识”或“民间知识”的传递、掌握和批判,注意培养学生作为本土社会一员所应该具有的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本土社会之间难以割舍的文化和心理联系。[3]利用民族文化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从而生发热爱本土、建设家乡的情感。最后,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体现在多元智力方面。学习民间剪纸、刺绣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参与民族对歌表演亦可以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借助民族体育项目能够强身健体,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尊重与理解
课程既是优秀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手段,也是异质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多元的文化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要施行的是集权制的国家课程模式,以普适性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地域、民族文化难以在学校课程中得到体现,“文化失调”是民族地区教育普遍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随着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都将地域文化作为关注的资源,因为这是当地师生赖以生活和成长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生态。地域民族文化进入学校领域,使学校教育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缓解了校内外生活的对立,使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来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尤其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使民族学生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其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时,使其他民族的学生通过民族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消除对少数民族的神秘感及其文化上的偏见,增强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进而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1.拓展民族文化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基本课程组织形态,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凭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在人文学科类的课程标准中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4]。
这些纲领性文件为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意见,也对学科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语文课程为例,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为“多彩的民族文化”,本单元通过《神鸟》、《格萨尔王的故事》、《冬不拉》、《火把节》、《刘三姐》五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彝族、壮族的民间故事、民族节日和民间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学习了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将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饮食民俗、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活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生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音乐课程拓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训练时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曲调优美的民族经典曲目,使学生在悦耳动听的旋律中,不仅习得音乐知识,也对民族音乐的特征有一定的感知;在进行舞蹈训练时,增加民族舞蹈特征的元素,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的语言内涵和文化价值,体验民族舞蹈的魅力。民族工艺美术、民族民间体育、民族历史等文化可以通过美术、体育、历史等课程来传承。 2.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用综合类和学科类两大形式。综合类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综合呈现某一地域民族文化的整体面貌,使学生对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感知与体验。比如,《回族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可以在概述宁夏的地理风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将回族的民俗文化依照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进行分类学习,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自学、讨论、调查、参观、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了解回族文化,获得丰富的乡土情感体验,形成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对回族文化的理性认识、批判反思中自觉承担传承的责任。学科类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某一学科教师为开发主体,侧重于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活动的开展。民间文学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回族民间文学》校本课程可以精选回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等,通过这些文学内容的学习,了解回族民间文学丰富的文学样式,汲取民间文学智慧,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形象感知回族的历史、民俗、独特的语言,体悟回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多元文化素养[5]。《回族踏脚》校本课程则是以回族体育和竞技项目踏脚为学习的内容,通过对平踏、后转踏、连环踏等动作的学习,初步掌握攻防的基本技能,提高身体协调能力与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回族民歌“花儿”目前已成为宁夏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仅教唱、欣赏“花儿”名曲,还要求学生即兴填词演唱;并探索含有多声部技巧的“花儿”合唱,改编出“花儿”器乐曲,创编出“花儿”校园集体舞等等。
3.建构民族文化地方课程
民族文化地方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载体,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素质、为地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重要作用。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呈现出本民族独有的特质,凝聚着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寄托,积淀着民族心理、性格、审美情趣、风俗习惯,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民族文化不仅包括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信仰崇尚文化、丰富而独特的生活文化、注重道德行为规范的人生礼仪文化,充满智慧的民间游艺文化,还包括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文化。民族文化地方课程从开发内容上宜以综合类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目的使民族地区的学生对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与体悟。比如,《藏族文化》地方课程,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七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包括山川、江河、草原、物产、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生产生活包括饮食、生产方式及工具、节庆等;民风民俗包括婚丧嫁娶、服饰、礼节、饮食等;社会历史包括寓言、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传统科学包括天文、历算、医学、建筑工程等;民族艺术包括绘画、建筑、戏曲、器具、民歌等;语言文学包括民间各类文学样式,谚语、笑话与幽默等。[6]这类综合性民族文化地方课程,将民族文化放置于其产生、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了解生活区域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生发对多元文化的正确态度,发展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往能力。
4.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强调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经验,进行自主性的选择与探究,并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提升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活动可以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大型活动来展开。
其一,与学科教学相联系。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究其中包含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本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作为学生采风的内容,要求学生自由合作,自愿选择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学习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歌舞表演、实物介绍、课件展示、小论文写作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民族文化的直接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二,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而形成的自主性学习单位,是民族文化传承最有效的一种活动组织。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体育、工艺美术等都可以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方式展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激发了兴趣爱好,还培养了地域民族文化的潜在传承者。其三,通过学校的大型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比如,在运动会上增加民族民间体育的表演项目或竞技项目;节目晚会、联欢会上鼓励演唱民族歌曲,演奏民族乐器,表演民族舞蹈;开展地域文化活动周,通过专题讲座、展板宣传、文艺表演、民族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活动感知民族文化的韵味,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探究民族文化的内涵,生发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觉的传承意识。
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能丰富教育内容,促成特色教育的形成,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地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发展学生热爱本土、建设家乡的情感。只有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丰富与传承,从而为地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2] 靳玉乐.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3(12).
[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赵红.“回族民间文学”校本课程的基本构想[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社会学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信息方略》作为ZiffDavis集团旗下的核心媒体之一,《CIOInsight》杂志于2001年创刊,是一本面向CIO/CTO/技术副总裁等高端人群,以信息技术管理与业务管理结合的战略、方法与方向为主要报道内容的高端商业杂志,曾被评为全美十大商业杂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