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扎染工艺及其旅游工艺品开发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2-04-07 09:27 热度: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是丝绸之路所遗留下的文化精髓,是与大理白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在世代的传承过程中,显现出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烙印,她蓝底白花中透露着白族民众对自然山川的情意追求[1]。白族扎染工艺在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逐渐由早期实用性逐渐转变为实用性兼顾装饰性旅游工艺品的发展趋势。由于近年来游客审美需求,部分扎染厂已改良其产品,如图案的新颖性、工艺的复合型、产品的多样性几方面。虽然其发展趋势良好,但个别扎染依然销售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图案、样式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个别工作室、民间工艺爱好者、艺术院校等结合其他门类的工艺技艺,创作出一批即具有传统扎染特色同时兼顾艺术性的扎染工艺品。他们对传统扎染工艺的革新,对丰富扎染艺术语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扎染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运用,拓宽了扎染艺术语言的表现空间。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及其旅游工艺品开发

  一、大理白族扎染现状概述

  周城作为大理白族扎染之乡,全村从事扎染技艺已形成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全村目前有近 40 家扎染厂、作坊。全部扎花工艺由村内闲置居民完成,一部分妇女完成靠扎花谋生,另外一部分为农闲时为扎染厂扎花。目前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分别为周城璞真扎染厂的拥有者段银开和段树坤夫妇。夫妻俩担任着白族扎染“官方”的宣传着和传承者,近年来多次被邀请前往各地进行白族扎染工艺的授课和展览工作。对于全村从事扎染工艺的民间艺人为白族扎染的保护与传承功不可没。全村从事扎染的民间艺人技术都相当娴熟,制作的产品在种类、图案上基本相同,规模较大的雇佣有工人,规模小的作坊成员有家人组成,其全部都为当地周城村本地人。当地从事扎花工艺的人员由小到 10 几岁少女至耄耋老人构成,其中以 40 岁以上的妇女为主。周城扎染产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周城白族扎染机遇与挑战 大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当地工艺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周城扎染便是在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了它的大发展,扎染产品不仅出口东南亚国家,也成为当地旅游市场上代表性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多年的发展已奠基了它的发展模式,扎染传统图案从早期的遗失经历了恢复期和大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鼎盛阶段。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游客需求不断的提高,审美情趣逐渐的多样化,游客对目前的扎染产品购买欲望不及以前,对扎染工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审美多样化的今天,无疑对于扎染来讲是一种挑战,工艺的变革和图案的更新迫在眉睫。于此同时,价格因素、族群集体意识和市场冲击等因素都对白族扎染的革新造成制约[1] 。

  (二)当地手工文化的传承 白族扎染工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全手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将民间匠人的情感融入于作品中,产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手工文化的精华所在便是制作者情感的渗透,是匠人们对所掌握技艺的执着追求和不求功利的品质,是特定文化圈的文化产物。是纺织品与染料、水的融合,是匠人有效利用当地生态环境所创造的技艺。在当今手工文化显得尤为珍贵,不单单是因为它完全是以手工的方式而制作的,而是因为它折射出物与人直接的情感关系、造物的材料、工艺、制作模式、时间、仪式等,是反映特定区域的造物文化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工艺特点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特点在于用针线对布进行缝制起到防染的作用,最终产生蓝白相间的图案和纹理。图案通过不同的针法,起到丰富其艺术语言的作用。其具体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如图 1 所示)。

  二、程式化和现代革新

  (一)白族扎染图案的程式化白族扎染工艺的程式化包含两个层面,造型艺术的程式化和制作工艺的程式化。白族扎染工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造型的程式化。它的程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构图、图案风格、用色的一致性。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手工制作者,虽然个体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有所不同,但在制作类似产品时不约而同的会使用相近或相似的工艺和手法。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区域文化对个体的潜在影响,民间艺人个体行为、审美只是当地文化的缩影,因此他们在制作同类型器物时往往无意识间会使用较为雷同的手法。正是受这种文化模式的影响使得民间艺术往往具有强烈的程式化模式,突显了产品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白族扎染工艺的革新白族扎染工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其创新已迫在眉睫。从事扎染工艺的民间艺人也为工艺创新所困扰,近年来虽然周城扎染在图案上已做了一定的创新,但与游客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白族扎染工艺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即多种民间技艺的融合和现代数码技术与传统扎染的结合。

