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5-07 09:38 热度:

   摘 要:手工艺关联社会发展,通过对当代社会转型中手工艺的田野研究,可以窥知当今中国正在发生一次新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得以重塑,而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亦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悄然蕴发着新的振兴。人类的文化从来就是在“过 日 子 的 方 法”(梁漱溟语)中形成的。在当今之世,通过更新“过 日 子 的 方 法”,形成新的文化导向,有 助 于 将 人 类社会导向一个生态丰裕的新文明时代,这或许是当代中国为世界作出贡献的重要契机。

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关键词:手工艺;农工中国;人文资源;文化基因

  一、概 述

  在许多人的眼里,进入现代化以后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统的消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得以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大家没有注意到,自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就开始复兴,到2012年以后逐渐达到高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其背后的动因和文化背景是什么?它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又如何重塑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手工艺是为人的衣食住行服务的,其出现是基于生活的需要,亦是生活的象征意义的需要,因此人们对它的选择是具有哲学意味和价值意味的。在当代中国,上述现象也就代表着社会转型中的价值体系的重塑。这是笔者在本文中所试图回答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简单。

  (一)社会转型的定义 “社会转型”一词,是本文论述的关键概念之一,其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二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开始迈向后工业文明的社会或知识社会转型。所谓“社会转型”,不仅仅是指单项发展指标的转化与实现,还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的一种整体和全面的转型。透过这一社会背景,我们去研究许多地方性的工艺美术的发展状态,以及伴随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手工艺复兴现象,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二)工艺美术的定义对于“工艺美术”的通常解释是: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通常装饰精美,具有实用性或目的性。将手工艺解释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门类,这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一种认识,此前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术,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还是一种生产方式和一种价值体系。工 业 革 命 以 后,机器代替了手工,使手工的实用价值弱化,审 美 价 值 增强,同时也将其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剔除出来,而被称为实用美术或实用艺术、工艺美术。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我们发现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工艺美术中的实用性、生产性正在回归,且回归的不仅在于其生产性和实用性,还在于其文化性。显然,当代社会的转型正把人类从资本社会带向知识社会,手工艺不仅重新回到了我们生活之中,而且还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哲学观念。鉴此,可以将手工艺研究的重心转移到重塑中国生活方式与中国哲学观念的命题上,思考中国社会当前的发展之路。

  (三)研究方法及对象的确定研究社会转型中的工艺美术发展问题,需要根据“谁,什么时候,哪里,有多少”等严格的社会学调查问卷来证实,而且还需要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通过人类学田野的深度参与,阐明我们提出的理论与观点。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1个手工艺复兴的区域作为研究的样本,1个当代艺术与传统手工艺合作的样本,总计12个样本。我们选择这些样本的标准是要有代表性、地方性,还要有一定的规模。它们共包括8种类型:(1)陶瓷,包括景德镇、宜兴、石湾三地。其中,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瓷都,宜兴是著名陶都,石湾地处沿海,在历史上所产的陶瓷曾大量出口。在这三个地方,手工艺陶瓷都出现了非常强劲的复兴现象。尤其是景德镇,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一种新的超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我们的考察重点。(2)家具与木器,包括福建仙游县榜头镇的家具与木器,这是国内各种古典家具和木器最集中的地方。(3)染织,以佛山香云纱为研究对象。(4)金银器,以云南新华村为研究对象。(5)北京漆器。(6)潍坊风筝。(7)潍坊杨家埠年画。(8)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二、关于社会转型与手工艺重构的思考

  (一)农工中国的文化基因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这一基因是由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形成的初始条件所决定的,一旦决定就将成为这一民族的稳定特性,影响着这一民族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农工相辅”。也就是说,传统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还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这个工业不是机械工业而是手工业。中国从秦汉到清后期,在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里,都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贸易国,都因为其有发达的手工业。

  (二)中国手工艺中的哲学农工相辅之所以是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因其与中国人的哲学观紧密相连。钱穆曾说,照西方人看,文化是变动的、进步的,由农到商截然不同。照中国人看,则文化还是根本的与生长的,一切以农为主。④ 所以中国的手艺也是在中国的农业之中浑然发展的,因为中国人看人生和社会只是浑然整然的一体。这个浑然整然的一体之根本,大言之是自然、是天,小言之则是各自的“小我”。 “小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这便是中国人所谓的“天 人 合 一”。⑤ 所 以,《大 学》一书上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层一层的扩大,即是一层一层的生长,又是一层一层的圆成,最后融和而化,此身与家、国、天下并不成为对立,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⑥ 西方人看世界常是两体对立的,在宗教上也有一个“天国”和“人世”的对立。在中国人观念里,则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人不看重也并不信另外的一个天国,因此中国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这个世界上。⑦

  (三)中国手艺中的生活由于哲学的价值取向不一样,中国手工业的演进路向并不受商业资本偏重于牟利意味之指导,而大部分走上艺术审美的境界。② 正如钱穆所说,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是要把“实用”和“自然”调和起来,融成一片,因此将手工艺称之为工艺美术也并无不妥,它确实将美术的一面予以充分展现,另一方面则讲究天趣活泼,生意盎然。③ 这种艺术并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而是通过手艺的雕琢充分展示在衣食住行的一切器物之中。

  三、来自文化实践现场的思考

  (一)中国手工艺复兴的新观察手工艺复兴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当今社会事实。在景德镇,清康熙时期从事陶瓷手工艺生产的工匠曾达10万之众,民国时期走向衰败,只剩有2.5万人。1949年以后,由于国营工厂的建立,有陶瓷工人6.5万人,但多数从事机械化生产。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从事手工艺陶瓷生产的人数已达12万人以上。

