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乡文学投稿对传统“描写”定义的批判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8-26 14:01 热度:

  描写是我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经常会说起的一个词,但是关于描写的一些定义 和解释很多专家也都存在一些质疑。本文是一篇杉乡文学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对传统“描写”定义的批判。

  摘 要:象形造字与文章写作的思维过程一致,都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属于微观写作。象形造字是赋形思维控制下的路径思维运动;它既有创生字形进行表意的“焦点觉知”,又有对描写部件进行精心选择、结构,将字义具体化、修辞化的“附带觉知”。象形造字的描写思维与技法,对于解决传统写作学描写定义的局限――只有表层的路径思维而缺少赋形思维的控制,只有“焦点意识”没有“附带意识”,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围绕描写主题,在“焦点觉知”、“焦点意识”的基础上,建立“附带觉知”、“附带意识”的技能意识(赋形思维控制下的路径思维的立体性思维结构和状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描写写作行为。

  关键词:赋形思维,构成思维,描写,焦点觉知,附带觉知

  一、对传统“描写”定义的批判

  (一)只有表层的写作路径思维,没有赋形思维的控制

  现作学中,“描写”的定义为:把描写对象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实态具体地、逼真地描摹、刻画出来,展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可是,复杂缤纷的人、事、景、物,不可能都成为文章行文的描写对象,怎样判断、选择描写对象组织成文?这需要我们以写作的主题为标准进行筛选,能突出、渲染主题的对象才能入选为描写的目标。

  因此,描写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够渲染主题、有助于主题清晰化的事物进行描画,这种思维操作技术,就是赋形思维。但是,现行的“描写”定义缺少了描写的关键思维过程――赋形思维。它只点明了描写所需运用的路径思维――“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却没有阐述如何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所选对象进行描写,即路径思维的实践过程。因而,现有的“描写”定义,不仅缺失赋形思维的控制,其点到的路径思维也是表层的、缺乏具体操作程序的空洞表述。

  (二)只有描写的“焦点觉知”、“焦点意识”,没有“附带觉知”、“附带意识”

  波兰尼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觉知分为两种:“焦点觉知”与“附带觉知”。“焦点觉知”是指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认识对象整体的觉知,是一种对目标最后落实的操作完成状态;“附带觉知”是指构成对象整体的细节虽并非我们的注意力焦点所在,但仍能被我们所觉察。附带觉知是一种前提、条件、导引,是一种选择、把关、控制,是一种“未完成状态”的决定性力量。

  波兰尼指出,在人的每个现实的觉察认知里,这两种觉察因素是同时存在的。例如:在讲话或者写作的时候,其“焦点觉知”、“目标觉知”是文本形式的形成;而“附带觉知”则是材料、词语的理解、选择与结构以及思维如何展开而形成有序的意义体系,是讲话和写作行为的前提条件、途径和手段,也是表达行为是否成功的关键。

  然而,现作学的“描写”定义中,只说明了描写的“焦点觉知”――文本形式的形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的空间和状态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而对于描写的控制、选择和实践的思维机制――怎样选择事物;对所选的描写对象是否贴切,是否可以很好的表现描写主题等问题的思考;材料的展开顺序、组织结构等描写之“附带觉知”的问题,却并未揭示出来,因此这不是真正的、科学的、有效的描写理论。

  (三)传统写作学中“描写”定义的后果

  现作学对“描写”定义的阐释中,只有表层的路径思维而缺少赋形思维的控制,只有“焦点意识”而没有“附带意识”。这将会导致人们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出现:不知道如何选择描写对象(要对哪些事物进行描写);也不知道怎样对描写对象进行控制、展开与组织。这就往往使得描写成了是自然主义的“录像”,而不是艺术化(有所选择、组织)的经过剪接、加工的“电影”。

  二、象形字的描写思维规律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以线条描画事物外形轮廓结构、表达字义的方法就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然而,许慎却没能道出象形造字背后的思维原理:象形字究竟是如何象形的?换言之,许慎的象形定义中只有“焦点意识”――“画成其物”和表层的“附带意识”――“随体诘诎”,缺乏明确的“附带意识”:选择事物外形轮廓中的哪些部位作为描写元素进行描写――如何判断、选择所要描写的部位(赋形思维)?怎样结构、组织所选的各个描写元素(路径思维)?这些象形字描写的选择与组织的问题,是“附带觉知”要解决的问题。

  象形造字首先建立在对事物的构成性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成果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渐渐形成了统观论的思想,有了集合性的概念,能抓住各类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从而能对世间万物进行分门别类,也能对种类内部各个事物的结构、构成元素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

