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校都会教导学生品德上做到真善美,善是道德中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善也是一种美德,本文主要针对“善行河北”之社会价值与伦理精神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文章是一篇硕士论文发表的社会学论文范文。
摘 要:“善”是美德,美德是力量,善的生活符合秩序,道德的生活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道德生活是社会价值效益化的最大体现。“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对构建富有伦理精神的、有道德秩序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善行河北”的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善行河北”,伦理精神,价值
一、问题提出
2012年,河北发起了“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其含义是:“‘善’就是引导人们讲道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厚德重义的燕赵风骨;‘行’就是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 活动的目的是在河北倡导和实践互助之风、诚信之风、孝敬之风;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2014年,“善行河北”活动举行展览,200多名道德人物及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他们为公民社会带来了新的价值视角,激发了社会的正义、正气,为社会带来了温暖和正能量,在动荡的社会变革中支撑起一片安全的岛屿。
中国改革30年来,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迁,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早已成为国家和民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上的巨大反差,更是为人所诟病。普遍的人们陷入进道德生活的分裂状态中:一方面,人们追求美好安全有序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人们生活在不美好不安全且无序的社会生活中。一方面,官员高讲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却以权谋私,视人民为草芥。一方面,人们诅咒一切自利的伤害他人的非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为一己之私丧失起码的道德底线……,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乱象。长期以来,我们关注一系列具体的道德与非道德案件,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但就整个社会而言,中国人的道德现状和前景依然令人忧虑。是什么原因造成众所诟病的社会道德现状呢?梳理各家学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也是最普遍的认识,认为是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崩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换言之,是社会价值真空而引起的道德混乱;第二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造成的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第三种,认为传统道德的丢失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观念的侵蚀;第四种,信仰缺失。
虽然这些观点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但却无法解释这样的社会存在,即在社会道德普遍败坏的情景下,为什么依然有那些宁愿失去自我生命去拯救另外一个陌生的生命的人存在;无法解释当汶川地震时许多人穿越半个中国无私救援的行为;无法说明为什么世界上公民素质最高的国家是市场经济充分开发的、最具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日本、北欧、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无法说明对整个社会而言我们的精神靠什么生存,社会这个系统靠什么运转和进步。由此,笔者认为这些对国人道德现状的分析观点是消极的对社会道德的审判,并没有从根本上说明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的原因,因此也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对道德行动的认识上,其活动的组织和设计重在“……解决道德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的载体问题”。但如何深化?如何成为社会共识?如何成为公众的价值准则?进而建构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就必须要有理论支撑。道德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具有逻辑性格的伦理判断。 通过对“善行河北”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进行伦理精神及社会价值的研究以推动道德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同时更希望能为解决中国当代道德自处与他处的难题提供一种视角。
二、“善行河北”是人类生活基本逻辑的表达
推动社会进步是各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一次科技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对人及人的美好和能力的提升与肯定。今天的中国较之以往的历史时代是从未有过的进步和发展,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焦虑和质疑。纵观历史,任何社会如果没有建立一种普遍的伦理秩序,道德状态都会非常糟糕。现实中,国人都在自发的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取舍,但却是个体意义而非公共意义上的。如果从道德评价层面看当代社会,那么“危险的产品、剥削工人、行贿受贿、欺骗顾客,所有这一切行为是任何社会契约都要禁止的。也是人们在道德认识上都认为不道德的。
何以自处与他处,是当代中国道德的难题。“善行河北”揭示了“善”的行为所具有的力量和价值,为人们展示出一种有益、健康、快乐、安全的生活方式。在多个层面阐明基于功利主义而又超越功利主义的有道德的社会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和进步关键因素,具有道德性才具有合理性、发展性。
1、善是一种意识,一种判断,进而是一种选择,一种行为。由善念到善行是人类由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最美好的体验过程。 “善”可以是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2、善行是美德,美德是力量。康德有一段动人心魄的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在公共生活中看美德,美德是社会聚合中的粘合剂,是建立公正世界的重要推手。因此美德是力量,更具有价值。在今天的中国更是一种有限而稀缺的资源。“善行河北”是一个关于美德是如何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中最富价值的那部分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倡导。善念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点。善行表达关怀、同情、信任、公正的社会力量。迈克尔·桑德尔在《公正》中指出:“要求民主社会的公民们在进入公共领域时,将他们的道德和宗教信仰抛置脑后,这可能是一种保证宽容和相互尊重的途径。然而,实际上其反面却可能是真实的。同时, “缺乏实质性道德参与的政治,会产生一种贫瘠的公民生活。同时,它也容易引入狭隘的、不宽容的道德主义。可见,善会带领人们由个体无约束行为逐渐走进具有约束力的公共生活。
