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歌曲是现如今很火爆的一个综艺节目,收视率一直在上升,那么其风靡的原因有哪些呢?很多社会学家也针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主要从音乐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好歌曲》风靡的一些原因,文章是一篇核心论文正规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从音乐社会学角度浅析了《中国好歌曲》风靡的原因。首先原创音乐被如此重视是在中国音乐史上或者是电视节目中都首次,虽然以前的一些音乐节目中也有原创的分组,但并没有放在首要位置上。第二,音乐原创节目的产生,使得非常多的音乐创作者看到了新的希望,也使中国音乐版权保护的未来看到希望。第三,音乐节目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第四是源自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受众心理的改变。第五,优质的传播媒介也是节目火爆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中国好歌曲,原创音乐,版权,需要,媒介,原因
启示 2014年1月3日到3月21日,央视三套(综艺频道)与灿星制作团队联合推出了大型原创音乐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此节目是由《中国好声音》的原班人马自主研发的新型真人秀节目。在我看来,不论是舞台设置,赛制设置,舞台表演形式都跟之前广受好评的《中国好声音》的相似,所谓的新可能主要在原创音乐上,但可能由于相似性的原因,《中国好歌曲》在一开始便被大家关注,人们怀着好奇的心态等着灿星制作团队的“亲生宝宝”降临,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其“面容”。
《中国好歌曲》播出第一期后,荣登收视榜首宝座。第二期播出后,收视上升1.95%。在与其档期相同的《最强大脑》(上升0.85%)《我是歌手》(下降1.34%)的节目收视率比赛中,占据上升幅度冠军的宝座原创音乐得到重视 音乐版权看到希望毋庸置疑,这是原创歌曲再一次被重视的活动。不论是在中国音乐史上或者是电视节目中都可以成为里程碑。我们可以根据收视上升推测其发生的理由――除了《中国好声音》的粉丝群体外,有很多原创音乐人在关注本档节目。所以音乐原创节目的产生,使得非常多的音乐创作者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国好歌曲》参赛选手中有为自己音乐梦想不顾一切成为北漂的逐梦者,希望能通过这个舞台为自己的梦想添砖加瓦。如来自《再见吧 喵小姐》的作者王晓天,北漂十一年的上海女孩刘金等等。也有已经有名的音乐人士,他们不愁自己的生计,但仍然有一股希望大家认可自己原创歌曲的力量支持他们走上舞台。如在第一期中出现的北京著名的贝斯手张岭,他带着自己的原创歌曲《喝酒Blues》走上舞台;或是已经有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的背后创作者,如来自大凉山的莫西子诗创作的彝族方言歌曲《不要怕》,《爱呀》的作者金玟岐等等。不一样的身份背景,不一样的年龄,同样的音乐梦想,同样华语原创音乐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的希望使他们都走上了《中国好歌曲》的舞台。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创造性是所有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然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需要更好的原创动力,通过电视节目的来展示中国音乐的原创力,这样的形式毋庸置疑能够十分直接的对大众产生影响,且这个影响持续的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影响力大。但是对于持久、长远的发展流行音乐,推广中国的音乐原创力不能仅仅通过电视节目来产生或者是选手故事来延续关注度,而是需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创新的风潮,构建音乐与社会的双向联系,从而更好地、更持久地推动中国音乐的长远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群体中两级分化的现象也日益明显。富人越来越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出入于各种高级会所;穷人越来越穷,住着潮湿的地下室,食着支持基本生理活动的食物,为自己的梦想不断打拼。这样的的社会现实,在奔走在全面小康道路上的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不论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或是其他二三线的小城市都屡见不鲜。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自己的情绪,诠释自己的梦想,这时候音乐就成为很多人选择的工具。而我们在《中国好歌曲》听到的音乐仅仅是这群人中很小的一部分。它们或是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或者表达对梦想的厚积薄发;或是表达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或者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叹息,都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表达。所以我们可以得知,需要的第二种类型是情感共鸣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我们喜爱创作者的音乐。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且十分喜欢的是在《中国好歌曲》第一季第二期中出场的36岁上海歌者―刘金。她在小片中说到自己的现状,如果足够幸运的时候,能卖出去一两首歌,勉强还能缴上房租,否则还得变卖“家产”来凑房租的钱。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独自坚守了十一年,只为最终的厚积薄发。她的嗓音有着独特的沉着的力量却在其中也充满着朝气,音符和歌词仿佛夹带着一种力量推动她勇往直前。从她的音乐中,我能够感受到她似乎是一个和我一样倔强的人。把逐梦路上所有的荆棘都当做用来战胜困难的匕首,把遇到的所有阻碍都看作成长的阶梯,把所有的经历都当做是上天赐予的历练,只为储蓄能量,等待着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厚积薄发。
社会环境改变受众心理
曾遂今先生在音乐社会学中说道:“音乐流行的本质是社会中人们音乐行为的连锁性感染和模仿,是个体迫于外界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自我心理强制,即“从众”行为。”有很长一段时间大众的心理是趋同的,是由于受社会的限制。比如在上世纪50、60年代,样板戏成为革命时期的唯一选择。在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了解到的信息数量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音乐种类也越来越多,革命样板戏的地位逐渐被各种不同种类的音乐取代。而随着商品时代的到来,流行音乐被市场和社会选择。人们把他们当做一种时尚,争相追随,导致了一股又一股流行音乐潮的产生。潮流中的人们争先恐后的往选秀平台上挤,掀起一波一波的选秀狂潮。
媒介对音乐在社会中传播作用
“音乐源自于社会和社会中的人和情感,音乐又作用于社会”这是曾遂今老师在谈及音乐与社会关系时所说过的一句话。足以见得在音乐社会学中,媒介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是联通音乐与社会之间大门的钥匙。央视卓越的传播平台优势,在《中国好歌曲》的传播过程中也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试想,如果《中国好歌曲》节目在一些小型的地方电视台播出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吗?在形式上,节目中选手小片对选手的介绍也是电视媒介的一种传播优势。它将每一首音乐背后的故事描绘的栩栩如生,在展示选手们真实个性的同时,通过情感慰藉延长社会受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节目产生长久的兴趣,与当下中国社会诉求的核心点达成完美的契合――一个普通人勇敢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并从中映射出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他们的故事与当下年轻人的梦想出奇一致,让观众通过艺术心理的移植效果,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观众在网络上疯狂地传播,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使得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好歌曲》,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启示
从前面对《中国好歌曲》以社会学角度的简单分析中我们不难证实,音乐创造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的情感,与此同时,节目中的优秀原创音乐作品也反作用于社会,使得社会中产生一股风靡的音乐创作之风或是使得社会中有相同经历的人收到鼓舞。音乐与社会相互联系,也提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音乐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推动社会正向发展的义务。选秀节目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创新绝对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社会层面鼓励创新之风,使得创新的风气不仅仅作用于音乐,而是作用于各个文化领域,必然会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那么中国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就之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音乐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与学科认识》 作者:曾遂今 《音乐艺术》2002年第3期.
[2]《音乐社会学》 作者:曾遂今.
[3]《<中国好歌曲>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关玲 《创新空间》2014年第5期.
[4]《<中国好声音>的音乐社会学解读》 作者:邬治国 《音乐前沿》.
社科类核心期刊推荐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研究》创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本刊是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学术刊物,主要由学术争鸣、文艺理论天地、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研究生论坛、新书评介七大版块的内容构成,适合专业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