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跳鼓活动研究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7-05 09:19 热度:

   “栗那”———在苗语中寓意为跳鼓,在苗族人眼中栗那是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这种舞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击鼓伴舞或者击鼓起舞,参与者需要绕着鼓来做舞蹈动作或者用鼓槌敲击鼓而舞,是一种典型的将舞蹈和击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苗家人看来,鼓舞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其风格多变,而且节奏明快,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神韵,而且从苗族跳鼓的表现形式中还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审美倾向、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等,更加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珍品。

	苗族跳鼓活动研究

  1、 苗族跳鼓活动概况

  1.1、 苗族跳鼓活动历史起源

  1.1.1、 中华民族传统鼓文化熏陶

  鼓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最早人们通过鼓来模仿雷鸣的声音,抵御外敌或者进行狩猎,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发明出来的。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鼓的作用也越来越多,逐渐的应用到战场上、公堂上,直到被广泛的应用到民俗节日中,衍生出中国独有的鼓文化。苗族跳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传统鼓文化的熏陶,历史考证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汉代流传下来的以跳鼓为主题的壁画来看,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前。由于缺少文字记载,推测可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1.1.2、 本民族历史独特发展

  苗族跳鼓形成自然也离不开本民族的特性,形成了苗家文化的特殊形态。首先是受到民族迁移的影响,从历史记载来看,苗族在先秦到两汉时期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迁和民族内的分化,而大型的鼓舞也就是在唐宋后才逐渐成型。几次重大的历史变迁中,人们为了保持队伍的完整,用鼓来作为信号,而且每个宗支队伍在到达目的地后建立“鼓社”,来管理和组织苗族人民的祭祀活动。而且在大迁徙中也广泛的吸收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次是和苗族人独特的生活及族群文化圈有关,不仅如此,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也有着显着的农耕文化特征,同时有着苗族的“巫教”文化的影子,苗族跳鼓在发展中也一直和“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众多祈福消灾的祭祀活动和仪式上都能看到苗族跳鼓的影子;民族情感的特殊性,在中华民族的泛文化熏陶下,少数民族逐渐的被“汉化”“同化”,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能够表达本民族文化诉求的活动形式,苗族跳鼓在传播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中扮演者重要的地位。

  1.2、 苗族跳鼓活动的区域分布

  苗族跳鼓区域分布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和云南等苗族聚集地,而苗族内部又分为了“红、白、花、黑、青”几个不同的支系,其中湘西苗族主要有白苗、黑苗和花苗三种,由于长期散落居住,少有来往。导致苗族跳鼓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有一定的差别,苗族跳鼓中以湘西最具特色,按照地域和鼓种的类型,可以分为两林、山江、大田、勾良、吉首市、保靖县、花垣县等地的“花鼓舞”,古丈县等地的“跳年鼓舞”“团圆鼓舞”,凤凰、花垣等地的“猴儿鼓舞”。按照表演类型也可以分为“男子单舞”、“男子双鼓舞”、“女子单舞”、“女子双鼓舞”等。同时苗族跳鼓还和当地的一些活动和节日有很大关系,例如在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之间的就叫“年鼓”,苗语的意识为“辽农尖”,但表演类型不定。而在农历的“端午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苗族走亲访友并用热情的跳鼓欢迎客人。也有专门应用于祭祀活动的“神鼓”等等。

