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教育期刊发表论文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意义及路径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9-07 11:57 热度:

  友善是一个人美好的品质,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国家也逐渐开始对国民友善品质加强了一些关注和培育。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来说,每个学校都开设了一些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这对提升一个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是一篇省级教育期刊发表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探析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意义及路径。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友善”作为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列举出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其友善品质,不仅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更是化解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友善大学生,培育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身份逐渐由最初的“被动承受者”逐渐向“主动责任者”转变,并最终以独立的社会个体出现。但在经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中,社会成员“个体化”也会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一现象呈不断蔓延趋势。社会“个体化”现象在促进社会个体意识觉醒、满足个体释放活力、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冷漠、社会分化严重、个体身心失衡等严重问题。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理性处理各类社会关系是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个体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从本质上看是个体在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出现问题。友善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经过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友善”列为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更体现了国家对培育公民理性地处理各类复杂社会关系品质的重视。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其友善品质对于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友善的内涵

  在甲骨文中,“友”是由两个“又”组成,是会意字,象征着朋友之间伸出援手,意为帮助。“善”是由羊和言组成,羊在古代象征吉祥,言为讲话、言语之意,固善为吉祥的言语。“友”与“善”组成“友善”一词后,即表示互相祝福、互相帮助之意。作为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核心要素,友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家、道家抑或是佛家,都得以重视。因此,在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特殊时期,友善作为缓解道德冷漠、社会分化、部分社会成员身心失衡等问题的一剂良药,应该得以大力弘扬和培育。其中,友善品质包含待己友善、与人为善、善待自然三个方面的内涵。

  待己友善作为新时期友善品质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处理自身身心关系的基本准则。待己友善,体现在珍爱生命,身心和谐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是指发自人类内心最原始的欲望。“超我”则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受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因此,“本我”与“超我”时常产生冲突,需要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进行调节,这就表现为个体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以保持身心平衡。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工作等压力加大,亚健康人群比例逐年增加。这一类人的“自我”不能够有效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身心失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尚未具备理性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有限,加之网络对社会上各类负面信息的报道增加,时常超出他们的心理预期值,导致其心理失衡。此时,加强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使其以友善的眼光和方式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平衡身心发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十分重要。

  与人为善,是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要求做到助人为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作为一个节点身处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得以体现。因此,理性处理社会关系十分重要。友善是人处理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道德品质和规范。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个体化”趋向明显,道德冷漠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友善要求人们做到助人为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是友善品质的直接体现。互相帮助是友善的本意所在,因此古语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时,友善还要求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这是友善的前提。在当前社会,无论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其社会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不以地位高低、财富多寡论远近,不对富贵之人曲意逢迎,不对贫贱之人冷眼相对,做到尊重他人,这是做到友善的前提条件。

  善待自然,是个体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善待自然要求我们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组成其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开始向自然界发起疯狂进攻,在创造一个个工业神话的时候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在当前,我们必须正视生态问题,以实际行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因此,我们人类不仅仅要做到待己友善、与人为善,更要善待自然。善待自然不仅是保护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更是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

  二、大学生友善品质培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因此,改变社会不良风气,要从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开始。培育大学生的友善品质,不仅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要求。

  (一)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是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大举措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个体化”趋向更加明显,社会生活中道德冷漠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小悦悦”事件到四川达州老人“碰瓷”事件,无一不表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出现了问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从外在压力角度,友善是一种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做到待己友善、与人为善、善待自然;从内在约束角度,友善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要求和约束。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友善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提升大学生群体道德素质水平,是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形成不仅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还包括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推崇。工具理性是以实现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它并不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这就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消极因素,我们更需要用理性的因素加以平衡和限制,这就必定涉及到友善品质的培育。面对工具理性带来的冰冷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个体化”引起的道德冷漠,友善可以为其注入浓浓的人情味,以此润滑社会交往中的摩擦,消解社会发展中的冷漠。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肩负建设国家之重任,因此具备友善的高尚品质,保证身心健康,具备理性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这不仅是成为一名国家栋梁的基本品质,更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友善品质培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友善作为人与人和谐交往的基本要素,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并能将友善品质的培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普及友善教育

  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课堂教学是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通识课,是传播友善思想、培育友善品质的最佳途径。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友善品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势在必行。首先,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加重友善教育的比重,包括强化友善品质的道德意蕴、传播中外友善思想的精华、灌输友善品质的内容和要求,以此提升大学生对友善品质的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将友善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其次,友善的三层内涵决定了高校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观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教育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防御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实现待己友善。通过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现状,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最终实现将友善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使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友善的本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关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友善氛围

  大学生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各类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的第二课堂。高校应着力营造友善氛围,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开辟友善教育的第二课堂。首先,在硬件设施上,高校应积极完善校园友善文化设施建设,包括宣传友善品质的名人名言,校园横幅以及相关图书资料。在软件上,高校应掌握校园舆论导向,着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友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积极营造友善氛围。其次,高校应深化与友善品质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与友善相关的系列专家讲座及志愿服务等,定期评选表彰友善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友善的浓厚氛围。最后通过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友善氛围,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友善品质。

  (三)加强高校制度建设,改善友善的保障制度

  道德建设不仅需要道德教育的引导,更离不开相关制度的规范。因此,加强高校相关制度建设,是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对友善品质的认知、内化和践行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内容的系统灌输、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更需要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因此,高校应积极建立系统的友善保障体系,把引导与约束相结合,通过严格管理,促进向善扬善的校园风气,使友善行为成为校园常态。为此,高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依规治校,形成系统有效的友善保障体系。首先,高校应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以法治思维规范校园秩序,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其次,高校应坚持用相关政策保障校园文明环境,在学校发展规划、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实践活动等政策制定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友善品质的本质要求,在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中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最终实现良性互动。最后,在建立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将大学生友善行为纳入考核体系,以体现出对友善品质的硬性要求,做到鼓励友善行为、谴责惩罚伪善行为,形成正向效应,为形成和谐友善的校园氛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促进学生对友善的认知、内化和践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

  [3]吕晶晶.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化解道德冷漠[J].湖北社会科学,2014(5).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3.

  省级优秀教育期刊推荐《黑龙江高教研究》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黑龙江高教学会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理论刊物。1982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编辑部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内。

文章标题:省级教育期刊发表论文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意义及路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2795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