  在对各类事物外形组织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象形造字才能抓住事物各自的典型外形特征为“字眼”、描写的主题,选择事物(或借助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外形轮廓中能代表或渲染主题的部分进行描画、赋形、结构字形。无论是对事物能表现自身特征的各部位的描写,还是借助周围环境的衬托对主体事物进行渲染,象形字每个部位的每一笔描画,都是一种赋形思维的途径:对事物轮廓特征的层层渲染,对字义主题(事物典型特征)的重复性、清晰化赋形。在对所选的各个描写元素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事物的典型特征被不断地重复、强化,其物形、字义也就愈发突出、清晰、明朗。同时,不同特征的象形字之间又形成鲜明的比较、对照,在相反、相对的事物的反衬中,各自之间形成很好的区分。重复与对比两种赋形思维双管齐下,从不同角度对物体形象进行强化,二者运用的越多,事物的外形越形象、生动,字义信息越鲜明、清晰。例如:“犬”(甲骨文、金文、小篆)字,描写了犬类瘦腹、尾巴上翘的典型外形特征的同时,又对头、耳、四肢等其他身体部位的外形轮廓进行描写、赋形。由此一来,“犬”字不仅主题特征突出,而且,在其他部位的层层渲染下,其形象更加鲜明,字义就不言而喻了。同时,“犬”又同“马”(小篆)、“象”(甲骨文、金文、小篆)、“鹿”(甲骨文、金文、小篆)、“豕”(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四蹄哺乳类的其他动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好的突出各自的典型特征。   由此可见,象形造字是赋形思维控制下的构成思维操作:利用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模型,在字形的组织、结构中,将事物的典型类别特征充分具体化、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

  三、解决的办法、出路

  象形字的描写思维与技法,对于解决传统写作学描写定义的局限,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在路径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赋形思维的认识

  赋形思维是描写行为的起点,也是描写行为的最终目标和理想,但它缺乏方向感、操作性,是一种空间性的写作思维状态,而不是时间性、逻辑性、程序化的写作思维状态。因此,要对描写的赋形思维达到操作性的境界,就需要结合路径思维――描写行为的具体实践途径――分析与综合。整个描写行为的过程是:

  首先,确定描写对象:用赋形思维选择、确定可以渲染描写主题、立意的人、事、景、物作为描写对象。然后,用路径思维确定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对所选对象进行描写、组织与结构成文:可以采用因果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构成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过程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程度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来实现对所选对象的具体描写过程。以赋形思维引导路径思维,以路径思维实践赋形思维,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顺利而成功地实现描写过程。

  (二)在“焦点觉知”、“焦点意识”的基础上,建立“附带觉知”、“附带意识”

  在描写的写作行为中,创生描写的言语形式进行表意的意识,是“焦点觉知”。按描写的话题、主题进行材料与语言的选择与组织,将描写的主题具体化、修辞化、赋形化的意识,是“附带觉知”、“附带意识”。后者是实现描写行为的前提条件与关键所在。

  可见,描写的写作行为的本质是一种选择化、组织化与秩序化的过程。选择和组织的依据、思维操作模型(赋形思维、路径思维)就成为附带性知识本身。描写选择的本质就是要把符号体系的外延中那些非“事物或行动的固定场境所固有的”意义的材料、语言符号排除出去;把那些能够表现“事物或行动的固定场境所固有的”意义的材料、语言符号选择保留下来,从而组成文章结构。

  故波兰尼说:“说话就是创造符号、观察其贴切性并解释其种种可选的关系。虽然动物也具有这三种官能,但是它却不能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不止是“说话”,所有的写作行为(包括描写)都是如此。“创造符号”就是为了表达主题,而创生语词、句子、结构、话语等语言形式“符号”,这是写作的“焦点觉知”、“焦点意识”。“观察其贴切性”就是考察、理解、评价、判断“语词、句子、结构、话语”的表达意义的“贴切性”(即“赋形思维”),是一种“附带觉知”、“附带意识”。而“解释其种种可选的关系”,也是说话、写作的一种依据主题、意义对语词、材料、结构的选择问题(即“赋形思维”),这也是一种“附带觉知”、“附带意识”。这些“附带意识”都进行完毕,句子、段落、篇章的组织才能生成,焦点目标――话语语篇、文本得以实现。描写作为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现过程也是经过“附带觉知”下的选择、判断与组织(即“赋形思维”)之后,才能最终实现“焦点觉知”的文本呈现形式。

  因此,围绕描写主题,在“焦点觉知”、“焦点意识”的基础上,建立“附带觉知”、“附带意识”的技能意识(即:赋形思维控制下的路径思维的立体性思维结构和状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描写写作行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四川新华彩印厂印刷,1981.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7]李白鹤.默会维度上认识理想的重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文学论文投稿优秀期刊推荐《文史月刊》本刊是具有40年办刊历史,记述中国包括山西近百年来历史大事的文史类杂志。办刊宗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变迁,深刻揭示发展运作规律,积极而又生动具体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文章标题:杉乡文学投稿对传统“描写”定义的批判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2783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