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书籍设计,与“装帧”这一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绝不只是表皮元素的简单叠加,也不局限于平面图像或文字的交叉,而是更加立体性的“建筑”,传递着特定的文化气息和风格。很久前,设计师就针对书籍设计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探讨,认为书籍设计的过程渗透着主导性的认识,能够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逻辑性的编辑和调整,最终推动时代和专业的发展。因此,书籍设计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在传递基本信息的同时,也使全书的结构层次变得更加明晰,引领读者迅速把握图书主旨,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
一、书籍设计文化
书籍设计和文化本身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文化承载着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通常情况下,文化有两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两种形态可以拓展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还可向下延伸为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因此,文化的外延是相对广泛的,书籍设计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承载了不同类型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传递着先辈的高超智慧。从中国书籍自身的演变来看,书籍设计最早起源于商代,河南安阳殷墟在兽骨和龟甲上发现的象形文字就是最早的书籍原型。在文字演变的历程中,书籍形态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帛书、简策等。东汉以后,卷轴装帧也进入大众视野,造纸术普及,书籍有了统一的形态,排版和装订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近代以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书籍设计的调整,开始以直排线装形式为主。近些年来,我国出版业有了更为明显的进步,书籍装帧设计水准更加突出,许多书籍设计人才也纷纷涌现,例如陈幼坚、吕敬人等。国外的书籍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石碑书是最为显著的形式,主要用于记录宗教活动和日常事件,同一时期,贝叶经也是重要的文字记录载体。中世纪以后,羊皮纸凭借其自身柔软易书写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记录法典和经文。19世纪,英国人莫斯里引导了工艺美术运动,进一步奠定了西方书籍设计的基础。20世纪,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运动相继出现,为西方现代设计注入了更多生机与活力。此外,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更加强调设计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期,日本的书籍设计已经形成了完善体系和机制,在风格上也独树一帜,实现了其民族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交叉渗透。从现代书籍设计文化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作品都传递着民族特点和价值取向,中国艺术注重品味和修养,强调格调,追求儒雅之感和书卷气息,所以书籍设计会受到传统文化作品的影响。
二、书籍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书籍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熏陶和感染,文化意蕴也赋予了书籍更多的书卷气息,因此,书籍设计要根据内容、题材进行调整。例如,《羊皮鼓译丛》《天之摇篮》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书籍,前者的封面更加简洁,用艳丽的民族花纹图案凸显出了民族特点,封面的烫银使图书更具质感,后者则使用了更加多元化的特种纸丝网印银,属于精装书籍的范畴。
(一)外在形态
过去,书籍设计的外在形态大多都以封面为基础,但从本质上来看,无论书籍的封面有多么华丽绚烂,若文字陈列无趣且枯燥,也无法真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反而会让读者大失所望。真正的书籍设计,不能只把视野局限在封面的排版上,而是应当对所有元素作出调整和规划。图书包含了扉页、序言、目录、正文、注释等多个部分,这些内容要服务于主题。当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书籍设计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特殊纸张和印刷工艺的普及也让书籍设计拥有了更多元的空间。此外,图书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图案和文字,仅通过二维空间不足以涵盖其内核,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图书的内在版式,也要考虑到三维空间内的整体形态,从六面体的角度出发,作出周密的思考和合理的规划。纸张能够调动触感和视感,纸张的材质也可以让书籍设计包含更多层次,传递出内在的文化意蕴。目前,一些书籍设计开始尝试从嗅觉和味觉上入手,根据图书的主题内容,选择特定色彩的纸张,然后再确定油墨的香味,随后展开印刷,这样能够带给读者更加多维的阅读体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计算机和先进印刷工艺的应用都可以让书籍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但相对于其他物品的设计,书籍的文化意蕴传递要更加尊重文化本身,不能盲目追求新鲜感或设计感,否则就会脱离书本想要传递的本质思想。
(二)内在意蕴
如今,越来越多的书籍设计者都开始从内在意蕴中寻找设计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强调书籍自身的设计理念、艺术品味、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具体来讲,书籍设计的文化意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隐喻性、本土性和格调。隐喻主要强调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积淀。书籍设计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通过象征性的符号、图形或色彩来传递图书的内在意蕴,读者可以通过隐喻去分析设计者的思想特征,以及其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想。例如,《家》这本书的设计者吕敬人就对该书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风雨剥蚀大门,而门前矗立两个主人公的背影”这一画面,充分勾勒出了封建家族所处的社会背景,画面上朱红与金色的色调也传达出了时代气息。本土性强调的是对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的表达,需要在构思的时候融入传统文化。设计者要认真分析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做到有的放矢,有效融合,才能够真正为读者所接受。笔者得知,部分日本书籍设计者在展开书籍设计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汉字,在传递个人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其传统文化色彩。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不仅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也面向市场,所以其自身的设计必须具备双重属性,要把握好设计的格调。格调强调的就是作品传递出来的风格和艺术特征,设计者只有准确把握作品的格调,才能准确传递出文化的精神和理想,真正抓住读者的眼球。