  1.3、 苗族跳鼓活动的艺术特征

  以最为常见的几种跳鼓类型来分析:(1)花鼓舞,其在湘西地区广为流传,基本的表演形式为在一个八九十公分的大鼓上按照特定的鼓点擂击,特点是动作敏捷,套路复杂,主要是将劳动场景和生产生活相结合,例如模仿插秧、播种、挖地等动作,肢体活动范围较大,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得名“花鼓”。花鼓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的单人鼓舞实际上是两个人配合的表演,一个人为表演主体主要在鼓面上,另一个人在鼓侧敲打鼓的边缘是表演的客体。双人鼓舞实则为三人表演,除了一个伴奏者外,由两个人同时起舞的表演。两位表演者分别站在牛皮大鼓的双侧,保持步调、步伐和鼓点的一致。而四人鼓舞则是在建国以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男女不限,四位舞者两人一组对立而击,后来在国家体育委员会的建议下对鼓进行了改进,进一步丰富了表演艺术形式和观赏性,四个舞者按照一定的规律击鼓,时而缓慢,时而急促,交替变换,讲究对称的美感;(2)猴儿鼓,这种跳鼓形式比较原始并且保留了自然的形态,男子表演中要求眼神活跃,动作幽默,而女子则要求体态轻盈。猴儿鼓以男子表演居多,是对猴儿模仿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表演特点是富有戏剧性,能够真实的还原猴儿的神态和特征,并兼具了叙事功能;(3)团圆鼓舞,主要在湘西州古丈县流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人数较多,是最常见的一种集体鼓舞。表演时一般将鼓放置在舞台的中间,一般要求鼓面平放于朝天方向,并让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一人击鼓,其余的团圆起来表演,所以叫“团圆鼓舞”。全体围绕鼓形成一个圆,有的还会形成多个圆环,基本的动作形态有细摆、女子小摆、男子大摆等,身体部位的动作有点类似于土家族的摆手舞;(4)集体鼓舞也叫“群鼓”,经常出现在一些大型的祭祀活动或者节日盛会中,鼓的摆放形式有单人、双人、四人和八人几种形式,造型非常多变有半弧形、品字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打和套路多参考花鼓,每次参与者人数不限,小型的有十几人,大型的可见到上百张鼓和人的壮观表演。在表演中男女在队形和动作上有一定的交换规则,例如在花鼓中常见的很多播种打谷、织布绣花、纺线挽线等动作也都被应用到了集体鼓舞中,要求鼓者的手法和动作保持一致。由于是大型盛会中才会有的表演,因此要求表演者们盛装出席,穿着苗族典型的民族服饰,数十人在长号、唢呐和牛角号的伴奏下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2、 苗族跳鼓活动的价值分析

  2.1、 艺术价值

  苗族跳鼓的艺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下,满足了人们对生活以及审美上的需求,其动作上的美感以及表演中的酣畅淋漓也让人们感受到运动和舞蹈的快乐。苗人居住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封闭,着名的苗族研究学者石启贵的研究表明,在相对落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基础上,苗族跳鼓成为一种肩负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其次是其典型的民族代表性,苗族跳鼓是湘西苗族人民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精神思想等的具体表现,是民族、宗教、习俗和艺术的综合体,并兼具了舞蹈和音乐的形式,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2.2 、体育价值

  苗族跳鼓同时也是一种活动量较大的体育锻炼活动,其动作的复杂性以及适合的运动量让其有较好的锻炼效果,能显着的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心血管功能,有着良好的健身效果。同时苗族跳鼓也有着一定的竞技性,有的民间艺人能够用脚跟、脚尖甚至以头击鼓,从清朝延续至今的“鼓王大赛”也充分显示出了其作为体育活动竞技性的一面[6]。团圆鼓舞和集体鼓舞的参与者也非常多,特别是到了传统节日,男女老少纷纷参与进来,大家热情的舞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3、 社会价值

  苗族跳鼓是苗族人民精神和信仰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最终在才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这样坎坷的历史变革也孕育了苗族人民不畏困难的历史精神。而在特殊的人文风俗和自然环境下,苗族人民也形成了不惧强权、性格彪悍的民族习性。在于多次外来势力的抗争中,他们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而仔细观察苗族跳鼓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很多动作都是来描写战争的,同时历经战乱和迁徙的他们也更加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7]。在苗族跳鼓中可以看到他们的乐观,对神和祖先的尊重,对动物等原始的热爱,这些都说明了苗族跳鼓中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处世观,这些对于构建当地的社会文明都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

  2.4、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其极富民族化的特征和充满魅力的表现形式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长久以来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湘西苗族与外界少有沟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逐渐的便利起来,国家也非常重视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而其中苗族跳鼓就有着重要的开发价值,尤其是近几年我们还能够在国内乃至国外的大舞台上看到苗族跳鼓的身影,成为我国外交活动的文化使者。近几年在凤凰和德夯两地,出现了有一定规模和组织的苗族跳鼓队伍,而且有着非常详细的分工合作,有专门负责表演的、有负责资料搜集和采编的、有专门做研究的。而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对苗族跳鼓的认识也将更加的深入,为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做出巨大的贡献。