3、善的生活符合秩序,道德的生活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因此道德生活是社会价值效益化的最大体现。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到法治时代,基于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是人类理性原则的胜利。“因为人类有一种独特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自然人具有理性、文明、语言、社会生活、道德和进步的潜在能力。动物仅仅服从于自然唯一的支配,人则由于这种能力而具有‘自由主动者的资格’。可见,人类的自我完善能力是保证人类生存的重要法则。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曾经提出过他对于道德的认识,他认为:道德观在客观上是社会不断选择的结果。即有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观会逐渐繁殖被更多人所接受,而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观,不仅道德观点本身难以为继,连持有这种观点的社会也难以发展。在其著作中他还援引了美国学者的一段话:“在有选择地适应石器时代的种种危险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克服或贬抑了灵长目动物的种种习性,如自私自利、杂乱的性交、争雄称霸、野蛮地竞争等等。人类社会用血族关系和合作代替了冲突,将团结置于性欲之上,人类社会在其最早的时期中完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克服人类所具有的灵长目动物的天性,从而确保了人类的不断进化的特点……。”。可见,人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共同的良善生活不仅是可能的、有意义的;而且是必要的、必需的。
三、“善行河北”的伦理精神是社会秩序的构建基础
“善行河北”虽然是一个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它倡导个人、行业、组织实行有道德的行为,但其最终指向是构建一个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富有理性精神的伦理社会。“伦理的本质是“精神自我”的仁爱,只有把世界的一切当成自我的人才有这种境界,把一个鲜明个性的人放到他合适的位置是仁爱,对一个犯罪堕落的人实行制裁是仁爱,对自然必然性充分利用是仁爱,对动植物的合理归宿是仁爱。一切都为了精神自我的充分展示,一切违背精神自我展示的势力必须纠正和引导,一切阻碍精神自我展示的势力必须坚决打击。只有这样,历史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超越自身。伦理社会不同于利益社会的生活方式就是,利益社会只有打败对方才能发展自己,伦理社会只有其他人发展了才能自我完善。一种是你他的关系,一种是自我的关系。”“善行河北”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道德追求,表现出深刻的伦理精神。“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塑造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诚挚的关怀关系;“善行河北”引导了行业自律和职业规范,让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病人,让教师以守望之心教育学生,让官员以服务之心对待百姓,让工人以责任之心忠于职守;“善行河北”提升了人的精神层次,培养了一种家国情怀,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更积极的追求,让人们意识到生活除了追求自我的快乐、方便之外,还有一种公共的社会责任……。
伦理关系是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建构要素。传统中国所以稳定,是因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开始,就一步一步的建构了中国的道德律,直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社会的形成。但我们也必须了解,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伦理关系。重要的是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承认追求私人利益的正当性,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行之有效的对自利行为的约束机制,让人人明白,人的追求私利虽然是正当的,但必须在公共利益允许的边界内,而不是任意放任追逐利益致社会丧失安全、诚信。所以制度设计、法律参与道德领域建设是必须的且至关重要的。
“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很好的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今天中国社会伦理关系建设的指南,因为它指明了国家、社会、个人在整个社会中如何自处和他处的基本标准。首先,在国家层面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它可以强有力的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的提升。事实上,行政伦理是道德建设的指南,政府制度和工作行为的诚信以及规范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效运行是最具榜样力量、安全力量的。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公共空间生活的标准,今天中国已经不是“熟人社会”的生存模式,而是全面进入到一个“陌生人伦理”的社会形态中,流行于“熟人社会”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已经不适宜今天的中国。[11]在这个流动的、变化的、短暂的社会中,要有一套适合陌生人相处的新伦理关系,即契约关系,用以保证人们在参与公共生活的时候,有为公共生活的有序有效承担必须责任的制度准备和伦理准则。最后,在个人层面,它提出了基本的、也是重要的道德诉求,而这个诉求放在整个社会来看,是具有普遍性的伦理价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它是当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否则,社会就会坏掉。
“善行河北”活动全面的倡导着社会向善的生活价值观,它从人的基本生活入手,让人们看到,爱生命、爱家人、爱工作、爱社会、有责任感就可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当前的中国社会非常需要的价值认同,过良善生活不仅仅是有意义而且是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当然,基于此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更加富有建设性和成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2-203
[2]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255-285
[3][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赵月瑟译.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4][美]迈克尔·桑德尔著,朱慧玲译.公正该如何是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76
课题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4021501
作者简介:赵冬梅(1962——),女,湖北沙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同舟共进》杂志1988年创刊,是面向全国发行的时政文化月刊,由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主管、主办。杂志以开掘历史、聚焦现实、贴近社会、关注民生为宗旨,追求内容的思想性、可读性、冲击力、吸引力,风格的新颖、独特、敏锐、泼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