  三、白族旅游工艺品研发路径

  (一)突显手工文化之美 周城作为中国扎染之乡,几乎多数家庭都在从事手工扎染工艺品的制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手工文化社区。这个社区在传承手工文化上,重复从事一项手工活动,古法扎染的传承、创造。即使是手工扎花费时费工,染色工艺繁琐,市场上出现的机器生产的仿扎染商品,省时省力,颜色层次多样、图案造型新颖,但这些依然没有影响周城白族民间艺人对手工制作的热情。用心做好每一块扎染产品,即使是一块蓝白相间的扎染从扎花到最终产品的诞生耗时一到两天之久,但周城的白族民间艺人却乐在其中,一针一线再现着白族深厚的文化。机器大生产出来的商品与手工制作的商品在多个层面上相比占绝对优势,但手工制作的商品在艺术价值、人文情怀、情感价值等方面是机器大生产商品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手工文化不仅能突显旅游工艺品的市场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装饰价值,同时也对构建工艺大国,创造大国工匠提供生存环境。此外,手工文化的发展能促进核心技艺持有者的数量和质量,并为提高手工工艺的革新和创新提供内在和外在环境。

  (二)加强工艺品创新人才的培养 大理白族旅游工艺品目前最大的劣势便在于革新力度不强。多数旅游工艺品是有当地不同手工艺社区的民间艺人所制作,民间艺人在工艺制作方面绝对具有权威话语权。但长期充分从事单一工艺的制作,让他们的思维极度的程式化,他们因生存需要而从事某种工艺品的制作,在未解决经济问题的前提下他们的创新动力从何谈起。而市场份额的把控全靠产品的创新性来决定,进而以当地手工工艺品核心技艺持有者为首,建立一支具有工艺美术、设计、绘画背景的大学生团队,民间手工艺教授当地不同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等,而学员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结合消费者需求、大众审美,研发具有创意性、新颖性、艺术性的作品,当地手工艺制作社区再完成最终的产品制作。在培养当地工艺品创新人才方面一定得突显当地手工艺品艺人的作用,他们是产品好坏最终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一定将产品是否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置于首位,保证产品内在文化和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积极与当地高校、工作室进行联合培训。此外政府应该为前往民间学习手工艺的人才提供政策、经济上的扶持,做到学员能够长期生活于当地,以防艰辛培养的人才流失。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艺行业因经济(收入低下)、文化(工匠地位不高,行业偏见)等因素,使得愿意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年轻人不断减少[3],即使是有具有专业艺术背景的学员,因短期未能见到长远的发展前景,同时生活在异地,生活方式与自身原有的生活环境相差太大,一旦掌握了熟练的某项工艺,受多方面的原因最终离开当地。在此政府应该发挥其服务作用,并对于民间工艺掌握者提供落户、编制等政策。

  (三)定期举办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工艺品设计大赛对于收集工艺品设计创意、提升当地工艺品宣传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目前大理白族各种工艺品的生产基地都较为集中,并已形成成熟的生产链条,这些以工艺品生产为生的社区其生产能力,技术掌握都较为成熟,但他们缺乏创新能力。此时政府和行业应该根据不同社区的工艺品特性,定期举办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帮助当地民间艺人收集和整理创意产品设计稿,定期指派专业研究人员指导当地社区制作符合市场喜好的旅游工艺品。当地工艺品社区为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他们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创新和研发能力均需外在团队技术支持和“监督”。因此,政府可以将扶持当地经济的部分资金用于举办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上,帮助和指导当地工艺品生产社区更好的发展当地经济。

  四、结语与展望

  白族扎染工艺是当地文化产业示范项目之一,是当地白族文化展示的媒介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地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白族扎染在此过程中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也对扎染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染从以前作为当地白族民众的生活用品演化为当地旅游工艺品,并在旅游工艺品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口碑。但随着游客需求的逐渐细化和提高,扎染和其他旅游工艺品一样在传承手工文化的同时面临着革新,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从近几年的调查来看,白族旅游工艺品市场相比前几年在产品研发方面提高不少。

  参考文献:

  [1] 余宏刚.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革新与创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230-237.

  [2] 吴敬,顾鸣.刍议“艺术染整”应用于家纺产品研发的可行性[J].纺织导报,2006,(10):144-149.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及其旅游工艺品开发》来源:《武汉纺织大学学报》,作者:余宏刚

文章标题:大理白族扎染工艺及其旅游工艺品开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4811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