  3、 苗族跳鼓活动的传承和发展对策

  3.1 、加强先关资料的整理和挖掘

  湘西的苗族跳鼓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非常的具有民族特色,但也正是这样才需要加强对苗族跳鼓活动的挖掘和整理,充分的提炼这种活动的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为此必须加强对苗族跳鼓活动的综合分析和整合,坚持“继承和发展”、“集成和传承”的原则,保留苗族跳鼓原生态的艺术特点和形式,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提供全新的体育组织和开展方法,使得苗族跳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普及。其次要广泛的走访,调查民间最原始和传统的苗族跳鼓活动资料,遍寻苗族跳鼓老艺人,提高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从而为苗族跳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保留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展现时代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苗族跳鼓的传承和保护中,人的力量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当前必须加强苗族跳鼓活动研究以及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提高理论研究,为苗族跳鼓的表演、编舞和音乐等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参考,一方面加强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为提高苗族跳鼓的表演构建人才队伍。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苗族跳鼓的发展更加需要一直专业的研究团队,从战略的角度制定长远的研究计划和发展方针,并为苗族跳鼓的开发和传播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保障和激励体制,保障苗族跳鼓活动的健康发展。

  3.3 、健全组织和体系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苗族跳鼓活动的组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从组织形式来看,有比较传统的百狮会、鼓王大赛等,同时在湖南省每四年一届的全省民族体育运动会上也有苗族跳鼓的比赛项目。为了进一步的弘扬苗族跳鼓的文化,湖南省曾经多次召开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研讨会,对相关的组织进行完善。同时湖南省体育局还联合湖南省省委对全省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详细的讨论,联合张家界一中、怀化学院、吉首大学等组建了专业的训练基地,进一步的推动其发展和传播。但是目前跳鼓活动的普及力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当前几个训练基地的建设还无法满足苗族跳鼓的发展。为此必须充分的发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主导作用,积极的规范和完善相关竞赛和体制,加大对民间民俗体育组织的扶持力度,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对苗族跳鼓的研究、普及和推广。同时也积重视基础设施和器材的投入,完善基地建设,为苗族跳鼓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

  3.4 、倡导全民参与

  苗族跳鼓是一种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有着很强的参与性和健身性,而且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够享受到这种运动的乐趣,其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非常的贴近生活,且所需要的场地和器材也比较简单。在套路动作上简单易学,且审美性也很强。而推动苗族跳鼓活动的发展,就要充分的发挥广大群众的参与作用,积极的向全社会提倡苗族跳鼓活动锻炼身体的理念,各级政府要做好全面健身的宣传,并加强苗族跳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3.5 、走学校发展的道路

  走学校发展的道路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也能够苗族跳鼓活动有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方向。为此应该加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苗族跳鼓活动的推广和传播。走学校发展的道路可以首先选择部分民族舞蹈学校进行试验,通过开设专业课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苗族跳鼓活动的历史起源、发展,并进行实践舞蹈训练,培养理论和实践技能兼备的现代化苗族跳鼓人才,从而为这样传统的活动奠定人才基础。也可对有条件和设备的中小学进行普及,走非专业培养的道路,让学生了解并喜爱这项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走学校发展道路,需要和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苗族跳鼓活动的独特魅力,并通过学习舞蹈动作和知识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6 、开发旅游资源

  湘西地区本身就是我国旅游胜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且也形成了典型特色和代表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例如桃花源、猛洞河、凤凰古城、张家界等。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苗族跳鼓活动的旅游文化价值,合理对其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也能够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在旅游项目中积极的引入苗族跳鼓活动,表现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艺术价值,并在湘西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上,对苗族跳鼓活动进行大力宣传,突出其观赏性。当前在德夯风景区内已经开始了一定的试点项目,让游客参与到苗族跳鼓活动中,在当地舞者的带领下,感受苗族跳鼓活动的文化魅力。苗族跳鼓活动的开发过和原有的旅游资源相辅相成,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苗族跳鼓活动是苗家最为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本文对这种舞蹈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苗族跳舞的历史起源、艺术特征和地域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为其继承和发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为弘扬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提出了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丹.身体二重性结构与艺人能动性--以湘西苗族花鼓舞及艺人龙英棠和石顺明为例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1):32-36,63 .

  [2]刘锋,靳志华。“鼓藏节*仪式之权力表达[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3).4-9.

  [3]刘邦华,周怀球.湘西苗族跳鼓活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11):96-98 .

  《苗族跳鼓活动研究》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作者:蔡其妤

文章标题:苗族跳鼓活动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4609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