三、书籍设计中蕴含的多元审美体系
(一)感官美
审美是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思维的综合体现,需要依靠人的主体感官展现出来,而感知就是审美活动的先导和前提要件。人体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嗅觉、神经通道、大脑皮层中的感觉中枢,都是感觉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书籍设计的美感也与感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者在创造出集多种感知于一体的形象之后,又能够以此为切入点,引导个体从一种感觉发散到多种感觉,领悟其深层次的意境,传递更加意味深长的美感。就日常的生产生活来看,味觉、听觉、嗅觉这些基本的感知可以相互联系、接受的信息是能够互相传递的。
(二)整体美
书籍设计在多年来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一项立体的系统性工程,所以书籍设计也蕴含了整体美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在观察书籍的时候,往往会先从视觉出发,视觉中所感受到的整体并不是所有成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整体美,这种整体美融合了书籍设计中包含的各项元素,如文字、色彩、图像等等,且各要素都发挥着比单一符号更大的影响力和表现力。从本质上来讲,整体美来源于个体视觉活动的整体性特征,而视觉活动又把书籍当作核心对象,然而人的视觉观察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与物体产生了相对运动,因此,书籍设计艺术的整个审美过程也是动态的过程[1]。
四、书籍设计中的动态审美方式
(一)多侧面性
在欣赏书籍设计的时候,如果只是把书籍设计当做一张孤立的封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延伸到书籍的封面、封底等多个侧面。也就是说,书籍设计和雕塑一样都具有一定的体积感形式,能够传递出三维空间的理念,个体的观看角度也是多个方面的。就雕塑来讲,雕塑家们观察的是运动中的人与物,所以他们的创作思维也更加立体,能够体现出连贯性的肢体动作,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人和物的特征。同理,书籍设计也可以让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欣赏艺术品,而书籍本身又占有一定的实体空间,所以读者也可以获得多样化的感受,能够从相对独立的单位元素中感受到整体的魅力和特点。
(二)相继性
书籍设计具有明显的相继性特点,能够让视觉发挥出相继直觉作用。早在17世纪,著名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就曾经在其著作中指出,当人类开展审美活动时,若是在感觉中运动,彼此直接衔接,那么在感觉之后,这些运动就串联到一起,这就充分体现出了相继的知觉作用。也就是说,人的视觉不仅仅局限于图书的某一部分上,而是更加强调书籍的整体感知,他们会不自觉地被引导,去追随那暂时看不到的部分,哪怕是通过想象勾勒出来的画面,由此来满足整体形象的完整。因此,在开展书籍审美活动的时候,书籍各个部分的呈现,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如果任何局部存在缺陷或者是戛然而止,那么就会严重破坏书籍设计的整体美感。
(三)时间性
大多数设计者把书籍设计当作平面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只对图书的封面进行重点设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对整体形态的关注。书籍设计具有十分明显的时间性特点,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明显的调整和演变,是由一系列连贯且紧凑的活动共同组成的。同时,人的视觉特征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一开始只感到模糊的整体,再逐渐对其进行修正和加工,最后在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不断转移自身的感知重点。读者在浏览图书的时候,无论是阅读封面还是目录,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然后再逐渐进行深入阅读[2]。总体来说,书籍设计艺术的审美性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所说的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和鉴赏。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是审美活动的重要体现。审美所指向的课题,归结于群众的社会劳动创造,群众自身作为欣赏美的主体,本身就能够对客体进行一定的改造和调整。五、传统审美元素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首先,传统审美元素的应用能够推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促使审美理念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机制,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字,古朴的装帧,同样也表达了独特的韵味,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和资源。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数字化阅读冲击了纸质图书的阅读地位,传统书籍设计中凝结的文化内涵也处于边缘化状态。传统审美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让过去和现代展开对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观察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风骨和韵味。其次,传统审美元素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书籍设计的审美价值。现代书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很多设计者会从西方艺术元素中获取信息和灵感,但在文化多元交织的背景下,要想凸显出风格和特色,就必须对各类资源和素材取其精华。戏剧、书法、绘画、剪纸等传统文化瑰宝都传递着民族审美,因此,传统审美元素的应用也可以让书籍设计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本身就是社会创新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书籍设计也需要回归本真,引用传统元素,提高社会认可,拓展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最后,传统审美元素的应用可以让书籍设计应对市场竞争和比较。在信息时代下,书籍设计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方面,是展现竞争因素的有效手段。而纸质图书和现代设计的结合,能够满足读者审美取向和心理需求,并且,在文化建设发展的引导下,传统审美市场也显露出了更多的商业价值。古老文字、传统图案纹样、浓墨重彩的应用都意味着设计者在多元文化中的抉择和判断,进一步彰显了青年设计人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综上所述,书籍设计传递出来的文化和审美情趣,都能给人以思想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引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书籍的设计也逐渐显露出了同质化的趋势,要想凸显自身特点,吸引更多读者,设计者需要从文化和审美两个层次出发,结合内在与外在,进一步拓展自身的设计领域和范围,让书籍的设计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毛碧莲.书籍设计中的传统审美研究[J].设计,2019(16).
[2]刘会菊.书籍设计中的古典审美意象[J].环球市场,2019(3):186.
《书籍设计的文化与审美解读》来源:《今传媒》,作者: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