  (二)从出售产品到出售“文化” 通过考察我们看到,中国手工艺的复兴之地,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手工艺产地。这些地方之所以会成为历史上的手工艺产地,均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有关。如 景 德 镇 自 古“水 土 宜陶”,就是因为这里依山傍水,出产瓷土,水资源丰富。福建的榜头镇也一样,山多,树木多,所以自古出产家具和木器。但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复兴,不再仅仅是因其拥有自然资源或是物流方便,而是其人文资源。兹以景德镇为例略加分析。

  (三)从产品的再生产到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我们在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手工艺产地不再仅仅是生产实用的物件。如做紫砂壶的宜兴陶匠,所考虑的是整个空间而非单独一把紫砂陶茶壶。整个茶室空间,由茶席、茶桌、茶具、茶壶等搭配组合而成,壶是空间的核心,需要注重空间整体的视觉感受和氛围。朱翊叶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宜兴的陶艺家葛军曾创作了一把将军壶,其价值与意义不是茶壶本身,而更多的是发动了一个艺术实践的活动,创造了一个艺术事件。这把紫砂壶上集合了100名将军的签名,签名过程跨越数万公里,这些将军们和茶壶制作者一起共同为祖国献礼的过程,就是一场艺术创作活动的过程,而葛军在这场艺术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创意者和策划者,而不仅仅是制陶者。

  四、民间与精英的互动

  如前所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人类的工业文明从蒸汽机革命、电器革命、信息革命到量子技术信息、智能系统的革命,经历了一次次的高速发展以后,社会正从量变到质变,进入了一个超工业社会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文化和科学需要平衡发展,而且具有了平衡发展的可能。我们在当代中国的手工艺发展实践中,看到了这一思潮的萌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的活动,即是一例。

  相对于“艺术永生”的 主 题,邱 志 杰 用 的 是“生 生 不 息”来 表 达,“永 生”是 一 种 静 态 的 形 式,而 “不息”则是动态的延续,这是中国人自古的追求。所谓“重整山河待后生”“家祭无忘告乃翁”之类的表述,就是强调只要后继有人,就不必担心个体的消亡,这是一种对延绵的、互相传递的能量的信念,追求文化的传递和生命能量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也就是说,中国馆是以关于永生、不朽的中国思想,回应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艺术永生”。正是在这种“不息”的表达中,不仅体现了艺术自身的“生生不息”,还表达了中国艺术生生不息的源泉。这一源泉来自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在相互渗透中的 集 合,其“不 息”的力量来自精英与民间的互动,来自代际传递的师承,来 自 积 极 的合作。③

  五、余 论

  以上笔者讨论的不仅是当代手工艺复兴的问题,而且包括器物背后的社会转型问题。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人类正在进入一个高科技化和高人文化的新的社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几千年从未有过的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形式。从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再进入到这一新的文明形式,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人类的脚步总是要快于大脑,我们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文明形式,但观念和文化依然停留在旧的文明体系的惯性里。我深信,如果我们没有对新的文明的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难以得到呈现。

  时至今日,当人类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科技的发展将人类带向了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却开始感到生态的危机,普遍希望通过人文的平衡将人类带向一个生态丰裕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是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天人合一”,提倡尽己之性而后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而后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② 正是有着这样的哲学观点,使得中国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追求的不是人工之美,而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 的天趣之美、自然之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观点和眼光来造物,整个世界的发展就会改变方向,与自然相处的态度也会得到改变,由以前的对立改造转变为和谐相处,而且中国人既不愿在武力上尽量扩张,向外征服,同时又不愿在财富上尽量积聚,无限争夺。③ 这正是未来人类走向生态化和全球化所需要的文明态度。

  在费孝通发问之时,面对的是讲究效益和速度的工业化时代,手工不敌机器是一种必然现象。但在今天,当人类已经进入不再是讲究效益而是讲究意义和价值的知识化时代,手工的价值已经日益体现出来。中国的农工相辅的文化基因正在起作用,我们考察的这些地区的手工艺都是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与当地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工业文明以后,许多手工业都已经消失,城市成为工业的中心地,而缺乏工业的乡村则普遍呈现出衰败和贫穷的样貌。费孝通曾经提倡将工业保持在乡村,保持中国农工相辅的传统社会结构。他认为,当机器活动利用蒸汽的动力时,各部生产机的位置必须靠近发动机,而服侍机器的人也必然集居在发动机的附近,于是在工业兴起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但电讯技术的出现,使工业不一定要集中于城市,因为新工业发展到现在,在形式上已不一定需要人口的集中,而我们在技术上也已经有了维持手工业的精神和社会方式而改进技术的可能了。③ 他当时提出的这一建议可谓高瞻远瞩,但在没有互联网和高铁的时代,要在技术层面实现是有相当难度的。时至今日,费孝通的理想已经在迅速实现。本文提到的云南新华村、山东杨家埠、福建仙游镇等,都可以说明这一问题。显然,手工艺复兴不仅是一个文化发展的问题,还是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事。笔者近期提出的“生态中国”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手工艺也许能够成为新的社会形态的一场新技术的变革。表面看来,手工艺是传统社会的遗留物,但当我们重新使用它和思考它的时候,它也许就成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的产物。就像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表面看起来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中找资源,但发展出的却是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手工艺复兴,就有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次新的文艺复兴,看起来是在复古,实际上却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而且这一全新文化的创造是从手工艺重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哲学观念开始的。

  《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来源:《民俗研究》,作者:方李莉

文章标题: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4562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